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对上面的某些词非常熟悉,它们或许在你自责的想法中出现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责被认为是好的,有价值的。这种观点在如“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认为成长的道路充满了惩罚和矫正,结果自责变成了一个习惯,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其实自责常常损害了正面的自我评价,使人变得敏感、郁闷、沮丧。这就好像一只鹦鹉落在你的肩膀上,时不时地在你耳边唠叨着“不对”,你可以想像这对你的自信心打击有多大。
白纸黑字记录自责
对自责的想法变得更加敏感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尤其是如果你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自信,自责可能已经变成了你很难意识到的习惯———变成你已习惯的自我看法的一部分。
因此克服自责想法的第一步是要学会注意你常在什么时候责备自己,观察它对你的情绪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你责备自己时,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可能不同于你所预感的会出现焦虑、恐惧、害怕和恐慌,你更可能会感到负罪感、耻辱、悲伤、尴尬、对自己失望、生自己的气、挫折感、忧郁、绝望或毫无希望。这时,用笔和纸记录下所思所想。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你不把它记下来,就意味着它没有发生过。”书面实录可以促使你注意到在自我感觉很差时你脑子里面在想些什么,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想法是怎样影响了你的生活,怎样形成了自责的恶性循环。
不久你会发现,同样的或相似的自责的想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出现。几天之后,你将会对情绪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自责想法更加敏感。你在脑子里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即这些想法只不过是一种看法或一个旧的习惯,而不是你为人的真实反映。这样,你就可以在开始系统地对它们提出质疑之前远离困惑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