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就是会议的前20分钟讨论毫无成效的原因。如果我们在集体讨论时漫无目的地发言,那么会议很可能就会毫无成果。然而,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就可以提醒会议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例如,在那从头再来先生没有讲清他提及那篇文章的目的时,其他成员就可以和他说:“我不清楚你为什么要提到这篇文章。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们,你期待得到怎样的反馈呢?”这样的提醒也许就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会议时间。
此外,如果不清楚发言者是否已经得到满意的答复,讨论就可能漫无目的地继续下去,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在印度,如果发言者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回复,他就会说“bas”。这意味着:“谢谢你!我已经明白了。”虽然,我们的语言中没有这样的一个词,但我们可以在交流中具备这种意识。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现在还不好说。我们需要根据珍妮没有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作出判断。假定她回答说:“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如果杰克接着说:“你这人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没有重视珍妮的休息的需要,而开始指责她。
以下是对话以另一种方式展开:
杰克:“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
珍妮:“ 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
杰克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珍妮发现杰克不太高兴,就问他:“你怎么了?”
杰克:“没什么。”
珍妮:&ldq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