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父母对我有很大的期望,他们希望我能够走出农村,过上幸福的生活。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成了我们村子里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女孩子,我能感觉到爸妈心里的那份喜悦。可是还没来得及体验高中生活的美好,就已经被繁重的学业弄得一头雾水,我仍然没有懈怠,为的是能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可是就在前几个月我突然感觉力不从心了。
那天下午,我坐在窗前,眺望家乡的路,突然脑海中出现了可怕的场面——我拿着斧子杀爸爸妈妈的念头一闪而过,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要知道我是那么地深爱着我的父母和我的家。于是,我便开始在心里埋怨自己,越想越觉得自己没人性,也越来越讨厌自己。慢慢地,我发现我已经控制不了我自己了。尽管身边有许多关心我,爱我的家人和朋友,可我感觉不到他们对我的爱,甚至在心里诅咒他们。这样虽让我痛苦,却又很无奈。我好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可是为什么这些邪恶的想法会出现在我的头脑中呢?我就这样一天天在痛苦中煎熬着,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现在我变得悲观,烦躁,厌世,每天活的都很累。好想再回到从前,做一个自信快乐的人。
荧荧
心理解码:
爸爸妈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而荧荧却在忽然的一天里发现自己有着要去伤害爸爸妈妈的念头,他不能接受自己居然有着如此邪恶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却不时出现,他怀疑是自己的心中住着一个恶魔。就这样荧荧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其实荧荧大可不必如此在意,闪过念头与真实地去做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在道德的层面上,我们都认同尊敬父母是应该的,但是并不代表出现对父母不敬的念头就是罪恶,我想很多人在生命的某一时刻也都会有一些类似的念头,只是他们不是那么在意而已,基于这些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甚至于提出在人的潜意识里就有着对父/ 母的仇视(俄狄浦斯情结),当然,绝大部分时候,念头也就仅仅是念头而已,一闪也就过了。
具体到荧荧的情况,背负着爸妈的深切期望,又面临学业的巨大挑战,自然感受到压力很大。没有人会喜欢这种压垮的感觉,荧荧也不例外,而且他也能潜在的意识到它的压力与父母的期望有关,本能的试图摆脱与反抗,也就有了前文中的那一闪念。普通人面临焦虑紧张都会自然的采取一定的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在无意识的水平上运作,更多的是否认和歪曲现实,荧荧的闪念也就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体现。这一闪念如果不去理它,那是不会带来什么影响的,但是荧荧有着太强的道德感,在思维上又犯了过分概括的错误,由此认定自己的想法太过邪恶,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拼命的要求自己不要去想,结果又走进了想不去想却偏偏做不到的死胡同里,形成了强迫性的思维难以摆脱。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的特点:越想除去杂念,却反而越注意到杂念的存在。荧荧要想去除心里的恶魔,重点就在于学会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顺其自然”,即采用“森田疗法”:
1、试着告诉自己闪过的念头只是压力反应下的自然表现,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算不上罪恶,不必为此内疚自责,也就更用不着去拼命控制自己不想;
2、如果还是有着自责与焦虑,那就老实地接受症状的存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苦恼焦虑,认识到越是看重这些,对它抵制,反抗或用任何手段回避、压制越是会带来麻烦。一面接受症状的现状不去管它,一面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那些想法和紧张当作自身上的异物,对它不加理睬,该干嘛还干嘛,一段时间以后症状就会因而减轻以至消失。比如说上课时走神,偶尔走神是正常人也不能避免的,之所以会持续出现往往是因为犯上了走神恐惧,人为地追求专心,过分地注意自己的精神活动,这样一来,精神就更加紧张,使听课的进程受到人为的干扰,结果是越怕走神越乱想,一想起又开始自责,同时还有着担心学习落下的焦虑,而这些又使这种担心和恐惧进一步强化,导致下一次强迫性思维来得更猛烈。清除这些的唯一方法是"听其自然",首先不要怕走神,也不去人为地追求专注,这样精神自然会放松,放松有助于将注意力放在所做之事上,所以一旦做到不怕走神,也就不会长期走神了。
3、当逐步摆脱症状的困扰之后,可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了,那么提升成绩,改变目前的状况方为可行,这时自然还得关注到学习的方法与方式,不妨与任课教师更多交流以获得帮助。但是也得告诉自己学习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需要顺其自然。
相关知识链接:
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
森田疗法:「森田治疗法」又称「禅疗法」、「根本的自然疗法」,它是在1921年左右由日本精神医学专家森田正马(1874-1938)所创。此一精神治疗法虽也受过西方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精神医学暨治疗的一些影响,基本着想却是源自大乘佛学智慧与日本传统文化,尤其是禅的思想文化对此治疗法的影响格外深刻,森田疗法可谓是以大乘佛教与禅为思想源头的东亚文化的产物。简单的说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神经症、植物神经失调等身心疾病。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