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
我们常常会给一些家长举这样一个例子:水面上出现水泡时,往往是因为水底下有一个出气源。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品头论足于这水泡本身,却看不到它的起源。这就如同家庭教育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其实就像这水泡,其背后肯定有特定的原因,而这原因不可能是孩子自己原创的,无论是学好或学坏,都需要学。学,就需要有对象。对孩子而言,最值得他学习的对象只有家长。为了与家庭共存,孩子必须让自己适应家庭关系中的一切,包括父母关系、父亲的脾气、母亲的性格,还有他们的爱好和取舍,还有他们对环境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等等。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眼中的神,他们的一切都需要通过神来提供,而神是不可能错的,如果神对自己有任何不满的表达,那么肯定是自己犯了错。“没有原则和立场”是孩子对家长的普遍态度。
心灵处方
有的家长以自己的权威性给孩子施压,无论是我们刚刚涉及的喂奶,肺活量,还是后来的教育方式,都会给下一代造成心灵阴影,这阴影导致出的不良后果,小到在学校的成绩不佳或人缘不好,大到成家立业后的困惑、焦虑和损失……因此,我们不妨从“人之初”开始,认识自己的孩子,从而反省自己的做法。
二、3到6岁的家庭经验成为孩子的人生大纲
案例31
刘小姐:我从小便感受到父亲因酗酒而经常发生的家庭暴力。所以我长大后,一方面对酗酒的男人十分反感,同时对这种男人又有一种拯救欲,因同情而生爱意。
咨询师:您对这种男人的兴趣,只不过是对父亲的移情。
……
齐先生:我从小就生活在母亲强势的家庭环境里,同时感受到父亲的委曲求全。我长大后,被大家公认为是老实巴交的男生,对温柔的女性总无法产生兴趣,却经常被强势的女性吸引。
咨询师:您的女友,只不过是母亲的投射。
……
陈先生:我生下来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几年后接回家住了一阵子,父母又因为太忙再次把我送到外婆家……这样反复送走了好几次,直到我高中毕业后,才基本稳定下来。长大后,我总习惯于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无法融入任何一个大家庭,同时也无法对与配偶的结合负责,因此令女性没有安全感。
咨询师: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没人再把您送走,您便把自己送走。
……
杨小姐:因从小被父亲按男孩子的标准抚养,所以我比较男性化。
咨询师:所以您现在面对两性关系时特别困惑,因为您在两性中找不到自己。进而无法正常处理自己的两性关系……
分析
1、父母与孩子的鱼水关系
如果把夫妻结合形成的家庭比喻为一个水桶,那么桶里的水就好比是生活内容。而桶里的鱼就是孩子。
如果一切平安无事,这条鱼会自由自在地游泳,直到这水桶再也容不下它,它就必须学会再与别人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水桶……可如果当这条鱼还没有真正长大的时候,水桶突然破了呢?水就会漏出来,如果水漏尽了,这条鱼也就完了。所以,这条鱼是无论如何不会眼看着水漏光的,它必须采取补救措施,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堵住这桶
中的漏洞。如此,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可以让这桶从表面看上去还是桶(一个完整的家)。
2、孩子是家庭关系中最忠诚的维护者
所有的孩子,只要他们感到家庭关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们肯定会像那条鱼一样,奋不顾身地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堵住家庭的漏洞。不是这个孩子多么伟大,只是因为水对于鱼来说是唯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家庭破裂了,那么这个孩子便感觉与死亡无异。
如果一个孩子是在弥补漏洞的过程中长大的,那么有朝一日,等他有能力和另外一个人再去创建一个新水桶的时候,他会习惯性地在这个水桶上再去搞一个漏洞。然后他们的孩子再去补救……就像游戏一样,当年的拯救者如今成了迫害者……
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其实孩子才是家庭关系中最忠诚的维护者,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孩子。
3、人性中的制约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老鼠饿上几天后,放到一个通道的入口,在这个通道的出口处放上一块它最爱吃的饵,并在这通道中间通上电极。老鼠闻到香香的气味,赶紧跑向出口,到了电极区,被电击倒。巨大的刺激,让它左右环顾。但电是无形的,它看不到任何东西,所以它还想跑过去,却又被电击倒……这样反复做了几次。
过了几天,再把这只饥饿的老鼠放到通道入口处,对面仍然放着那块饵,不同的是,中间没有通电极。刚进入口时,老鼠还很兴奋,可随着他越来越接近那个电极区,那种熟悉的感觉慢慢升起,直到它到了原先设置电极的那个地方,它站住了,一动也不动,呆呆地看着不远处那块饵……
这就是心理学中有名的试验,我们把它称为“制约”。
也许你是个缩手缩脚的人,也许你总有一种挫败感,或没有自信,或无法介入别人的谈话……其实,我们大多数行为特质都能在童年时找到答案。
4、六岁前后制定出生命大纲
幼儿决断是孩子在6岁前为与家庭共存而自我缔造的性格起点。它是人生大纲的目录,后天的一切均是在其上所做的文章。就像年轮的第一个圈,无论它是怎样开始的,后天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它的延伸……
幼儿决断是亲子教育的核心,如果在这一阶段出现问题,此问题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终生。因此,所有问题都可在幼儿决断的形成期找到答案。也正因为如此,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是重回到这个阶段,比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哭泣疗法……在此,我们强调自我完形和家庭自疗。
心灵处方
不论孩子出现何种问题,最佳治疗方案,都是家长的忏悔和反省。要知道,孩子今天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不良行为,其实都是父母关系的缩影。趁他还没有衍生为定型的人格,赶快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三、让爱好(兴趣)成为专业或事业
案例32
赵女士:我带女儿去学围棋,但她不是在棋盘上乱画,就是把棋子散落在地上,让围棋课无法正常进行,最后我不得不把她领回家。但无论我怎么骂她,她就是哭,就说不想学了。
咨询师:您为什么要让她上围棋课?
赵女士:想让她的智力开发得更多一些,不是都说围棋有助于人的逻辑思维吗?而且这对她将来学数学也有好处。
咨询师:您的这些好意,女儿能听懂吗?
赵女士:孩子当然不懂,但我得尽到责任。
咨询师:如果女儿听不懂,她能接受吗?不接受,又怎么配合您呢?
赵女士:那就不让她学了吗?将来掉队了怎么办?
咨询师:除了围棋,您女儿就没有别的爱好吗?您为什么一定要让她在这方面深造呢?
赵女士:唉,我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但苦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导致学历不是很高,现在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才想早一点开发孩子的智力,决不能让她再像我一样吃亏。
咨询师:可她现在不正和您当年一样在受罪吗?
赵女士:这怎么可能呢?
咨询师:也许她有自己的爱好,可是因为没有条件发展,被迫放弃,这和您当初有什么不同呢?
赵女士:那总不能让孩子无所事事吧?
咨询师:兴趣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婴儿期通过观察和感受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获得的一种认知。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它的含义就是“孩子会不加分辨地模仿父母的一切,并与自身的条件、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予以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兴趣是感性的,而爱好是它的深加工,已经具有理性的成分,因此它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赵女士:您是不是说,孩子的一切所谓天赋都是父母赋予的。
咨询师:是的,只不过一般的父母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不认识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为自己的一切表现都是自然得来的。其实,他们也是从孩子阶段过来的人。进而,他们再通过自己难以觉察的行为和思维影响着下一代。
赵女士:那么爱好和兴趣有什么不同吗?
咨询师:所谓爱好者,就是孩子在父母关爱下得到的好处,是孩子因家庭之爱而产生的喜好,它的主体不是爱好本身,而是心情。它会深化到孩子内心的最深处,一生都无法磨灭——它是父母之爱的寄托,是孩子认为与自己生存直接有关的产物。所以就算受到再大的压力,孩子也不可能从心底里真正放弃它。同样,如果家长一味地花很多成本让自己的孩子上什么特长班或兴趣班,孩子喜欢还好说,如果是被迫的,他们就会把“爱好”和“被迫”画上等号,那么幼儿决断便会形成“被迫从事某事”的经验,这也会形成对生命能量的内耗。
分析
1、强迫的后果
母亲的这种做法就是在让女儿为自己当年的不良经验负责。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思路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她强调的主体是条件,而不是人本身,即条件如何,所以人才要如何。在此,人成了客体,被环境制约着,然而她又在强调为孩子着想,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其实,她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成长环境,她忘了女儿是另外一个人,生活条件很好,有自己开发智力的渠道。如果这位母亲一味地按自己设定的方式打造女儿,那么这个女儿也就成为另一个她——因母亲(环境)的过分干涉,而不能去发展自己所喜爱的其他兴趣,从而又形成幼时的不良经验。
2、引导的智慧
庄子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已经告诉我们,如果顺其性以行之,一切便可豁然开朗。教育孩子也同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不可以硬来,否则只能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就算孩子当面不反抗,也会在暗地里逆反。香港电影《新警察故事》中就表现出这样一个情节:那个恶贯满盈的、专门和警察对着干的富家子弟,就是因为幼时经常遭到身为警司的父亲的打骂,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痛,他长大后才把与父亲相同“属性”的人当成投射的对象加以报复。这就是反社会人格。因此,父母越是希望孩子成才,或朝着他们认为的方向改造孩子,越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每种化学元素有无数种组合的可能,这些可能会制造出无数产品,有的可以毁灭世界,有的可以服务于人类,有的只是一盘散沙……。其实孩子也如同那些元素,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他们的组合方式,全看家长是不是科学家——培养兴趣,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它需要爱心和耐心,同时需要智慧。
心灵处方
学会跟孩子一起数车号(比如:京C13579):里面有语文、地理、英语、拼音、数学。而这一切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亲情内因作前提。它会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于是他会把这些知识融于亲子的和谐关系中,形成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将来步入学校,这些科目也自然会成为他的兴趣,学起来自然不那么吃力。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一)自信离不开父母的关注
案例33
某家长:我儿子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赛爬滑梯,邻居家的孩子一鼓作气地上去,可我的儿子总是在接近终点时没了力气。这是为什么,我儿子的营养也不差呀?
咨询师:您看那个孩子,在他身边,爸爸一直在为他加油;而您的孩子在爬的时候,您只是坐在一旁看手机信息……
某家长:这会有什么影响吗?可我有时候为他加油的时候,他还是会输。
咨询师:其实孩子的自信、耐力和爆发力等身心素质的训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促成的,它是日积月累的成果。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关注程度。
某家长:可能您说得对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