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统计结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世界范围内青年自杀率近年有所上升,占年轻人死亡原因的前三位.而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的研究则表明,自杀是15岁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自杀的年轻人当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
中国卫生部报告,中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字略高,为28.7万,自杀率为23/10万).若保守地按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8倍计算,中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2005年
一个人自杀后,他身边的5至8个亲人或朋友会受其影响.这种精神上的影响有时会持续一生.而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的10倍-20倍,一例自杀未遂会使两个人受到严重影响.(依据联合国的估计)
世界卫生组织自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一,什么是自杀
(一)自杀的定义
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1897 年出版《论自杀》)为自杀所下的操作性定义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
积极的自杀
消极的自杀
."自杀指一个人自愿地,故意地杀死自己的行动或情况,但也指任何人杀死自己的意愿或倾向.自杀包括个人的,团体的甚至民族的自我毁灭的行为."(中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573页)
自杀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经过周密准备后的结束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自杀,是一种故意选择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即由于死者自身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在预知结果的条件下直接或间接造成自身死亡的行为.
杜尔克姆的研究表明,自杀率具有整个社会或某一省,某一地区的特征,即对一个特定的群体来说,必然有一特定比率的自杀者.与纯粹是个人现象的自杀行为不同,自杀率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什么是自杀 (续)
(二)区分自杀与准自杀
准自杀是本人并不打算死,只是一种求救的呼喊.准自杀完全是一时有意识的冲动,带突发性.具体表现为:行动决策出于报复性的心理;一般没有前驱症状(自杀的前驱症状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食欲下降,失眠等);没有行为先兆(自杀会有计划,选择自杀手段和时间地点,处理遗物及存款和语言流露等).
二,自杀的类型
(一)经典的分类:杜尔克姆的研究:
利己式自杀: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 (如屈原,王国维,陈天华等的自杀)
利他式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 (如离婚者,无子女者,被抛弃者等的自杀,或因缺乏他人关怀倍感孤独情况下的自杀)
失范式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宿命性自杀 :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
二,自杀的类型(续)
(二)我国学者的分类
何兆雄 的观点
单数自杀,指个体自杀;
复数自杀,指两人同时自杀,如因殉情而发生的情死;
特殊自杀,指军人自杀,犯人自杀,收容人员自杀,杀人兼自杀等;
自杀的边缘领域,因吸毒,酗酒,暴饮暴食所致的自我破坏以及殉死,殉教,安乐死等类型.
广为接受的观点:
情绪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型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三,自杀原因分析
(一)没有安全感:陷入极度的恐惧.
(二)失去社会归属感: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三)痛苦的煎熬: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四)生活单调,无挑战性: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他们生活单调,条件的限制使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
(五)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
(六)假性自杀:行为本质上属于事故.许多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致死概率很高)成为事实自杀.
四,什么样的青少年容易自杀
(一)家长有自杀倾向:很多自杀者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
(二)暴力倾向的父母:父母教养子女模式较苛刻,常用暴力管教方法,儿女幼时常受虐待.
(三)家庭的危机:自杀者的家庭出现危机,这危机虽然不以自杀者为中心,却会影响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贯注病者身上,因而减少对自杀者的责任及关怀.
(四)抑郁情绪:大部分企图自杀者因危机的出现而变得抑郁,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五)侵犯或冲突: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
(六)外控个性: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师长,运气)所控制,所以他们便不会设法去克服面对的困难.
四,什么样的青少年容易自杀(续)
(七)低幻想力:学者发现住院的自杀及非自杀儿童在幻想力方面有显著不同.曾自杀的儿童对将会发生的事情较少想像,他们的倾向是行动多於想像.对一般儿童,幻想除了能产生一些激动的行为外,亦可让他们将预想情境在脑中加以学习;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则多缺乏此种适应机制.
(八)解决困难能力较弱:很多研究显示自杀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弱,甚至较其他精神病人更差.这现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发现.
(九)冲动个性:相当部分青少年自杀均属於一时鲁莽的行为.学者认为青少年企图自杀者的个性多属十分冲动,他们自制力甚低,其自杀多未经慎密考虑而决定.
(十)学业欠佳:自杀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绪等问题而无心学习,就业情况也甚差,而且有颇多滥用药物或毒品者.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学业成绩欠佳或失业与自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十一)过往自杀纪录:各国的研究指出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的机会相当高.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自杀者曾经有过自杀的纪录,其中更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用同一方法自尽的.
五,中国的自杀现状(1995――1999)
(一)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
农村自杀率27.10/10万,城市为8.29/10万,农村为城市的3.27倍
(二)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
女性自杀率为25.85/10万,男性为20.70/10万,男性与女性之比约为0.8:1
中国的自杀特征:
79%居住在乡村
28%从未上过学
59%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其中62%被医务人员抢救但失败)
47%有血缘关系的人或亲戚,朋友,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63%有精神障碍
27%有自杀未遂既往史
仅9%曾在精神科就诊过
独立的自杀危险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
死前两周抑郁严重程度
有自杀未遂史
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死亡当时的急性应激强度
死前一个月内的生命质量
死前两天内发生急性人际冲突
死前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慢性心理压力
朋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农民,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
死前一个月内的社交活动少
六,大学生的自杀问题
练习:
一,在你以往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要自杀的时刻 (回答有还是没有)回答有的同学,请说明,这是什么情况下.
二,如果今后有一天,你的处境可能变得十分糟糕的情况下,你会不会选择自杀 如果会的话,这种处境糟糕到什么程度,你才会自杀
六,大学生的自杀问题
(一)自杀的一般心理过程(如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的案例 )
1,自杀动机的形成
2,心理矛盾冲突
3,自杀者平静阶段
六,大学生的自杀问题(续)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1,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 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
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
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情绪不稳定.
六,大学生的自杀问题(续)
2,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抑郁: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
悲观: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者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
自卑: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
六,大学生的自杀问题(续)
3,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
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
挫折承受力比较脆弱也是导致不良心理行为的原因之一.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耐挫力较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心理行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而不能自拔.
六,大学生的自杀问题(续)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保证大学生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绪.
2.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
3.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
4.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5.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七,改变一些错误的关于自杀的观念
1.自杀无规律可寻: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2.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其实研究表明,5O%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O%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O%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
七,改变一些错误的关于自杀的观念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有自杀少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实际上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7.学业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不少人认为青少年正处在求学阶段.学业问题的困扰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学者们研究发现,5O%以上青少年自杀者的自杀原因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学校问题.
推荐阅读资料
1,寻求自我成功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 著,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2,终生的财富 ,周士渊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年4月
3,消极思维的力量 ,[爱]Tony Humphreys 著(金慧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1月
4,《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克利福德.比尔斯 著 陈学诗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5,人性的弱点 ,戴尔.卡耐基 著(柳青编译)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1年1月
6,人性的弱点与完美人生 ,戴尔.卡耐基 著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7,病态人格忧思录 ,魏雅华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年6月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