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强迫性意念(obsession):有时候,这类信念并没强到坚信不移的地步,案主半信半疑而难以完全否定或接
受。这类尚未构成妄想的意念称为过度强调的信念(overvalued ideas)?
另外要说明的是强迫性意念(obsession),这是一种很怪异的现象:患者彷佛身不
由己地思考一些事情,或有一些冲动,或浮现一些心像。患者知道这此豆思念是源于自己的心里,但又无法克制,往往会感到很沮丧。强迫性意念与妄想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案主知道强迫性意念源于自已的想法,也知道不合理,所以往往有抗拒的念头;但有妄想症状的案主不知道那足妄想,会信誓旦旦地为妄想内容辩护。
看了下面两例,读者也许比较能理解:
「我怀疑有人闯人我家,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整天在家里,有没有人走进
来当然很清楚。但我还足不由自主地怀疑:是不是有人闯进来?我快被自己的怀疑弄疯了,那是不可能、绝绝对对不可能的!」
「我怀疑有人闯进我家,但我不确定,我还在找证据。我很怀疑有人会在我不注
意的时候从门口溜进来,虽然我已经上锁了,但我相信他们还足可以溜进来。用什么方法我不知道,但我越来越怀疑他们真的进来过!」
第一例的案主属强迫性意念:第二例的案主属正在成型中的妄想。两者都仅止于
怀疑阶段,但第一例的案主毫无疑问地保留绝大部分的理性,他会对自已的怀疑感到困惑,也会理性地判断:
第二例中的案主则已慢慢丧失理性思维的能力,他虽然找不到别人用什么方法侵人住家,但越来越相信有这么一回事发生。
精神药物学的发展,支持了这些精神病理学的区分。过去,学者透过临床的观察
强行区分「强迫性意念」与「妄想」,但实际上有何意义,数百年还不得而知。直到一九五0年代医药进步后,才慢慢发现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用在强迫症状较有效,多巴胺拮抗剂则用在妄想较有效。两者可能真的是不同的症状,而不只是症状强弱的关系。
(B)强迫行为(compulsion):则是一种反复出现、难以克制的行为,诸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车门是否锁好等。
强迫行为可能伴随着强迫意念出现,但也可能单独出现。
(C)病识感
「病识感」(Insight)是指案主知不知道自己有病,可分成几个层面来讲:
第一级是案主完全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第二级是案主知道自己有问题,但不认为那是疾病。
第三级是案主知道自己有病,但不认为那是精神疾病。
第四级是案主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但不认为需要治疗。
当案主有完全的病识感时,在配合医疗上会比较积极,但也比较容易感到挫折或
愤怒。当案主完全缺乏病识感时,往往会抗拒治疗,也会抗拒旁人的协助。有无病识感是重大精神疾病的一个指标,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疾病的案主比较缺乏病识感,通常得发病一段时间后,才有机会在训练下建立起部分的病识感;焦虑症等轻型的精神疾病,案主的病识感往往是正常的。
(D)强迫症整体描述:
如同前文所述,强迫症是很奇特的疾病,患者可能感觉到一种令人困窘、不快的
想法冲进脑中,反复出现,赶也赶不走:也可能反复做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做,尽管知道这样毫皿生思义,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这种感受非常难形容,往往连患者都相当困惑。因为他很清楚知道这类想法或行
为出于自己,不是受到别人控制,但又不由自主、身不由己。
倘若没接触过强迫症,很难想象这类情况,例如:一位女士总觉得手很脏,必须
洗干净,洗到皮都破了还是不满意。虽然她知道手已经洗干净了,但理智上的「知道」无法左右心理上的怀疑,她还是「觉得」自己的手可能有一点点肮脏,并非百分之百干净,必须继续洗下去。这是一种强迫性思考诱发强迫性行为的典型例子。「肮脏」是强迫性思考的主题,结果造成「反复洗手」的强迫性行为。
其实,类似的症状很多人都有过,读者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曾经在大考或旅游前
夕,一而再、再而三地检查闹钟是否按妥,或出门前反复检查门窗关好了没。由于强度不强,检查个一两遍就安心了,不会构成问题。但强迫症患者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念头,例如门窗检查个二十遍还是不放心,手洗了三十次还是觉得不干净。
可想而知,患者的生活会变得很痛苦,任何一件小事都得花极大的心力去做,更
惨的是患者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明自己的情况。
构成强迫症的先决条件是:至少有强迫性思考与强迫性行为两者之一。事实上,
强迫性思考与强迫性行为同时出现的机率柑当高,在临床上,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患者两种都有。往往患者先有一些强迫性思考,然后衍生出强迫性行为。虽然强迫性思考与强迫性行为的内容形形色色,很难一概而论,但仔细分析还是可以归纳成几个主题,分述如下:
最常见的强迫性思考是污染,与之相对应的强迫性行为是清洗:患者反复觉得某
些东西已经被污染了,是不干净的,只要一点点接触,污染物就会快速扩散出去。
由于患者担心的污染源大都很常见,诸如尿液、粪便、细菌等,患者不可能不弄
脏手,可想而知,患者会拚命洗手,清洁所有他认为被污染的东西,甚至洗到手脱皮了还是不能不洗。
怀疑也是很常见的强迫性思考,与之对应的强迫性行为是检查与计算:患者反复
担心某些事情没做好,将会造成危险,可想而知,患者会一再去检查,看看那些事情到底处理好了没。就如一位新婚少妇,反复担心门窗没关好,会有人闯入,结果不断检查到自已都受不了;柑似的情形会发生在关瓦斯、数钞票、算帐、关水龙头、锁车门等事上。正常人也会有类似的举动,尤其是事关重大时,但绝不会检查个十几遍还不放心。
再来是侵入性的想法,这种强迫性思考没有对应的强迫性行为。患者会反复地感
受到一些冲动,譬如拿刀杀人、当众自慰、在讲台上小便、从窗边跳下等,这类冲动多半是社会极不容许的,所以患者会感到很焦虑,担心自己一旦没克制住,问题就大了。患者会拚命克制,避免接触任何可能诱发他这种冲动的事物。有些侵入性想法不是冲动,而是一些无甚意义的名词、字句、思绪等,譬如患者反复想到「大理石的右边」这个字眼,不为什么就是反复想到,赶也赶不走。问他什么是「大理石的右边」,他也说不上来,但就是不能不去想。
还有一种常见的强迫性思考就是完美与对称性,患者反复期待把一些事情做到最
好,丝毫不差,例如路边停车,一定得方方正正停在停车格里,车身与两侧网格线必须等距,前后也一样,倘若没有就得持续到调整好。患者不明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但就是非得这样不可。
(E)强迫症的治疗:
与畏惧症怡好柑反,强迫症在治疗上已经被证实药物颇有效果,尤其是以血清素
作用为机转的药物。在这些药物发明前,已经有人尝试过不少心理治疗方式,但效果充其量与药物治疗一样,唯一的好处是治疗效果比较长,即使在停止服用药物后,依然可以维持长时间不发病。
(e-1)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很多抗忧郁症的药物都能治疗强迫症,因为它们同样作用在血清
素上面。不过,强迫症的治疗需要较高的药物剂量,例如百忧解,在治疗忧郁症时可能只要每天二十毫克即有效,但治疗强迫症时,可能得用上八十毫克才能奏效。服用六到八周之后,药效会慢慢出来,但即使症状消失了。仍旧得服用八到十六周,否则停药后症状很容易再度复发。
药物治疗的成功率约有五到七成,倘若无效,就得考虑换另一种药物来治疗,或
者合并铿盐来治疗。
(e-2)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行为治疗也是一个办法。
行为治疗主要利用系统减敏法、中断思考法、洪水法与逆向制约法,教导患者如
何打断产生强迫性思考和抑制强迫性行为的产生。一些研究显示:行为疗法的效果并不比药物治疗逊色,而且一旦治疗成功,复发的机率也比药物治疗低。
可惜的是,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行为治疗都可能无效。这时,可以考虑合并药物
治疗与行为治疗,据研究,合并时的效果会大于任何一种治疗。
(F)强迫症的预后: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只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患者在长期的追踪下症状有所
改善;近半的患者必须长年与疾病奋战,症状时好时坏;还有百分之二十至四十的患者不管怎么治疗,症状仍旧持续恶化。
约有三竹之一的患者,同时合并有重度忧郁症,部分患者还有自杀的念头,也有
不少人借酒浇愁,或者使用其它的药物来减低痛苦。通常,患者若屈服于强迫性行为(放弃抵抗)、儿童时期即发病、强迫性行为的内容怪异、合并有重度忧郁症或人格障碍症时,预后会显著变差。
(G)强迫症患者发病原因与危害:
通常有一半的强迫症患者是突然发病,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患者在发病前经历了
一些压力事件,诸如:怀孕、亲人死亡等,但也有不少人莫名其妙就发作。
案主通常又惊又惧,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明自己的状况。即使说了,别人也很
难体会「自己不想做却又想做」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尴尬的景象案主为了症状深
感困扰,但又说不出自己的症状是什么。
患者通常害怕自己发疯,不敢跟别人讲,会尽量逃避那些可能诱发他强迫性思想
或行为的对象,演变成所谓的强迫性畏惧。例如患者一直有砍人的冲动,时间一久,他可能就会畏惧刀子,因为他担心手中有刀子,万一克制不住就惨了,但他又不能告诉别人这点。
生活如此痛苦,失眠、焦虑都是很常见的症状。糟糕的是患者通常不敢跟别人交
往,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异状。据统计,强迫症患者同时有社交畏惧症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五。长期折磨之下,可能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强迫症患者会并发重度忧郁症。
有些人借酒或药物来浇愁,造成药物或酒精滥用;有些人甚至会走上自杀一途。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