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恐惧的女孩:妈妈你为什么要那么对待我
羊萍怕从很多人的注视下走过,也怕从一个人的注视下走过,别人注视她的时候,她就会很紧张,并且怕她的紧张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耻笑。被对视恐惧折磨了8年以后她不得不走进心理诊所寻求治疗。
从小的时候开始羊萍就总觉得自己不够自然,妈妈也说过她走在路上很紧张。她与别人讲话也很紧张,很怕别人注意她。她不能和人对视,因为紧张,所以几乎办法与人交流。她在外边的时候觉的别人都在看她就像在看一个怪物一样。她很想让自己象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不那么怪,那么紧张,那么不正常。羊萍特怕见到一群异性,好像他们更容易发现她的紧张,和不正常。
在20多年的生活里她即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并且见不了大场面,别人一看她就会把头低下。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到了需要去工作的年纪,但却不敢去找工作。并且连正常的生活都很难坚持,如吃饭,买药的时候总是觉得服务员会注视自己。当别人看羊萍做事她就不能自如的表现,动作僵化。
小学1年级到5年级羊萍的学习不是很好,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妈妈就老是用拖鞋打她,打得很厉害,她也哭得很厉害,当时爸爸因为工作原因总是不在家,当时羊萍以为天下所有的小孩都和自己一样学习不好就要打,因为这样,她从小就形成了争强好胜的心,与人打牌下棋她都要赢。她不能容忍失败。除了学习不好挨打外,她在家里只要是鞋子没放好,房间乱了,就要被妈妈猛骂一顿,一点点小错误就会被骂的狗血临头。妈妈在羊萍眼中从来就没有温情,她记得有一次在路上碰到妈妈,两个就象过路人一样没有相互理睬。羊萍认为从小她就没得到爱,一点点的母爱。
上初中时,她的学习也是不好,并常常为自己学习不好而流泪。上大学的时候,她就发现自己不能看到别人学习,总觉得别人学习好了对自己的威胁很大,甚至觉得别人学习就是想让自己学习不好。所以从那时开始她就不理睬同学,不和任何人说话,因为她怕自己和别人说话,别人会从她嘴巴里学到很多东西,那别人就会在学习上超过她,那就对她威胁很大。但她的内心也很痛苦,她想和别人一样有朋友有爱,但她就是做不到。因为大学的时候缺乏朋友,所以他和班级上人品不大好的两个女同学比较近,虽然她知道她们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并且总是花自己的钱,但她一直在忍,因为总不能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吧。大学快毕业的2个月里,她就不和那两个女同学讲话了,所以那两个女同学经常用眼睛瞪羊萍来表达不满。因为个性的软弱所以羊萍就没反抗。
大学毕业后,因为心中积压了很多的怨恨,所以觉得人很可恶,慢慢的就开始用眼瞪别人,这时别人也用不快的目光来回敬她。持续了3个月后,羊萍就很怕人看别人的眼睛,也不敢去瞪别人了。记得有一次当她用眼瞪别人时,那个男人发现在瞪他,他也用恶狠狠的眼睛瞪羊萍。从此她就觉的人的眼睛好可怕。从瞪人事件后,我就怕与人目光对看了。但到处都是人的眼睛啊,她开始变得无处可逃。
临床诊断:母爱的缺失导致她不懂该如何与人相处
羊萍目前的心理障碍属于社交恐惧症中的对视恐惧。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母亲的教育使她产生了争抢好胜的性格,但却没有教会她该如何去爱!
学习虽然重要,但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更重要,羊萍的妈妈只教会了她如何竞争,但爱的教育却很少,也许她的妈妈本身就有不位不称职的妈妈,也许她从小就是如此被教育的,所以她不懂如何去爱女儿。羊萍的父亲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的缺位,也促使羊萍无法正确的看待自己及自己遭遇,这时她会过于认同妈妈的观点因为这是她唯一可以遵循的轨道。如果不认同妈妈的观点和教育,那么在精神上就会迷失,这种精神上的恐慌促使她不得不去认同妈妈,认同她的观点,认同妈妈对自己的打骂及爱上的缺失。通过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这一观点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她正常化了母亲对自己错误的教育,这样就更难以产生精神上的“逆反”以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念。
在这种错误的生活信条的指引下,在她的心中只有做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得到母亲的认同,才能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感。因为成就动机是如此的强烈,进而达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所以通过封闭自己以保住自己的“成果”,这样她就进一步丧失了通过同伴交往来改变自己错误的人生信条的可能,进而跌入了母亲为自己编制的心灵的黑洞。
对于羊萍来说,面对自己心中的恐惧,首先干于与人交往,敢于工作,因为如果不这样永远都无法战胜心中的恐惧。并且对自己的表现要求不要太高,每个人都有紧张和表现不是很理想的时候,一直表现的好也许只有神才能够做到,所以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的人的事实,不要把自己的缺点方大化进而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最后对于目光不要太在意,也许这个世上没有人比你更加在意你的目光了,相信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你的社交恐惧,当然进一步进行系统治疗可以更好的帮助你解决妈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及错误的生活信条。
育儿建议:成人比成功更为重要
(案例1)
明明小的时候就特别爱钻牛角尖,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他写作业时也要求特别干净,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新写;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考试如果得99分也要大哭一场。明明的父母一开始还高兴自己的自己的孩子如此懂事,并且还不断的督促孩子这样做,因为他的父母是公务员,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在同事面前丢脸,但看着孩子的情绪一天天的消沉,不觉开始担心起明明来,难道做事尽善尽美,凡事都做到最好不是应该的吗?
其实明明已经很优秀,但是他的成绩并不能让他感到骄傲,他最会关注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些方面别人比自己强,所以他更多的不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应该的,而失败的打击却让他不断的否定自我。
对于明明父母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理念,不要追求尽善尽美,要鼓励孩子看到进步,并适当给小孩一些自由的空间。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容易发现和批评他们不完美的地方,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够完美。
(案例2)
小成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喜欢讲故事,家庭经济条件宽裕。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注重,热衷于教他认字,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教他认字,会说英语,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很着迷,他的知识面很广,而且经常能在不经意的时候表现出来。但他的性格我行我素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不愿帮助别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看到眼前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会默然走开。小成的父母都在开发区上班,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和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一样,小成的父母过于热衷于小成认知发展,并以此为傲,却忽视了他情商的培养。
3-5岁的孩子不仅是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情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更不能忽视孩子的爱心及与人交往能力的提升。所以这一时期的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多让孩子和同伴接触,不要过分娇惯和纵容孩子,因为如果这样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也会变得过于自我而忽视别人的感受。一个成功的人不见得是一个快乐的人,而快乐往往来自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成人比成功更重要,父母不要过于关于孩子的学习,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情商培养,这样才能教育出真正健康快乐的孩子。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