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欣赏缺陷:不只是一种审美学态度
人生来不是来受苦的,而是来享乐的。
——马尔登
欣赏缺陷不只是一种审美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生存方式。有一类心理障碍,就是不能正确对待缺陷,特别是对待自己的缺陷。体像障碍本ന上是对缺陷的高度恐惧和敏感。消除对自身缺陷的高度敏感与恐惧,就可以获得一种充满生机的心灵世界。
一、丑学:缺陷美的升华
〇关于“丑”的美学
人是一种精神性动物。人类精神的一个突出作用在于提升人类本能的东西,使只富有人性化色彩。对待丑的认识就在与此。
生活中的丑是绝对的负价值,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感觉。人们厌恶丑,逃避丑。
人类的丑意识的产生与人体的缺陷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如人类的美意识的来由,是从妙龄女性日见增长的修长的身段和四肢、丰艳的肉体,洋溢着娇嫩、活泼的生命感的容姿中得到的一种快美的感受。而丑的原始来由是对人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形状、姿态的特殊性,或对秽物、臭气等产生的官能感觉上的某种感受。身体矮小、病弱的人,往往是缺乏生命力的,而美的东西都是洋溢着生气勃勃的生命感的东西。
丑在美学范畴是美的对立面。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开始把丑归入审美领域。丑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与美并存。
现实生活中的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形式美相背,其外观不漂亮不好看,但却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美。由于外观的不漂亮,那内在的精神性的美反而表现得更强烈、更崇高。这一类的丑就具有审美价值。古代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钟馗、济公便属此类。虽然他们外表形象丑陋,但一身正气,除暴安良,在民众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再如江南的太湖石,从形式上说奇形怪状,却博得人们喜爱。清代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另一类丑却与此相反,它们在审美活动中引起的不是肯定的情绪反应,而是否定性情感反应,是审美中的反价值。这种丑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般只有消极、否定的意义。但这种丑被反映到艺术作品中时,仍然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以丑衬美——通过美与丑的对照、映衬,使美更加突出、更感人。这种以丑衬美的方法,符合对立因素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
化丑为美——通过艺术的典型化,使艺术中的丑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从艺术效果上看,它已成为美学意义上的美了。在美容领域中的丑,多是一种生活的丑,这种丑的转化,需要借助各种美容手段修饰、掩盖,以及纠正人体的缺陷或丑。
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真正艺术的美从来就不是完美,而是个性之美,神韵之美。
真正的美学并不是教育人们去区分日常生活中的美丑。起码不是对丑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为什么说美学的真正任务不是教人在日常事物中进行美丑区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指的美,是指一般人用日常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由于日常眼光中包含许多复杂成分,比如有功利、有目的、有概念等等,因此眼光发现的美受到来自功利、概念、目的等各方面制约,是属于意识形态性的美。而美学意义上的美按照康德经典表述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审美判断不是用日常的眼光对事物进行美丑 区分,而是用无功利、无目的、无概念的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以说美学的真正任务不是教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丑区分。
我主张用积极美学的态度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所谓“丑学”,就是发现丑的独特的价值。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均有存在的理由,也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丑”也是如此。
〇自然全美与肯定美学
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待美有一种超然脱俗的见解,“自然全美”就是一种很独到的观念。
“自然全美”的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道家美学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在庄子看来,只要呈现自己本来的面目,天地间的事事物物就都是美的。因此他能够欣赏大鹏和小雀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美,甚至能够欣赏在常人眼光中是奇丑的事物。
庄子对个性的认同,对丑的欣赏,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后来许多书画家都主张“宁丑毋媚”。对于这种以丑为美的现象,美学家叶朗教授解释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那么严重,并不看那么绝对。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物,也无论是艺术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或“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这种宇宙的生命力,就是“一气运化”。所以,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和“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个艺术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在中国哲学看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气运化”的结果,都是宇宙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只要它们还原到本然状态,就都能体现固有的“生意”,因此就都是美的,日常生活中的美丑,只是这种本然“美”的不同形态,不同风格。
近年来,在英美美学界流行一种“肯定美学”(POSITIVE AESTHEICS)。这种肯定美学的主张最极端的“自然全美思想”。
古德洛维齐将肯定美学的主要观点表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1.自然中的所有东西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
2.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
卡尔松则认为,“自然界在本ന上具有审美价值”。哈格若夫用更强的语气说:“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就不丑 ”;甚至断言“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这种以自然为对象的肯定美学在根本上不同于以艺术为对象的传统美学。因为艺术总是而且特别倾向于服从分级和比较估价。当人们面对自然时,特别是将自然仅仅看做自然的时候,没有一个最终的、决定性的情感或智力反应,没有确定的快乐或认识结果。所以它没有规范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反应的“机构”,没有诞生在美学理论中的自然世界。全部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的、不可分级的。肯定美学要求我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纯审美的眼光接近自然,将自然纯粹的看成自然。
人的容貌和形体是当然的自然美的组成部分,由此来看,一切容貌与形体均有肯定的美学价值。我们也应该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纯审美的眼光看待我们自己的身体。
二、丑人的哲学:无条件接受自己
从个体心理发展上说,对体像的态度将对个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人们对自身形象所持态度无非四类:肯定、基本肯定、部分否定、基本否定。一般来说,相貌好的人由于要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周围的赞扬较多,故对体像多持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态度,而长相差的常会得到不公正的评价,故容易产生对体像的部分否定或基本否事实上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长得漂亮一些的孩子,总是能计更多大人们的喜欢,而丑陋些的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冷落。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因为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当然,这只是一般情景,有时相貌不怎么样的人反而会有信心,而有人们看来相貌很不错的人却仍对自己不满。
从消极意义上说,美也是人的一种心理压力,尤其对女性更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人们对“体像”或多或少有不满意的地方,但绝大部分人能够适应自己,接受自己。也有部分人自信不足,会更强烈地感受到美的压力。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形象的社会,从对商品华丽的包装、商家门面精心的装潢,到对人体层出不穷、花样多变的修饰,人们奉行“形象成功,事事顺利”的原则,为建立良好的形象不遗余力,以期成功。这客观上给部分人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为人们更容易以貌取人。从学者对美容受术者的动机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人所以做美容手术,是外在、内在的压力所促使的。如为了恋爱、婚姻;为了从事一定职业需要;为了顺应环境等。总之,人们所以要美容,是因为意识到了丑,于是对自身的“丑感”便成为一种很难消除的心病,不少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美容本身。无奈美容并不是奇妙的魔术,对人的形象的改变是很有限的,对美容寄希望过高的人,绝不可能通过美容消除心理压力。
要抗拒美容的压力,走出“美容反被美容误”的误区,关键在于对体像的正确认识和确立健康的美容观念,以下是几个思考原则:
〇“我就是我”
用现实的态度看待“自我形象”。自我认可原则是理想“我”与现实“我”同一的原则,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自居作用,即以“我就是我,而不是任何人”这种感觉为基础的自我意识。现实的我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但应该认命,而且应该愉快地接受自己。丑女孩应该接受自己。矮男孩应该接受自己。男人个矮固然是一个缺陷,但矮个子也有得天独厚的好处,菲律宾前外长罗慕络对此洞察很深,写成《愿生生世世为矮人》一文,例如,矮个子不会自视甚高,办事反倒容易成功。况且矮个子伟人并不少,贝多芬、康德、拿破仑、鲁迅、邓小平。
〇“保持本色”
不随波逐流、一味适应他人或社会,或没完没了地赶时髦。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用美容外科的办法垫高鼻梁或增大乳房。其中有些人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为赶时髦或受同事及丈夫的鼓动,接受了手术美容,结果并不满意,因为在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求美行为是一种惰性审美心理的表现。该类求美者态度消极,对美容效果抑有超越现实的幻想,期望出现奇迹,而术后常常会感到不满和懊悔。
〇“我不是你”
避免模仿、攀比周围人的心理。体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改变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态度、感觉和经历,它也可由道德力量和流逝的时间来改变,或者受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妇女追求的是平坦的胸部,由于战后受西方人的影响,到了现代,则普遍夸张她们的乳房。其实,东方女性有东方女性的美,一味追求高鼻梁或增大乳房显然是美的误区。
〇“改造形象”
在自我肯定基础上积极行动,美化自身。爱美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容否定的正当性。创造性地塑造自身形象的关键在于提高美学修养,因人制宜确定合适的目标充分地发挥个人形象特长。人是有漂亮些或丑陋些的区别,但这是相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形象得到改善,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接受和相信自己。
如果你不满意你的外形,
看着自己的身子,
它正透露着讯息,
了解它,你才能爱它。
If, you’re unhappy with some
Part of your physical self,
Dialogue with it. Listen to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三、美在个性:人体美学标准批判
作者在医学院长期担任《医学伦理学》授课任务,其中内容之一是“生命伦理学”文体,每每讲到生命伦理观时,总情不自禁地论述生命的价值来源于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价值。生命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性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她不可重复,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每一个生命消失,都意味着永久性地失去。
〇多样—缺陷—个性—美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