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的特征是过分关注自己想象的或轻微的外貌缺点,伴随这种先占观念,患者常有一些不必要的仪式性动作,比如不断照镜子或者不断同他人比较,并且影响社会功能。BDD既往研究较少,直到1997年才被DSM-IV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正式列入。DSM-IV中BDD诊断标准如下:(1)过分地关注自己想象的或轻微的外貌缺点。(2)症状引起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3)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来解释。根据自知力的有无,DSM-IV将躯体变形问题分别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和妄想性障碍躯体妄想型。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同一种障碍,强迫症和疑病症患者也有类似的自知力从充分到无的谱系变化[1]。诊断BDD时应注意与顶叶损害、神经性厌食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疾病鉴别。
研究[2,3]显示BDD在社区的患病率约为0.7%, 青少年、女性患病率较高,但病情较轻。多数精神科门诊调查显示男女患病率相等,患者通常是单身、失业。BDD是美容和皮肤科的常见病,研究结果显示美容外科5%-15%的病人患有BDD[4];美国一个报告显示皮肤科病人的患病率为12%[5]。跨文化研究显示美国大学生和德国大学生的患病率没有区别[6];各国大学生的患病率差别不大,中国为5.62%,土耳其稍低,为4.8%[7,8]。 BDD一般不会在12岁前发病,发病高峰在17岁,患病高峰集中于18-25岁,以后开始下降。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关注自己的外貌有关[5] 。
有学者[9]认为BDD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倾向。(2)害羞、完美主义、焦虑气质,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有关。(3)童年经历,比如因外貌或能力被嘲弄、被欺负,与同龄人关系不好,社会隔离,缺乏家庭支持,性虐待。(4)青春期有皮肤病病史或者外貌上的缺陷史。(5)一些BDD患者可能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教育,有更高的审美标准。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BDD与社交恐惧症有更多的相似性,都有低自尊和过度重视他人评价,对批评过于敏感的人格基础。有人研究了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发现患者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敏感[16],这与社交恐惧症患者相似。NEO-FFI 测试显示患者的神经质分非常高, 外向分低,宜人性偏低。高神经质和内向的NEO-FFI结果是与这些发现相一致的[17]。BDD患者对自己的体象过分关注,经常伴随有抑郁和社交焦虑。自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BDD患者的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同现实自我明显不和谐,患者常常因为自己不能达到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美学标准而苦恼。患者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比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更大,一般认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可以引起抑郁,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可以引起焦虑,这提示BDD患者的人格结构更接近抑郁症患者[18]。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