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提示:
林老师 女,32岁,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这位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内心却有着深深的自卑,并影响到她与领导及同事的正常相处。她渴望心理专家为其找到自卑的根源……
困惑:领导面前我直不起腰
林老师每年都有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校领导也很支持。一般先打报告,事先征得同意,然后通过正规程序办手续,找领导批个字就基本上成了。可最近换了新领导。林老师像以前那样打过招呼,做好了工作,然而就在她拿着报告去找领导批字时,领导问她为什么要调课,林老师竟像做了错事一样,觉得腿都软了,腰都直不起来了。她说,当时心里怯怯的,周围还有秘书和一名年轻教师。当自己怯怯地向领导解释时,心里非常难受。这一幕,事后不断在脑子里重播,心想并非什么大事,我为什么如此难受?再说领导批字时问一下,也很正常,为什么要有腿都软的感觉?林老师说:“好像我的自卑无处不在。工作上可能还好,明显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不管是比我强的,或者相当的,或者各方面都不太强的,只要和他们在一起,我都会有一种要取悦他们,让他们高兴的欲望。我想让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学生和同事眼里的好老师,领导眼里的好下级。”其实,她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在表达自己正当要求的时候,会常常抱有一种谦卑、讨好或取悦于人的心态呢?
前几天,林老师去做见习接线员,与另一位接线员搭档。两个电话中间有一个空档,搭档就问她喝水了吗,林老师说喝过了,然后反过来问他:“要不要给你倒一杯?”搭档说好,林老师就给他倒了一杯水。林老师内心却想:原本是他问我,现在我去满足他,人家反而乐得接受,我怎么会有点讨好别人了。实际上,同事相互间倒杯水挺正常,而在林老师的心目中,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是我比你低的话,我就要谦卑地对你,如果你比我低的话,你就应该谦卑地对我。林老师坦言说,她是这样思考的。
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提出做一个测试:列出4个林老师可以选择置身其中的场景。第一个是领导召集会议,她就坐在会议席里;第二个是单位同事去卡拉OK唱歌,她在其中;第三是领导单独找她谈问题;第四是单位同事共同在外聚餐。这4个场景中,哪一个可能让她感到自己最不自信或最紧张?依次排出顺序。林老师说:“最不怕的是坐在开会的角落里,我可以不说话;第二是大家吃饭时,我会争取和两三个关系比较好的坐在一起;第三是唱歌,因为那会儿大家毕竟比较放松,领导起码也没有架子;第四是和领导单独见面,这是最难的,最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该怎么表现自己,当然也最让自己感到沮丧或自卑。”
这个测试让心理专家意识到,林老师的困惑与她小时候从这种情绪里长大有关。一是对权威的恐惧,同时她又特别有权威感,内心有一种权利欲,所以她希望比她差的人同样用对权威的恐惧来对待她。如果达不到,她就会觉得不舒服。
迷惑:父亲越打我越反抗
林老师早年与父亲的关系,显示了一个权威对环境控制的极富色彩的生存现状。一个小孩从小对权威的认同与接纳,或者对权威的否定与反叛,是从父子或父女关系里得到的。因为从传统角度讲,父亲是代表一种权威的角色,如果孩子小时候跟父亲处理得不好,他(她)对权威的相处就困难,就会畏惧权威;如果孩子小时候很会和父亲相处,那长大后,他(她)对权威的相处就相对容易些。
林老师说:“我小时候怕父亲怕到极点。”一次她在客厅看电视剧《西厢记》,突然听到门响,感觉父亲回来了,第一反应是赶紧关掉电视,然后钻到房间去。结果父亲很快就过来了,也记不得父亲当时怎么吼怎么打的,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打得很厉害。当时姥姥也在床上,想拉一下也拉不住,然后在床上直发抖。林老师说,父亲是一个暴躁的人,而母亲总是沉默。暴躁的父亲,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动手打孩子,她说自己还算挨打少的,她经常目睹父亲打哥哥姐姐。虽然林老师内心充满对父亲的恐惧,却从来没有顺从过父亲。她说:“我从来都是反抗的,他说什么,我就会反着做,即便他打我、威胁我,我都会反着做,非常激烈地与他对着干。”这岂不是挨打挨得更厉害吗?对一般孩子来说,父亲那么强大,挨打了都会屈服,林老师小时候越打越不屈服,还要去对抗,实际上她在潜意识里知道,父亲是爱她的,所以挨打,她能忍受。林老师说:“打到最后,他又会设法对我好,买好吃的给我,到饭桌上会主动给我夹菜,主动跟我说话。”
2 自卑的女博士
专家分析说,往往打人的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亲密的家庭,就是大家纠结得很紧,觉得打是正当的情绪表达;另一种是过度冷漠的家庭,就是打是一种故意伤害。林老师算是第一种,由于家庭凝聚得太紧,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一个边界划分,彼此就有肢体冲突。肢体冲突从心理学来说,可能是代表一种亲密。就像林老师的父亲曾经对她说的那样:你都属于我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这就是没有边界,女儿的就是自己的,是自己的一个部分。这种边界不清,过度亲密引起的肢体冲突,对林老师的心理会有什么影响呢?专家认为影响很大。因为孩子和父亲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要寻找自己的空间和自我认同,或者叫尊严的东西。那像这样的家庭,彼此间由于没有距离感,没有边界,没有一个自我空间,整个家庭纠结在一块,有个经典的说法叫“泥团”。在这样的家庭里,有时候分不出彼此,这种关系到了社会上,会与人相处得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边界,当林老师没有边界地与他们接触时,他们有时就会拒绝她,她就会感觉受挫,感到愤怒。当她自卑起来,觉得大家可能是不喜欢她了,其实不是的,只是大家习惯了需要有一个自我空间,就像飞机的“禁空权”。在人际关系上,每个人也需要有“禁空权”。你林老师贴过来,我就受不了。哪怕你是用很讨好的方法也不行,因为有人会无意识地躲开。因为别人需要有一个自我的东西,这不是不喜欢你,而是人的一种本能。比如人的社交距离是1.5米。
专家解析:换一个说法换一种活法
林老师说,上大学时跟宿舍外的人相处非常好,而在宿舍里常会跟同学生气,生完气后还会跟别人好。专家说,这就是她把不分边界的家庭关系移植到寝室里的表现。同样,这些年林老师对身边的人,会去挑剔他们,会脾气暴躁,然后不分彼此。客观上讲,她在上大学时和大家住一个房间,这房间给人有一种家的感觉。但到了工作单位,大家不住一块儿,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关系,她突然就失控了,所以产生自卑感。专家说,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把握的人际关系毕竟是少的,不能把握的人际关系是多的。
专家又给林老师做了一个检测。用“自卑”这个词,来测试她在人际关系中惶恐不安的内心体验,使她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感觉不舒服,为人处世为什么本来希望是平等的,却要去讨好别人、取悦别人,痛苦的根源不只是自卑,而是她自小就在与权威对抗的游戏里,慢慢建立了一种自尊,父亲越打她越反抗,就说明了她是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就像她自己说,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又在名校里任教职,各方面都不错。她内心觉得自己挺强的,但她恰恰创造了另外一个词,叫自卑。那么,这自卑与自尊产生的冲突,就一直留在她内心,要是别人崇拜她,她就会挺自尊;要是别人不崇拜她,她就会自卑。她在恐惧权威的同时也渴望权威,她一直在这种冲突的心态里生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卑也是一种动力。
很多青少年就是通过自卑来促进自己成长。这也是林老师的动力,她会继续以此发展自己,她读完了博士,她还会有更多的攀登,她靠什么?就是靠她内心这个冲突的力量。如果作一个整合,很多冲突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并存的,都是人身上的一个部分。有自尊,同时也有自卑,有自信,同时还有不自信,这些都是自我的一部分。仔细感受这些内心存在的东西,它们都在帮助你,不管是你对权威的恐惧还是对自卑的伤心,都实实在在地在帮助你成长。小时候,你只允许自己接受一部分,而排斥另外一部分,所以你就处在一个冲突中。现在你已经成长了,成熟了,你知道只要它们给你带来向上的动力,它们都是好的。
林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对自己的评价,用了自卑、暴躁和挑剔三个词,在访谈将要结束时,专家建议说,林老师是学语言学的,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可以多用一些积极的词汇来表达内心感受。这是相当重要的。比如就把你评价自己的自卑、暴躁和挑剔三个词,换成同事们评价你的自信、随和和追求完美,你的内心会如何?你学会了换词,当你给自己一个不好的词时,马上觉察到这个词不好,它让我感觉不好,我要换一个词,换一个中性的甚至更积极的词,你的心情就一下子变了。当你用不同的词来说相同的事,描述你内心现实受到这个词语的影响,这就是语言的建构能力。
受此启发的林老师,忽然茅塞顿开,她说,选择换词的建议太好了,不只是让我学会用词的方法,还可以启迪我换一种活法,活得内心充实愉快、阳光灿烂。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