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时,我班新转来了一位女孩子:小雨。第一学期的她,在慢慢的适应新集体,虽然话不多,不太合群,但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自觉。第二学期一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天天都有一些有关她的消息。“老师,小雨中午在小摊上买玩具了。”“老师,今天小雨上课偷偷吃零食了。”“老师,小雨今天回家作业没做。”“老师,小雨和小瑞吵起来了。”“老师,小雨没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书拿过去看了。”……我的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涟漪,难道她会是那只小花猫,那勺破坏一桶美酒的“污水”?
在与她母亲的多次交流中,我渐渐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母亲由于工作较忙,以前让她在一所寄宿制的学习,后来发现在那儿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不理想,就转校来到这儿学习,现在将她寄养在舅舅家。可能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促成了小雨性格比较倔强、冷漠。为了让她有一种宣泄情绪的途径,也为了培养她的兴趣,转移注意力,母亲选择了让她学习钢琴。
利用主题班会,我让同学们做一回小镜子,帮助小雨照照做得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同时也照照他身上的优点。在说不足时,同学们都很“踊跃”的帮她指出,小雨只是低着头默默的不说话,当要同学们说说她的闪光点时,却个个都沉默了,小雨的头低得更低了。我及时说出刚知道的消息。“老师听说,小雨会弹钢琴,学了很久了,下次我们搞活动就可以请她为我们表演一曲!你们说好不好?”“好!”同学们向小雨投去了期待的目光。小雨的嘴角也露出的淡淡的笑容。“我发现:小雨值日生做得很认真,抢着做脏活、累活!”一位同学说到。“我觉得小雨很热心的,上次我橡皮忘带了,是她借我的。”“我还发现……”小雨在同学们小镜子的帮助下,动情地说:“我会努力改正我的缺点,请同学们相信我。”之后,小雨,上课积极发言。当有同学生病时,她主动帮助抄写回家作业记录本。然而,好景却不长,过了几天,她就故态重萌。同学们开始有点失望了,有的男孩子,气愤之余还冒出了:从哪里转来了,还是回到哪儿去的气话。对于同学们劝阻的话语,小雨刚开始,不以为然,但对于身边越来越少的同伴,小雨开始感觉孤独。
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小雨真成了班级中的“污水”,我也相信“污水”有被净化的一天,也同样有希望被酿制成香甜的美酒。
为了这一天,早些来到,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给与信任
让小雨明白:我们还是相信她会进步的,只要他愿意努力,她会做得很好的。特别提醒个别男孩子,不再说那些伤人心的话,再给她一个进步的机会。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二、树立榜样
让平时和小雨关系比较好的一位中队委员,成为她的同桌,帮助她学习,同时可以友善的提醒他身上还存在的“陋习”。班干部以身作则,在她身边树立榜样。
三、及时鼓励
对于她的点滴进步,都及时鼓励,树立“我能行”观念。我深切体会到:鼓励性评价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同伴帮助
课间,同学们和她一起做一些有益的游戏,让她脱离孤独的情绪状态。在她欢快的笑声和甜美的笑容中,我能体会到那种快乐。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期盼着,这桶美酒能早日飘出浓郁的清香!
离异家庭学生的“同性相吸”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了解到所任教班级有些同学是来自于离异家庭。总结下来,离异家庭可细分为以下九种:
1、单身母亲抚养儿子 2、单身母亲抚养女儿 3、单身父亲抚养儿子 4、单身父亲抚养女儿 5、再婚母亲抚养儿子 6、再婚母亲抚养女儿 7、再婚父亲抚养儿子 8、再婚父亲抚养女 9、再婚母亲或父亲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对于不同的类型,学生在教学方面表现得也有差异,根据教育的难易程度可大致分为四类:
A类较易教育的且状况较好的是:
第1种、单身母亲抚养儿子
第3种、单身父亲抚养女儿
B类能够教育且状况一般的是:
第2种、单身母亲抚养女儿
第4种、单身父亲抚养儿子
C类不易教育且状况不佳的是:
第5种、再婚母亲抚养儿子
第6种、再婚母亲抚养女儿
第7种、再婚父亲抚养儿子
第8种、再婚父亲抚养女儿
D类最难教育的是: 第9种、再婚母亲或父亲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
通过观察班级中的学生,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是离异家庭子女,表现的问题较相似,他们也愿意互相帮助,似乎比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更亲近些。
班中的小韵属于第2种情况,小明属于第7种。在以往的教学中,小韵的成绩表现的比小明好,但这学期,她由于生病,请了一个多星期的假,功课有些落下了。一度表现地有些落后,我观察到,小明和她关系不错,就请小明帮助她,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请教小明,过了一阵子,我惊喜的发现小韵的成绩有所进步,小明的成绩也提高了。
针对这一现象,我了解到: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青少年,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协会组织离异家庭儿童参加互助活动。这些孩子每周一次聚到一起,与境遇相同的同龄人倾诉和交流。在这里,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很多人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通过这样的聚会,他们可以学会适应社会,理解别人,然后以平和的心态,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对于这些家庭性质类似的学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应该是学校的主要职责。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老师首先应彻底转变观念,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同时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学生是这个小社会的主体。班集体的建设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淘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征,自然似之。”这说明了小学生容易受所处环境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受到他所处的心理环境的影响,也就是群体心理气氛的影响。由此可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充满自信、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何等重要,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离异家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
二、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
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例如:小明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就鼓励他尝试一下,做回“小老师”。
三、用友情弥补亲情
离异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老师们一方面鼓励同学间形成友好的班风,相互照顾,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另一方面,选派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孩子交往,相互促进。小明很愿意帮助小韵,小韵也更能接受小明的帮助。在这个帮助过程中,两个学生都得到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特殊,在本应享受更多家庭温暖的年龄,由于家庭的不幸,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缺憾,有的甚至于是伤害。因此他们的这种损失,很希望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学校。许多离异家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较强的依恋,如67.2%的离异家庭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班集体,比正常家庭学生高2%,所以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复杂多样的家庭变故冲击着离异父母和孩子的心灵,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得开朗、自信、乐观、优秀!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