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农民的后代成不了都市人”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心烦意乱;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工作有时出现问题。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以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1.人口学资料:樊某,女,24岁,江西人。外企职员,大学文化,未婚有男友,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在北京独自生活,父母在老家务农。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善交谈。父母均为农民,家中有一长兄,父亲仅读过两年书,母亲是文盲,哥哥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母亲希望她也回家乡工作,认为女孩子读书多回家不出去,农民的孩子只能留在家乡,城里的生活不是乡下人能适应的,城里人看不起农民,不管你多努力,永远都会和城里人不一样,更何况是女孩子。因为求助者自幼好强,始终成绩突出,初中和高中均为保送,家里也只好支持她读书。这样更使求助者形成执拗的个性。尽管看周围的人都没能成功地进入到城市生活中,从心里她也认为母亲说的是对的,但她也总想自己应该与别人不同。通过刻苦和努力,求助者最终考进了北京的学校,远离了家乡进京求学。大三的时候交了一个同校高一年级的男朋友,校园生活基本顺利,毕业后找到一外企工作,并计划结婚之事。但是男友的母亲不同意他们结婚,求助者的生活从此出现了问题。
3. 精神状态:心情焦虑不安和沮丧,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心烦意乱;情绪与行为表现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4.身体状态:近二、三个月睡眠较差,偶尔失眠、头痛,感到精神疲惫。
5.社会功能:不愿意与男友见面,不愿意与男友的母亲交流。公司里的人际关系也很紧张,工作容易分心,内心有惧怕上班的感觉,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6.心理测验结果:针对求助的情况,征得求助者同意,选用SCL-90、SAS、SDS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
a、《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总粗分190,超过分界的160分。各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3.0,抑郁2.4,焦虑3.2。
b、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60分,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标准分的分界为50分,60-69分为中度焦虑,该求助者为60分,已达到中度焦虑的边缘。
c、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标准分61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标准分的分界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该求助者为61分,属于轻度抑郁。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求助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的大学,大学生活虽没有更多的朋友,但也还算顺利,这使她淡忘了家里亲人的农民与城里人差别的认识。但在工作之后,真正面对社会,面对组建家庭出现阻碍后,使她唤起了原本的认知,同时男朋友家长的态度被泛化到了公司,认为同事们不接受她,同期进公司的人里,同事们只对她不冷不热的,肯定因为她是农民的后代。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的能力和她的出身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呆不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从小我的学习就特别好,家里的条件很差,但我就是爱学习,看我太累了,母亲总劝我,别那么用工了,女孩子就算读很多书,也只能留在家乡,城里的生活不是乡下人能适应的,城里人看不起农民,这话几乎天天说,我在心里知道母亲的说法有道理,但还是有些不服气,认为自己多努力一些可能是个特例,后来就考到了北京。从上学到毕业前父母总是暗示我要回家乡工作,我不愿和他们争,就开始减少与他们的沟通。大三的时候交了一个同校高一年级的男朋友。
毕业后顺利的找到了一个外企的工作,就准备结婚的事了。我觉得只要可以在北京安家了,家里人也不能不改变看法了。但是万万没想到男友的母亲极力反对我们结婚,反对理由就是认为我是小地方的人,父母都是农民的后代,虽然在北京读过书,但是农民的本质不会改变。我听了以后,人都木了,每天偷偷得流泪,内心很焦躁、总象有之手在挤压我的心。婚事受阻,我觉得我的梦想也就会随之破灭,我非常沮丧、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心烦意乱。到公司上班,同事对我的态度也是始终不冷不热的,我觉得公司里的同事们也肯定用这样的眼光看我,和我同时进入公司的北京人,已经和所有同事都打成了一片。有一次同事们午间休息在聊天,我也停下来想听一听,结果大家就散了,他们经常一起觉着去逛街,吃饭,可从来没有人叫我,我还听到女同事们议论着装品位,说什么不伦不类,原生态等等,我觉得那一定是在说我。
所有这些,使我不由得不坚信家里人是对的,但自己和他们也疏远了,男朋友说结婚的事慢慢来,让我多和他母亲接触,我很怕,我不愿意,我开始无所适从,不愿意见任何人,感觉自己在北京很孤立,工作上也越来越多的出现纰漏,部门领导找我谈了一次话,没有批评我,但要我认真工作,还说除了外语专业外,应学习更多东西。我认为,这是领导在暗示她我,我和别人有差距,肯定是领导和同事将我的能力和我的出身问题作了因果联系,他们都看不起她,现在说实话,我不太愿意上班,有惧怕心理,但没有工作就不能生存,而且现在的处境也不能对广西老家的亲人说,于是越来越矛盾,越来越痛苦。感觉压抑,我觉得这样下去我会崩溃的。我真得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男友诉述:有2-3个多月了,因为我妈暂时不同意我们结婚,认为我们还年轻,而且她的户口问题还没有解决,将来会影响孩子。也确实对她的家庭背景有些担心,但是我们可以一起说服老人嘛。可她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来我家了,总是唉声叹气,动不动就哭,没说两句话就发脾气,每次见面这样。饭也不好好吃,觉也睡不好,我想安慰她,但她就说我妈和他们同事都看不起她,劝她吧,就急赤白脸地说我和那些人一样。现在连跟我话都少了。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小就受到“农民成不了城里人”的熏陶,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北京,也仅仅认为自己是个例外。男友母亲拒绝婚事的事件,引发了她原本错误的认知,而导致其自我评价过低,产生了自卑心理。在谈及面对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时,目光躲闪,声音低沉,泪水不断。同时把这种认知泛化到了公司,认为同事们也对她又偏见,不能被都市所接受。同时和老家的关系也在疏远。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固执,任性,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三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较为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但内容已有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虽严重,但时间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婚事)发生的,内容泛化到了公司,反应强度比较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是近期发生的,内容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该求助者对现实刺激反映强烈,内容已泛化,饮食、睡眠以及工作和交往均受到影响,而且自身难于克服。故可排除一般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男友母亲不同意婚事)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农民的后代成不了都市人);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4)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困境不知所措。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农民的后代成不了都市人”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男方家长不同意婚事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农民的后代成不了都市人”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婚事被拒,同事们的冷淡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与自己家庭的距离,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更为加重,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变性程度,还只是严重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