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主要有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强迫思维同过于谨慎的性格有关,无论是强迫思维还是强迫行为都会给患上此心理疾病的心理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强迫思维面前,钢铁的意志都可以被扭曲。强迫思维是指以刻板的形式不随意地反复闯入个人脑海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常令人不快,病人经常徒劳地努力加以抵制。尽管如此,病人仍将其认作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则是犹豫不决或无休止地在两种选择之间权衡,伴有不能对琐细但必要的日常小事做决定。
小马是一个来自农村大学生,20多岁的他,高高的个子,善意的微笑,与他一接触,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纯朴和真诚,甚至有些单纯,更有一些“阳光男孩”的感觉。但从他的病史中,我深深地理解了他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
他的病史,摘录部分如下:
……我自小学起就出现一些摆脱不掉的担心。有一次,在和别的小朋友玩时,曾将一枚5分钱的硬币放到嘴里,后来硬币丢失了,我就怀疑是不是吃进肚子了去了,并反复想到万一吃进去的恶果。这种担心影响了自己很多年,虽然不是连续的,但总会不经意间想起并有恐惧感。到了初中时,有一次到一亲戚家做客,在吃完饭后,突然想到他家的猪肉里有没有绦虫?如果自己吃了那不就完了吗?这个担心又断续影响了自己多年。这些只能算是强迫思维的萌芽。真正出现强迫思维并导致巨大痛苦的是在高三时,有一天,睡觉时,自己突然担心如果睡不着怎么办?此念一出,我的痛苦人生就开始了。每天晚上,只要一上床,就围绕着怎么快点入睡胡思乱想,似乎总想找点办法让自己尽快入睡,同时,又担心睡不着怎么办?如此的思想斗争,后果可想而知。欲速则不达,从此,自己对睡眠的放松心态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能保持睡眠,别的同学晚自习后挑灯夜战的时候,自己9点钟就早早地回到宿舍,唯一的想法是早点入睡,恢复往日的睡眠。但往往是同学们12点多后回到宿舍都入睡了,自己还在翻来覆去,到了1点多种,自己思想斗争,实在疲劳了,才能慢慢睡去。而第二天又醒得早,往往6点不到就醒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疲惫不堪。而上大学以后,更痛苦的事还在等着自己。
大一的时候,有次上英语课时,自己突然想到:“万一我思想不集中,怎么办?”此念一出,更把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之中——暗无天日,而且似乎没有爬出来的希望。从此,我整天处于一种惶惶不安之中,无论任何时候,无论看书、写文章、看电影甚至在散步时也无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自己又时时刻刻在努力想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的斗争,越斗越惨烈,最后只能以自己的失败告终。陷入了“越想集中注意力反而越无法集中”的恶性循环和焦虑之中。我的一切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希望……这样的痛苦和折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但是,我束手无策……
其实,他患的是强迫思维,只有患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番痛苦的感受。
强迫思维的表现多种多样:怕无法自控从高处跳下去或讲出有违礼节的话;常常被一些毫不相干的思维反复地纠缠不清而无所适从;“怕”自己乱伦或有乱伦的想法而痛苦不堪;怕自己做的事情不够好、总不放心,反复问别人;常想着“1+1为什么等于2而不等于3或其他数字;怕自己注视异性的敏感部位“不道德”而痛苦;专门注意汽车或发票的号码,反复不停地想着、记着……明知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十分荒谬,不愿想下去,但似乎有另外一个自己强迫自己非一直想下去不可。
虽然强迫思维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来源于一个“怕”字。虽然这些怕“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患者内心,但却是虚、假、空的!因为患者往往是“当局者迷”,一进入情境,与“怕”字接触,就身不由己地迷糊了,弄不清真假是非,就在“虚、假、空”这个由自己划的“圈套”里转来转去出不去,焦虑不安,犹豫不决,陷入无路可走的地步。这类“圈套”存在于患者内心,并时刻禁锢着自己:“我一定不能想……,否则,是不道德的!”“我必须……,不能……”
大多数患者的“怕”无非有两类:一,怕“万一”。往往盯着万分之1的可能,而忽略另外万分之9999的不可能。为“万一”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并围绕着这个“万一”而想入非非,不但想象出不存在的“纸老虎”,而且将其无限扩大,想象的种种后果不堪设想,令自己不寒而栗。可以说,很多患者为了并不存在的“万一”而浪费了“亿万”——青春光阴、家庭、亲情、爱情、生活,失去这些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仍执迷不悟,为自己的“万一”而后悔、懊恼、痛苦,但却在后悔和痛苦中继续着“万一”。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自我经验的总结:很多患者平常所担心的“万一”会经过多次的检验,往往没有一次得到证实是“真实的”,事实足以证明其“虚假空”的本质,但他们并不从其中得到教训,也不去进行进一步的认识,重复着“怕‘万一’→ 事实证实其‘虚假空’→同类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再次怕‘万一’”的恐惧循环。结果是,没有认识就无法进步。二,怕“不完美”。要求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或严格按照社会道德的规范去想、去做,稍有违反,则自责、痛苦。事实上,要求“完美者”常常忽略一点:完美是相对的,真正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不完美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并不完美、事物的发展往往也并不完美,不完美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生正是在不完美的挫折中成长和成熟,十全十美的人和事都是不存在的,不能把社会倡导的最高标准当成自己必须达到的目标。否则,过犹不及,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反而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唯有在承认“十全十美”并不存在的前提下尽力去做,顺其自然,反而更有可能达到“近似完美”的目标。有的人要求自己过高,如自己不能有半点非分之想,否则就是不道德,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而且, “完美”与“万一” 往往共同影响着患者,使“怕”字似乎更加真实!
正是这些“万一”和“完美”禁锢了自己,对“万一”和过分完美的追逐必然导致“怕”的出现,进一步导致了强迫症状。这些“万一”和“完美”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这也就证明了“怕”字“虚、假、空”的本质。若用“习以治惊”这个中国古代的方法去检验一下你所怕的事物是不是“虚、假、空”的,当你真正认识清楚了,你的“怕”字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说强迫思维的直接来源是“怕”的话,其根源则是个性缺陷。强迫思维由特殊的个性衍变而来的,多具有“过分”的特征。严谨、拘泥、心地善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善应变、负责有恒、原则性强、伦理道德观念过强、追求十全十美、情感幼稚、独立性差、追根求源,甚至作自我牺牲等个性特征本来是正常的,在许多健康人身上也都有,但强迫症患者往往将其发展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一旦在大脑中形成“惰性病理兴奋灶”,强迫思维就朝着既定方向运动起来并持续下去,难以停止或转向。
强迫思维严重地危害着人的心身健康、学习、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影响着人的一生。同时,强迫思维患者的个性根深蒂固,所以,其治疗难度极大。但不治疗,该病将会伴随一生。
现将他治愈后的总结性反馈摘录如下:
1、对强迫思维的“三步策略”起到了主要作用。对于“三步走”的方法,我是这样实施的:
第一步,分清是非真假。即认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是的,坚决去做,非的、假的,坚决地丢。丢了自己会感到难受,但只要辨别清楚了,难受也要去做,真正按照“习以治惊”的决策去做。当我分不清是非真假时,那我就随“大流”,若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或怎么处理的,我就向大家学习,也这么想或这么做。我感觉,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大家都有,为什么大家都不在乎,我就这么在乎呢?而在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除了痛苦,没有任何好处。我也应该向大家学习,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应该太在乎!
第二步,少想多做。即立刻中断或转移病态想象,不要使自己无限制地想下去,而去做“应该做的”(非病态的事情,而是一般人要做的或日常的工作、学习、娱乐等)。例如,以前我“怕”出现强迫思维,而实际上越“怕”越出现。这时,不要硬顶或者想马上就中断或要求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干扰,而是不要理会它的存在,接受并带着症状继续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看书,虽然开始对自己的干扰很大,一看书就习惯性地出现这些思维,严重影响看书的效率。但我马上告诉自己:“不要急,更不要怕,能看多少看多少,它出来就让它出来吧,我不在乎它!它的出现,与自己刻板、对自己要求过严的个性有关,说明自己的个性缺陷还没有改造好,自己应该随便、无所谓些!”,当我坚持看下去,一段时间后,我发觉这些干扰就越来越少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改变了以往强迫思维一出现我就紧张的习惯。逐渐放松了,它就出现的少了。
第三步,想到就做。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含义:1)一想到病态思维,就马上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意转移思路。我的体会,转移思路有两个方向:一,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二,可以转移到自己的不良个性上来,“我太刻板、太拘谨、对自己要求太严,应该更灵活、更无所谓一些,”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有效地转移了思路,而且挖掘并改造了个性缺陷。 2)当想到做“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想象或假设。因为,过多的想象只能使自己退缩、逃避。而且,做了也不要多想,更不要后悔。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多次实践,我就感到一天比一天轻松,一天比一天有自信心。自己也摸索出了对付强迫思维的办法,摸准了它的脾气。终于,它被我踩在了脚下。 “习以治惊”,真的很好用。它的出现,自己已经习惯了、轻松了,什么怕也不存在了。通过多次这种有策略的斗争,当这只“纸老虎”再次出现,我就认清了其本来面目,轻松面对,不在乎它了。当我不在乎它,不把它当回事时,它也就失去了威力,暴露出虚假空的本质,不再对我构成威胁。
2、治疗强迫思维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自己不断的总结、摸索和领悟,不可心急。其中,我认为“领悟”是最重要的。症状的消失,一靠认识,二靠实践。认识和改变自己所“怕”的事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症状的斗争实践也需要时间,在反复实践中体会“习以治惊”的作用。千万不要想让它在一两天或几周内消失,不要再给自己套框框,越急效果反而可能越差。只有自己在不断的斗争和实践中,结合疏导疗法的原理,总结自己的经验,不断“悟”出一些对付它的办法,才能真正对自己的治疗有所帮助。否则,不认识,不实践,不领悟,任何一个好的疗法,可能永远无法在自己身上起到效果。
3、强迫思维的根源是个性缺陷,因此,最终的治疗目标必然还是个性缺陷。失去了“改造个性”这个指引航向的灯塔,可能自己永远无法到达“最优化”和人生成功的彼岸。而改造个性是艰难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为,不良的个性都是从小形成的,是与正常的个性特征同步发展的,内化成了一个人习惯化的行为及思维方式,所以,往往连自己也很难辨别哪些是病态的、哪些是正常的。因此,首先,必须深化自我认识才行。其次,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个性缺陷,但走出“认识→实践”的关键一步时,往往又习惯性地回到病态思维和行为的老路上,再次“迷路”,分不清是非真假。有时自己很痛苦,但面对改造个性缺陷时,就像让他切掉自己身上的恶性肿瘤一般,虽然痛恨之,但让自己动手时,就很难了。因此,认识后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