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生:听您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把她当我妈了,可我怎么不觉得?
咨询师:如果您觉得,就不会再抱怨妻子和自我谴责了。其实,您反感妻子,讨厌她的命令,正是您当年希求自由的反弹,说明您在潜意识里对被操纵是多么的反感和无奈。而后的“感觉对不起妻子”,一是当年的您感觉无力安慰母亲;二是替父受过。
田先生:我为什么要替父受过?
咨询师:因为每一个儿子都不自觉地向父亲看齐,这种“看齐”的方式,有的是向父亲学做男人,也有的会反弹到与父亲截然相反的方面。所谓相反,就是对父亲过失的一种弥补,最终目的是家庭完整。这是一个孩子求生的本能,为此,他会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包括牺牲自己的天性和健康,来承担父母的过失和责任。
田先生:这么说,我对自己小时候的想法一无所知。
咨询师:其实您小的时候也没有这种逻辑思维,只是直觉使然。那时候正是您形成人格的阶段,您的成长中有上述经验,而您把它沿用至今,构成了您现在的家庭关系。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性格不会变,它跟着每个人过日子,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
田先生:那岂不太可悲了,性格怎么能改,本性难移呀!
咨询师:您现在是不是感觉轻松了些?
田先生:是的,好像我有点了解自己了,但还是觉得茫然。
咨询师:让人们感到混乱的事,一般如何处理?
田先生:自己捋出头绪。
咨询师:因此,您也需要捋出头绪。
田先生:具体该怎么做呢?
咨询师:既然您觉得在与妻子相处时茫然,那么就在这个心结上找头绪。您感到茫然,是站在您的角度,而夫妻关系是你们两个人的事,通过沟通才能使之明朗。没有比反省自己的经历更能够表明诚意的了。您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妻子,这才是属于您的家庭关系,要知道,亲人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分析
1、夫妻矛盾的根源源于走出伊甸园
夫妻关系中普遍有一种倾向:当一方回避另一方时,当事人都会认为是感情本身出现了问题,比如是丈夫的喜新厌旧,或妻子的嫌贫爱富……其实,这都违背了真实状态,而真实的状态,是男女双方在踏上红地毯时的那种诚意和憧憬——那时的男女是真实的,没有患得患失和谎言,他们的心在一起,充满了追求幸福的勇气。
在婚礼上,这一对男女就好像身处伊甸园,然而落实到婚嫁实质,他们为什么又让自己置身于“失乐园”呢?其实,让他们走出天堂的并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那个“家庭不是天堂”的暗示开始发挥作用,而这个暗示正是来自他们各自的家庭经验。也就是说,当他们从红地毯步入家庭后,原生家庭的信号再一次被激活,他们均被这一项条件反射催眠,在催眠的状态下,他们当然无所适从。
2、调整夫妻关系不是做报告
几乎每一对夫妻的矛盾均与原生家庭的经验有关,这是两性发生矛盾的最重要根源。因此,若想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必须反省那个经验的缘起,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就算当事人双方通过某种方法暂时使矛盾得以平缓,然而病根未除,那个病迟早还是要发作的。这就如同剪掉“问题树叶”,过了几天,树叶还要长出来,而且一棵树上的叶子无穷无尽——家庭问题就如同这些树叶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要根除问题,就必须挖掘树根。这,就是反省和在此基础上的沟通。
心灵处方
夫妻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的由来,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这就会涉及反省,它的本质不是检讨,而是解剖自己。解剖的目的是手术,手术成功,叫解决。因此,反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唯一方法。
(二)宁死不屈不适用于家庭关系
案例8
项女士:那天我提前下班回家,拧门进去,看见我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床上。我顿时傻了,嗓子像被什么东西堵住,连泪水都咽了回去……从此,我们夫妻形同陌路。虽然仍同归一处,同处一屋。却没有话,没有任何交流,当然也没有性。但我们有个儿子,儿子当然同情我,可也不敢得罪他爸爸。就这样,十年过去了,儿子虽然考上大学,但我被查出子宫癌,我觉得自己倒霉透了!
咨询师:您为什么不离婚呢?
项女士:我怕儿子没有爸爸,将来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填表,在父亲一栏,如果他空着,别人会怎么看他?
咨询师:你们没有试着谈谈?您没有想过和他重归于好吗?
项女士:不行,无论怎样我也不会原谅他。
咨询师:你们既好不了,又分不开,难道您就让自己和他们活在这死不死,活不活的家庭里吗?
项女士:没办法,我也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是什么让您处于这种局面,您想过吗?
项女士:不知道,我想如果别人遇到和我一样的事,可能也都会处于两难境地吧?
咨询师:您不要管别人怎样处理,我只想知道您为什么会这样刁难自己?
项女士:怎么是我刁难自己?明明是他出轨,是他害了我和儿子,他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咨询师:我说过了,您不要管别人,先问问您自己。
项女士:我?还不是因为他造成的!
咨询师:这么说吧,如果换了有些人可能不这么做,而您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项女士: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反正我走不出来,离不了,当然也合不成。
咨询师:您不要跟自己较劲,要知道,任何一种选择都需要观念的支配,而您是什么观念呢?
项女士:您这么说我倒容易理解了。我的观念就是:儿子不能没家,我不想让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咨询师:您还是在说别人,我是问您自己的观念。
项女士:我的观念?我没有观念,我觉得儿子就是我的观念,我只为他活着。
咨询师:好吧,打个比方,如果您还没有儿子,遇到了这种事,您会怎么办呢?
项女士:可能,说不好,大概我会选择分手。
咨询师:好,现在假设你们已经分手,请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想到先生背叛了您,感受那种滋味……
项女士:嗯,想哭。
咨询师:把那种伤心表达出来,好吗?
项女士:不,不,我不能。
咨询师:为什么?
项女士:因为我怕。
咨询师:怕什么?
项女士:怕,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怕。
咨询师:把那种“怕”说出来,想怎么表达都可以。
项女士:我怕……
咨询师:现在告诉我,您的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
项女士: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是我的父母。
咨询师:他们在干什么,对话吗?
项女士:没有,他们只是总闪现在我脑海里,什么都没说。
咨询师:这个存在说明什么呢?
项女士:不知道,我只要一感到怕他们就跳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咨询师:他们是不是没有分开过?
项女士:是的,可他们总吵,父亲还打过母亲,可他们没有分开过。
咨询师:您当时在哪里?
项女士:躲在墙角哭……哦,我明白了,这就是我的恐惧。
咨询师:好的,现在回忆父母吵架,回想一下父亲打骂母亲的情形,您夹在中间或躲在一边的感觉……
项女士:我怕!
咨询师:您想让他们分开吗?是不是您希望躲开,或妈妈躲开?
项女士:是,同时我也想保护妈妈,我恨爸爸。可是,我无能为力。
咨询师:对父母间的矛盾,当年的您是无力的,这个无力仍然停留在您身上,于是今天面对夫妻矛盾时,您仍然无力。
项女士:老天,难道是因为这件事,我才……
咨询师:因此,这件事与您的儿子没关系,唯一让您维持这种关系的,就是您的童年经验,它形成了您牢不可破的家庭观念。
分析
1、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
由于项女士特定的家庭经验,因此在她看来,“家庭完整”的名分是第一位的,为了维持这个名分,母亲可以忍辱负重,其目的就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闲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就是“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观念活着。”
项女士从小看到父母这种关系,不加分辨地加以承袭,虽然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力,然而,她的两性观念也由此构成,“家庭无论如何也不能破裂”和“女人就应该承受痛苦”的信条始终贯穿于她的潜意识,形成性格特质,并作用于今天。
项女士的做法,就好比将自己置身于一间摇摇欲坠的房间,只因为这房子的名字叫家庭,因此,就算真的塌方,她和孩子也不能逃出去……可以说,是她的观念害了自己,在这个观念中,“家是牢不可破的”占到绝对上风。
2、爱是女人的灵魂
保持家庭稳定需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女人需要爱,并在爱的基础上孕育、培养下一代。如果这女人没有得到爱,无论是身体或心灵,都等于违反了自然法则,就像老天从不降雨滋润大地,大地就会干涸,成为沙漠或荒丘。
心灵处方
当女人无法在家庭中得到主动的爱,甚至被爱所伤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个家庭中,自己才是唯一的女主人,自己有权用法律等手段维护权益,如果选择宽恕,也要在与当事人摆明立场的前提下,进行诚意沟通,允许对方表达内心所想,也让自己与他的心相互碰撞。无论是合是散,都要通过这场教训为将来的生活留下一些“财富”,接受它的发生,也接受它带来的结果。
中编亲子关系
·引言·
亲子的意思是爱孩子。在我看来,这三个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门学问。在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虽然位于夫妻关系之后,却在为孩子创造着全部经验,这些经验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条长河,融汇了我们在家庭、学校、人群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信息。这些带有信息的点滴汇成我们生命的长河——我们的世界就是由这些信息组成,我们将这些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性格特质。而加工者,首先是父母,然后才是我们自己。加工工艺,大部分是父母传授的,也有老师和其他长辈的影子。但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性格中96%的部分,由父母提供。
这就是亲子关系的成果,它贯穿着一个家庭的本质互动,是生命延续的操作过程,是为生命负责的具体表现。因此,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有些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生命大纲基本上在6岁前就已经完成了,后面的成长,只不过是这部大纲的具体操作。
我这里也有个比喻:如果把生命比喻为一本书,那么目录就是幼年时期。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类对生命本源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这一阶段处理不当,那么一生就很有可能消沉、失落。反过来说,如果家长与孩子的互动相对健康,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在今后一路顺风。
除极特殊情况外,这个结论是基本肯定的。种种案例和理论研究均揭示出这一点。因此,对每一位家长来说,不能只把亲子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教育孩子,而应该看作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学习过程。
亲子教育的关键是“读懂”孩子,这里所说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子女,同时,他也是自己,是自己的幼年时期,那时,自己也是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进入自己当年的状态,严格地说,他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长。
然而,回到过去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难怪有些人不得不通过禅修来体味,而心理学至今也未能达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