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况:父亲为机关干部,母亲为小学教师。父母对工作都特别认真,尤其母亲做事更是一丝不苟,很讲卫生。兄弟二人,其为长子,父母经常教育他要为弟弟作榜样。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父母亲和弟弟均无特殊宗教信仰。
个人成长史: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顺从、听话,学习中等,考上该院是第一次出远门。幼时身体较弱,但无重大疾病及传染病史,亦无脑部受伤及脑器质性疾病史。
主诉及个人陈述:老想洗手,总觉得手脏。有时觉得没必要,但控制不住自己,很苦恼,希望得到帮助。
半年多来,总觉得手很脏,老有洗不干净的感觉。自觉这是一种“怪病”。有时觉得没必要洗那么多次(最多时,一天洗了五十多次),可就是控制不住要那么做。给别人开过门后要洗好几遍手,否则,睡不着觉。父母亲都很爱干净,经常教导自己要讲究卫生。尤其母亲,每次做菜,吃水果前,蔬菜、瓜果都要用消毒剂浸泡,清洗(蔬菜要浸泡1 h以上)。母亲每次出差回来都要进行“大扫除”,床单、被罩、柜子里的碗、碟、勺、筷都要洗一遍。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从小比较听话。小学5年级时,过春节,去舅舅家拜年,吃了一个苹果(碍于面子,没有再洗苹果,也没洗手)当天晚上拉肚子,一晚上拉了五六次。听说“痢疾”会死人,所以当时内心很恐惧。
今年3月份开了专业课:机械制图。同学们说铅笔芯含铅量很大,有毒。每次绘完图,手很黑,洗五六遍手,总害怕铅笔芯残留到手上。过一会儿,又觉得不放心,就又洗五六次,这样反反复复,有时候一天能洗50多次。想控制又控制不住,很难受。同学们也疏远自己,自觉融不到他们中间去,睡觉前的“宿舍聊天会”,也很少参与,觉得没意思,学习、生活上独来独往。最近睡眠不太好,做梦多,有时觉得很压抑、孤独。不知该怎样办才好。
通过观察和调查所获材料:来访者五官端正。第一次咨询时穿戴很整齐、干净,皮鞋很亮。坐姿拘谨,两腿并拢。刚开始陈述时有些结巴,但逐渐变得较流畅,条理。声音不高,神情较腼腆,不时低下头。学习成绩中等。据该生父母说,孩子从小听话,做事“有板有眼”,从不做打架惹事那些“出格”的事。性格温和,很少顶撞父母,但和父母的思想情感交流不多。和同学朋友结伙出去游玩很少。
治疗前心理测验结果:EPQ为内向,不稳定型;SCL-90总分178,各因子分值见表1。表1 治疗前SCL-90各因子分值
评估与诊断:该来访者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并对自己目前身体和心理的异常,有比较好的辨认和判别能力。其“自知力”基本正常。有积极的求治欲望和动机。根据郭念锋的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相统一的,无幻觉与妄想;来访者对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与正常心理所偏离的现象认识清楚,并为此感到痛苦,说明其心理活动保持内在一致性;从来访者的陈述及咨询师的观察,结合心理测验,来访者的人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但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故排除精神病的诊断。来访者强迫与反强迫症状明显,时间长(接近0.5年),症状重,已影响到其情绪、躯体及社会功能(人际关系不良)。来访者深感痛苦,所以已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而是心理障碍。结合心理测试结果,可考虑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属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范畴。
分析:来访者心理障碍与从小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做事认真,使来访者养成了顺从、细致、克制的性格。做事有板有眼,说明其有做事认真、趋于完美的倾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来访者病症的根据在于其早年受过的“精神创伤”:吃了一个“脏”苹果,未洗手,结果导致拉肚子,而拉肚子严重是会有生命危险的。对生病及死亡的恐惧在来访者的头脑中留下痕迹。长大后,又遇到了与幼年期相似的挫折,害怕绘图的铅芯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危害。这种意识又影响了其心理,以致来访者用儿童的态度对待它,从而产生了幼稚的认识。并用幼稚的行为方式排除这种恐惧,认为必须多次洗手才不能有生病的危险。故其心理表现出幼稚性、儿童性与不成熟性。与其内向、不稳定、强迫性的人格基础有关(做事有板有眼、认真、谨慎、求完美,听话等)。从心理测验的分析中,也比较支持这一诊断。
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减少洗手次数,减轻痛苦。长远目标:调整来访者认知结构,转变观念,让其领悟到自己的症状是一种儿童式的幼稚表现,是由于错误的认知所造成的,并通过行为调整,促进其人格成熟,协助来访者自我成长,使其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自主自立,拥有主宰性。
咨询方案:用认识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一种中国式的心理分析治疗,由我国的一位精神病学专家钟友彬先生所创立。其认识领悟心理治疗主要遵循心理分析理论与原则进行。他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的经历、恐惧在成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然带着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塑造”属于行为疗法,是通过强化的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塑造过程中,采用正强化手段,一旦所需行为出现,立即给予强化。
向来访者介绍咨询方法,并达成一致意见。
咨询过程划分: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首先建立咨询关系,通过谈话法、观察法及测验法,收集资料及相关信息。根据郭念锋的判别病与非病三原则,初步排除精神病的诊断。与来访者确立了咨询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并就咨询方法等与咨询有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第二阶段:进行心理咨询阶段。使用认知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共进行10次(前6次为1次/周;第7~9次为1次/2周;第10次为第9次的1个月之后),从第2次咨询开始,首先引导来访者了解、分析其症状的性质。向其说明症状是幼年行为表现,是在用儿童的方式解决成年人的问题。就像“火柴盒里有只大灰狼”,对于3 岁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很快躲到门后去,而成年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同样,如果说,一个人吃饭前必须洗10遍手,健康才安全,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幼稚和可笑的。让来访者了解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和动摇;来访者也能领悟该疗法的原理,但行为改善依然有困难和反复。每次都布置家庭作业,记日记,谈对幼稚行为的看法和自己的领悟。从第4次开始,结合行为疗法。来访者有攒硬币的习惯。对此从最低的标准开始,对自己的改善行为进行塑造。每天记录洗手次数,对次数减少要给予正面鼓励和积极反馈。如绘完图洗了5次手,而以往必须洗七八次,就往储钱罐里投硬币:进步大,多投,进步小,少投。并在日记里表现对自己不断深化的理解和领悟,不断肯定和鼓励自己的进步:如“我今天绘完图洗了4次手,比以前少了2次,但也没发生什么事,说明洗那么多没有必要”;“今天进步很大,做梦少,睡眠较好”等。随着咨询深入,逐渐向来访者进一步解释病的根源在于早年的挫折体验,指出成年人不能迁就自己内心里的幼儿恐惧,不能允许它继续主宰自己的行动。第三阶段:结束巩固。从第7次开始逐渐进入巩固结束阶段,间隔时间延长。每次咨询结束前都和来访者共同总结,鼓励所取得的进步,激发来访者自我调整和完善的潜能。最后一次做全面的总结,并鼓励来访者有意识地把新认知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
咨询效果评估:再次测验SCL-90总分147,各因子分值见表2。表2 治疗后SCL-90各因子分值
项 目躯体化强 迫人际关系抑 郁焦 虑敌 对惊 恐偏 执精神病性因 子 分1.82.01.92.02.41.01.51.6〖〗1.3
来访者评估:洗手次数明显减少了。从一开始的每天几十次到现在的十几次。和同学的交往也比以前多,有时也参加睡前的聊天会。
咨询者评估:日记和家庭作业中,也反映了洗手次数减少,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灾难”,说明以前洗那么多次是没有必要的,是幼稚可笑的等。来访者在咨询期间比较主动配合,坐姿逐渐放松,随便。脸上带上了笑容。能敞开谈自己的进步与体会。结合心理测试也说明咨询确实给他带来了改善和进步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