[来询者基本情况]
张某,男,20岁,某学院大二学生。
[主诉与咨询过程]
来询者的问题是与班上另一男同学的关系问题。
来访者到咨询室坐定后即说,“我现在与人交往方面有些问题,情绪很不好。”咨询员让其详细谈谈。他说,入学后曾与本宿另一名同学(称为H)关系不错,这位同学是班干部,各方面比较能干。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了伤害,慢慢地不敢与其交往,有他在场,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觉得心理很受压抑。但是在同一宿舍,低头不见抬头见,心里很不舒服。他虽经常主动找我说话,可我不愿理他,每当他跟别人谈得滔滔不绝时我就很生气,心想就你行,这时就想打消他的气势,好像总想与他争个高低,比如他说什么,我总想比他多说一些,而且讨厌他接我的话茬儿。来询者说与没伤害过自己的人交往还比较自然,谈吐也很随便,但只要有H在场就不行了。
来询者父母均为大学文化,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比较注重学习。来询者回忆说:“大概是从初中开始,当时只注重学习,周围有同学讲话,我持反感。但到了高中,就比较严重了,他们说话,我就学不进去了,后来坚持不了,就调了一下班,情况才好些。上了大学后,比高中好一些了。其实我与那个同学(H)开始还挺好的,可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对,好像我总是顺着他的思路走,后来就疏远了,现在有些讨厌他,其实我知道我并不比他差(来询者也是班干部),可是由于以前的伤害,我就不想理他了“在课间,H成为中心,或大声唱歌,或大声说话。我应该在这个时候,找到比他更上乘或自认为满意的表现方式,也吸引人,他不应该那样无拘无束。
从对张某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看,他性格偏外向,喜欢与别人共同工作,愿意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但情绪易激动,易产生烦恼,怀疑不信任别人,以自己的动机、兴趣等主观因素为行为的出发点,这在日常生活中能反映出来。
他说,“晚上都熄灯了,有的同学点着蜡烛看书,翻书的声音,床的响声,使我睡不着,我看到别人都能睡,这时我就会很烦。”
张某接着说,“比如,考试前20分钟,我坐在教室中,许多同学较兴奋,大声讨论考试情况,而我却较平静,周围同学又动又说,这时,他们的兴奋使我的平衡不协调,他们会说我不善言谈,他们会把我抛到一边,没人理我,我也恳求自己应该向他们没那样做的兴趣和习惯。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咨询员初步诊断为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的几种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中最为突出。
通过进一步与来询者的交谈了解到,造成其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是认知障碍和人格障碍。认知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和交往本身的认知,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认知障碍。来询者主要是不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不能正确认识交往过程的本身就是双方彼此得到满足和需求的过程。来询者人格上的特点又是以我为中心、猜疑心重、苛求于人。
基于这样的分析,咨询员首先对来询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将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原则及认知行为理论等做了介绍,以求其建立正确的理性认识,并让其写心得体会。
几次认知治疗的家庭作业之后,咨询员与来询者有如下的对话:
来询者:最近的情况好多了,可还是有点不能处理H在场时的情景。他一在场,我就很厌烦,甚至在教室,我看到他在前面与某人指指划划地聊,我就厌恶极了。以前,我经常回避他,他在,我就走,但事实证明,回避他我心里也很不平衡。
咨询员:看来回避也不是办法。
来询者:有时我就想采取打击他的方式
咨询员:结果会怎样?
来询者:我这时也许会说几句风凉话,以打击他的积极性。如果奏效,还有几分满意,否则干脆不去理他。
咨询员;也就是说,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来询者:但他的存在,尤其是滔滔不绝地议论,别人又很认真地听的时候,由于我很烦他,就显得很孤立。
咨询员:这时你怎么想?
来询者:我就觉得就烦他了,心里不平衡,我希望他少说些,他在我面前,也应该拘束些,他应该见到我也像我见到他一样有所畏惧,这才平衡。
咨询员: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少说话或不说话,像你一样?
来询者:(沉默)
咨询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苛求于人,实际L你是觉得,他在场,表现突出,就觉得自己不如他,产生一种压力,心理不平衡,对不对?
来询者;是的。
咨询员;由于不现实地苛求于人,让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就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应该改变这些事情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比如,别人不应该成为中心人物,别人应该按自己想的那样做等,从而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自己首先接受现实,接受他的存在,也接受自己的存在,不要回避。其次,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强迫自己不去烦他,也不要强迫自己此时有意表现,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
通过几次作业及面谈,来询者在认知及人际交往方面有了很大改观。
在矫正来询者的不良心态中,咨询员教给他用“ABC理论”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和人格障碍,ABC理论的要点是通过对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来矫正错误的认知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来询者的一次作业:
诱因(A);H在宿舍,或大声说话、讨论,非常无拘无束,或发表意见,或指责他人。
信念(B);(1)他不应该这样无拘无束。(2)他应该见到我,也像我见到他一样有所畏惧。
结果(c):紧张、不快、想回避他。
辩论(D):(1)我在时,或不在时,他无拘无束,难道不应该吗?
答:好像不对。这是别人的性格、别人的自由。我觉得他以前伤害过我,所以我厌恶他,讨厌他的一举一动,看不惯他,他在我面前,就应该拘束些,但这毕竟是两码事,你讨厌他,但他并不会因为你讨厌他,就变得拘拘束束。你不理他,但并不代表别人不理他,他在别人面前很随便,你虽然不舒服,但你改变不了他,又不可能总是回避他,应承认这是客观事实,适应它是最现实可取的。
另外,如果他说话,我参与进去,或我说话,他参与进来,偶尔指责我,轻视我了,这也由不得我,难道能因为我不理他,他就改变性格和习惯?不可能。怎么办?也要适应,不然,你总是想打击报复,难受的也是你。”
(2)他见到我一定要有所畏惧,这对吗?
答:不对。别人要怎样做是人家的自由,我根本无法控制。原来我总是想,他在场或说话时,我就表示沉默,但我在场或说话,他却主动参与,我就很不满意。其实,是怕他滔滔不绝地与我争论,说服我或指责我,又怕他对我形成一种威胁。你想想,光怕不行,回避不是办法,关键是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各方而的能力。
效果(E):通过自己与自己争论,可以减轻一些紧张情绪和对H的不满。对自己及对H的看法有所改变了,现在他在场时,我也能主动说话,并不再象以前那样畏惧和拘束了,但还不能做到像与别人那样自然地交往。
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是逐渐形成的,要改变它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一种认识只有在一遍一遍地重复之后,才能成为一种信念。因此,必须多次反复做类似的作业,以使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维体系。
[效果与点评]
经过近十次的咨询,来询者在认知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纠正了一些“应该”或“不应该”的不合理信念,对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比较正确的看法。深刻认识并领会到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显然无法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改变对方,值得了不能强制别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道理。
通过咨询谈话,还使来询者认识到对H同学的厌恶,实际上反映了自己心理上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在人群不能侃侃而谈,与H同学在同学中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对H产生厌恶。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从总体上看,你自己又有许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因此要树立自信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半年后,来询者又来到咨询室,这次不是来提出问题的,而是来汇报成绩的。来询者说他现在能够比较好地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心情较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感谢咨询员的帮助。
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是逐渐形成的,要改变它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矫正一种错误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强化。本案例采用了“ABC行为矫正训练”的方法,通过多次反复做类似的作业,才使一种合理的信念代替了原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建立起正确的体系。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