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家庭治疗
《家有家的难:家庭爱与碍》
谁来承接爱的链条 家庭互动(1)
儿子的成长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包办了儿子的一切,以至于她为儿子的成绩患了抑郁症。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
咨询员手记:母亲性格特质引发高要求失衡家庭关系导致困境
初三女生小慧急于治好自己的厌食症,她担心,如果老得病就会影响学习,而升不了学自己就再没别的事可干了。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咨询员手记:被爱的渴望遭遇打击压抑的期待病态显现
焦急的父亲担心14岁的女儿不喜欢竞争。在种种生存状态中,这为什么是他对女儿第一也是唯一的要求?
竞争:父女各有各的靶心
不想像妈妈那样生活,又担心重蹈覆辙。高中生小纯考试焦虑的背后是家庭痛点在作祟
在母亲不幸的半径中越走越累
咨询员手记:原生情结刻下心理烙印家庭痛点制造成长瓶颈
三个青春少女不约而同出现强迫和抑郁症状,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迷失自我?
擦去抑郁模板上的家庭阴影
咨询员手记:内心缺失导致强迫抑郁对抗焦虑消除身心病痛
老大先天残疾,妈妈为培养老二已竭尽全力,而老二却对妈妈苦苦的期盼“油盐不进”。
我是不是把儿子逼得太紧了
“只有你优秀,考上大学,爸爸妈妈才爱你。”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下,爱是如此苛刻。
因为什么条件爱与被爱着
一味赏识带来什么?一名为“赏识”所困扰的中学生与同学一起,对500多名幼儿、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调查。
“赏识教育”向左走向右走
咨询员手记:家长人为制造特例环境孩子成长面临极端倾向
学习已经不是女儿所骄傲的事了,她唯一希望的就是家里能早日买辆小汽车,让她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一回。
不幸沦为C类家长
专家点评:社会转型导致价值取向物化树立自信唤起孩子自身潜能
对教师子女来说,他们的在校表现都必须做到最好,因为他们承载了最大的压力——父母的面子。
身为教师子女的双重压力
专家点评:育人行家未做角色转换影响子女个性长远发展
被动孤独的孩子在惩罚谁?是什么使他们排斥自己和他人?
为被动孤独孩子的未来捏一把汗
咨询员手记:孩子以负性情绪惩罚他人成人言行奠定儿童方法论
那些对考试极度焦虑的学生,往往背负了父母期待的重负。
高三考试焦虑:求解成人期望值
咨询员手记:愿考试的磨砺是生长性的
父母交首付,孩子还贷款,这成了目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的购房模式。
买房:我在前方,父母在后方
专家点评:现实压力造就购房潮流经济拮据引发双方担忧
即便极度恐惧,儿子也没有马上回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电话向母亲诉苦。
22岁,依然牵着母亲的衣角
学业、工作、爱情屡屡受挫,在小静的人生道路上仿佛诸事不顺,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
我为什么总是倒霉
雯高考失利了,她面前有三种选择,可还是觉得脚下没路。
18岁的抉择
咨询员手记:雯是幸运的,但她不知道——
50多岁的父母面临情感危机,已经成年的女儿焦虑万分。
停留在“阿姨”出现的“断层”
是爷爷陪孙子玩,还是孙子陪爷爷玩?隔辈人在相互需要中相互依赖。隔代教养,越界还是互补
专家点评:角色错位搅乱三代格局心态差异引发教育冲突
出国是妈妈的主意。尽管不情愿,可25岁的女硕士却不敢谈出自己的想法。
我恨你,我真的有点儿恨你
一个有趣的现象:“80年代”与父母的代沟在缩小,较“60年代”、“70年代”与父母的关系大为改善。
谁来承接爱的链条 家庭互动(2)
生于80年代,代沟很浅,快乐很多
专家点评:人生经历滋养教育理念尊重与理解是普遍方法
失恋了,这让他无心工作、寝食难安,他诊断自己得了抑郁症。
你对号入座了吗
她24岁,抱怨里充满了自怜,让我总感到电话那边是个小孩。
我的成长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很少有人想到,儿时的追跑打闹会引发孩子强烈的心灵体验,甚至会带入今后的人际交往中。
童年对抗后遗症
咨询员手记:伙伴关系遭遇初次人际考验宣泄情绪奠定乐观自信基础
谁来承接爱的链条 情感舞步
丈夫说:“你不用为了我回来。”贺佳说:“你在家乡发展也不错。”俩人以“替对方着想”的舞步进退着。
相敬如宾的情感游戏
一位“成功人士”的女友在电话里说:“只要他不抛弃我,他干什么我都能接受!”果真是这样吗?
划定幸福的底线
就在某些事发生的一瞬间,疑惑突然产生:这难道是和我心心相印的亲密爱人吗?
影响亲密关系的N个瞬间
专家点评:生活琐事引发双方隔阂学会让步寻求最大利益
她谈了4年恋爱,刚结婚20多天,可听她的口气,像是进入了“恋爱坟墓”。
她为什么要当“逃跑新娘”
恋爱就是与另一个人的合作。过于依赖和过于要强都可能把对方吓倒。
恋爱是两个人的联袂出演
女孩爱上了老师,担心这是自己“恋父情结”所致的病态行为。
为恋父情结所困
谁来承接爱的链条 家庭观点(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恋爱本身似乎赋予了女性特殊的权利,因此女性成为暴力的主角显得理所当然。
青春在恋爱暴力中窒息
在“有为”与“无为”之间,父母需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父母无为乃大为
开宝马、住别墅、出人头地似乎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如今,这些标志已经侵害到了幼小的心灵,制造出童年恐慌。
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爱的能力,由你幼年被爱的经历所决定,也由你成人后改变与自省的力量所滋养。
爱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很多时候,家长不需要告诉孩子怎么做,好的关系会使孩子自然成长。
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
绝大多数父亲都在忙于挣钱养家,并把这当作自己最大的功劳,在家庭中形成父爱缺失。
父爱缺失是一种家庭隐患
肯定、接纳、赞赏、时间、关爱、接近、责任,这是美国婚姻与子女教育专家对亲子关系的解读。
在7A原则下重建亲子关系
后记
家庭对于人的影响如此深远,我们几乎都可以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寻找到原生家庭的烙印。女友C是学心理学的,每次谈起亲子关系都头头是道,可她却对我们说,每当自己的儿子表现得不够机敏、学得不够快,她第一个反应就是数落他:“教过多少遍还不会,你怎么这样笨!”要知道,她的儿子还不到两岁啊!当然,每次批评完儿子,她心里都一阵内疚。她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源于自己对“笨”与“聪明”特别在意——C的父母都是理工科大学生,在C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拿她和妹妹的智商做比较:“你看,你就是没有妹妹聪明。”“你脑子慢,就应该笨鸟先飞!”
实际上,C的脑子并不慢,她考上名牌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比她妹妹如今的境遇强很多。可“笨”似乎在C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她说,一旦生活有不如意之处,或者遭遇挑战,她马上自先气馁,总觉得别人的成功,“首先是由于他非常聪明”。
我们都能判断聪明并非是人成功的唯一因素。C也明白,但落实到儿子身上,却还是昔日重现。假如她一直以这样的态度评价儿子,智商阴影的链条还会传递下去。
心理学的背景让C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有了改变的基础。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也都越来越重视家庭对人的影响了。因此,才会诞生那么多讲座书籍,也使我们当父母当得小心翼翼——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来自家庭的伤害,总希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到尽善尽美,但这又会使我们陷入另一种惶惑,不知道自己这句话对不对,那句话该不该?怎样才能使孩子在童年避免受到伤害?
有时候,父母真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对的。过于溺爱纵容,可能会导致孩子独立性差;过于严厉苛刻,又担心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许多戒律信条也由此诞生:“不该向孩子说的×句话”,“在×场合下不该说NO”,但我们会发现,有些信条照搬过来并不好用,甚至,不同的书介绍的方法会有很大出入,有时意见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什么是我们应采取的方法?其实,这并没有一定之规。应当说,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便是再小心谨慎,你也可能与孩子发生冲突,和孩子出现分歧,使双方受到伤害,即便这种伤害微乎其微。
我们无法做到行为统一。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是社会、家庭等各种成长因素的集合,带有过去,现在的综合印记,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对父母都说标准语,行为举止都是标准动作。而且,凭什么要求人们在做父母方面尽善尽美?这对父母来说公平吗?
当然,在家庭文化建设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编辑每一组有关家庭的专题稿件时,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孩子会以各种方式去努力,如勤奋、温顺、叛逆、内疚、甚至自残……我们接触的大量个案故事证明: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能从父母那儿找到原因。
谁来承接爱的链条 家庭观点(2)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父母检视自己的做法,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时,首先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我的需要?我是否在爱的名义下实施了暴力?孩子不听话,我为什么会发怒?我的权威是否不容挑战?如果他不够优秀,我是否接受不了?
假如你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