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X,女,17岁,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因父母离异,王X感到自己遭到冷落。进入高三以后,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内心陷入深深的矛盾冲突。遂采用极端的行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引起父母、家人和学校的不安,也使自己生活陷入困境。
咨询师通过心理测试、会谈等方式,初步了解王X的资料,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可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引发症状的冲突为常态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程度、病程不足3个月、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坏,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师在与咨询者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后,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为咨询者提供了五次咨询服务,使其不良情绪和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常态冲突、一般心理问题、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一、 一般资料
王X,女,17岁,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独生女。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由父母陪同来咨询。
父母在其上小学六年级时离异,她被法院判定由父亲抚养,其父因有新的女友又重新组织了家庭,就将她寄养在奶奶家。爷爷、奶奶、姑姑都怕她受委屈,对她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父亲也觉得亏欠了她,总是尽可能的满足她的要求,有时接她去新家小住,继母也很关照她,与她的关系比较融洽。她在小学里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很好,还做了大队长。在她上初中三年级时,父亲与继母又生了个小妹妹,她再去父亲家总觉得别扭,回到奶奶家情绪也不高,时常对奶奶发点儿小脾气。高中二年级时,假期从父亲家小住回来,因一点儿小事对奶奶发火,爷爷看不下去了,就严厉的训斥她。她一怒之下,与爷爷大吵起来,并与生母联系,搬出奶奶家与生母共同生活。因其生母一直独身,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不如其父亲,而且离婚时法院判定由其父抚养她,她的生母就与其父亲交涉有关抚养费用问题,这样的交涉每次都不回避她,每月都进行而且每次都争吵。进入高三以后,学习压力增大,其父亲也非常关心她的学习情况,常打电话询问。但每次在电话里她都会用很难听的话说父亲,几乎每次电话中都发生争吵。父亲认为她受了母亲的挑唆,又与母亲争执,俩人常当着她互相埋怨,恶语相向。后来,父亲看与她无法交流,就不再打电话给她。她就开始托病不到校上课,母亲劝说、教育无效,有时还会惹得她歇斯底里。就又与其父亲联系,父亲亲自驾车将她送到学校,但一两个星期以后,她又托病不上学。其母又联系其父亲,又是父亲送她来学校。据其父亲反映,每次与她在一起,总是受到她的语言攻击,常说的话是:“你管不着我,我怎么样与你何干?我以后怎样你也不会在乎,没人在乎我”。搞得其父亲也很伤心,主动关心她的电话也少了。
她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范围很小,有一两个要好的同学,但不能受一点儿委屈,某次,因为值日,卫生委员说了她几句,她立刻大吵起来,认为同学诚心欺负她,搞得同学不知所措,老师、朋友劝阻也没能改变她的想法。某天,因班里换坐位,她的坐位也被调换,她就找到班主任抱怨,说:“老师换坐位是为了照顾某些同学,根本没考虑她,应该征求她的意见,坐在新的位子上她不适应,这学没法儿上了”。任凭班主任如何解释,甚至让她选择合适的坐位,都无济于事。次日,即不到校上课。
二、初诊主诉
王X称,“在家里我是个多余的人,爸爸有了新家和小妹妹,他也不会关心我了,爷爷、奶奶也不喜欢我,妈妈没能力也不真的对我好。我其实心里挺佩服爸爸的,可是他又有了小妹妹,工作又忙,根本就不顾我。我特恨我爸妈,他们都不管我,看着别的同学家庭都挺幸福,挺受刺激的,我不想去学校了。”“同学也不可能真对我好,只要有人欺负我,我就跟他们急。”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王某,述说时语气急促很不友好,带着怨气,性格显得很倔强。
父母主诉:最近一个月,王X情绪很易激动,几乎每次接到父亲的电话都会说一些刺激人的话。她与母亲在家也常争吵,常托病在家不去上学,母亲根本管不了她。母亲只能再联系父亲,俩人见面常互相埋怨,孩子就很烦躁。有时父亲周末陪她谈心,出去逛逛买些书,她的情绪能暂时好些,学习也比较自觉。但过一段时间,她又会反复,托病不去学校,还在家里与母亲吵闹,母亲又去联系父亲。父母被她闹的很烦恼,母亲不能正常上班,父亲现在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心理测验结果:
1、《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测验结果:IQ分值:114
2、《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验结果:总分126分,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interpersonal)超过3分;敌对因子(hostility)超过2分。
3、《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测验结果:分值:因素C:3;因素E:8;因素I:8;因素L:9;因素Q3 :3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低自我力量、好强、固执,娇养性情绪过敏,怀疑、投射紧张,内心矛盾冲突,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可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引发症状的冲突为常态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程度、病程不足3个月、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坏,可诊断:求助者的症状属于内心冲突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内心冲突引起的情绪和行为不良;
2.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3、社会适应不良,有社会退缩行为。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依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家长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改善其不良情绪。改善当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协助其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习得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形成自控、自爱、自强的人生态度。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情绪和行为的不良倾向。她对父母发脾气、与同学和老师冲突,都源于其认知偏差导致的敏感、怀疑、敌对。她的内心渴望父母的关心,渴望温暖并属于自己的家庭,渴望家人、朋友的关爱。但是,由于她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又怀疑、担心,过度的自我保护。由于在她成长过程中教养方式的特殊,也使她形成了好强、固执、自我中心的个性。她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担心父母(尤其是父亲)不再关爱她,另一方面又不愿暴露自己的渴望和脆弱;一方面希望有同学和朋友友谊,另一方面又对同伴的行为很敏感。再加上其父母处理双方关系的行为不当,强化了她的内心矛盾冲突。她随即采取了折腾父母、逃避上学等不恰当的行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可操作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治,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个性心理问题,也会造成学业上的损失,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又在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发展时期,选择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比较适宜。
2.双方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责任:
(1)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 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求助者权利:
(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求助者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的次数、时间安排与收费
咨询次数:每周一次
咨询时间: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100元
2、《90项症状清单SCL-90》100元
3、《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10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咨询)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2007年10月11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收集相关信息;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了解求助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谈话、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心理测验;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王某和其父母分别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感知和探寻王的心理矛盾,了解其需求;
5)将测验结果分别反馈父母及王某,并作出初步分析,让他们了解
问题的缘由。
6)布置咨询作业:
a.让父亲先接王单独沟通一次,表明对她的真挚的关爱。
b.父母单独沟通一次,对今后的义务达成共识,并保证不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c.三人一起沟通一次,父母先向孩子道歉。
第2次 2007年10月18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对不合理的情绪、行为初步分析
方法:
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了解“作业”完成情况
2)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感受,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分析王的父母关系对她产生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促进她的自我觉知;
4)布置咨询作业:
a.由父亲每天先送王上学,并注意在过程中的沟通;
b.让王写出父母、亲人、朋友对自己曾经的关心,写出六件具体的事;
第3次 2007年10月25日
目的:
1) 帮助王寻找认识上的不合理信念
2) 促进自我觉知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了解王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父母的关系和行为;
3)制定行为契约:坚持每天按时到校上课,父亲每天早晨负责送王上学。
4)咨询作业:
A.写出两条以上的自己不合理行为
B. 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与朋友聚会一次。
第4次 2007年11月2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修正不合理观念,认同合理信念;
3) 促进自我成长。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与王交流完成过程中的体会;
2)鼓励其积极的变化,表达咨询师的感受;
3)促进王的领悟。
4)布置咨询作业:
a. 写出自己向往的大学和专业
b.对高三这一个特殊阶段,父母如何支持孩子,交流达成协议
c. 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5次 2007年11月9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与王一起分析若要考入心仪的大学需要自己有怎样的情绪和行为;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3)基本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