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氏以为由一群人组成之「社会」,必然会形成该社会的「团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而这个团体意识(或其中的一部分)会转化成规范个人于此社会中的恰当行为之标准。「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视为个人内化这个团体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发生三类型的偏差:第一种是内化程度较低,个人并未被较完整地「整合(integrate)」于「社会(society)」中;第二种是内化程度很高,个人强烈地被整合于社会中。前者容易出现利己型自杀,后者则易出现利他型自杀;前者是在进入个人化的省思,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情况下发生自杀,后者则是以社会(所有的人)为重的情况下发生自杀。
第三种情况是团体意识本身不清楚或产生混淆,或团体意识并没有转化成清楚地规范个人行为之规则等情况下发生自杀,这类型的自杀被视为脱序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是社会化过程的缺失,利他型自杀则是社会化过程的强化结果,惟独脱序型自杀是社会团体意识的问题,因此脱序型自杀是社会学主要探讨的对象。
快速的社会变迁造成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相对地亦造成个人之社会角色(social role)缺乏清楚的共同规范;而当社会角色是不清楚的,或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应即反映出社会团体意识本身的混淆,则自杀的可能性即升高。Gibbs和Martin从这个概念出发,尝试对涂尔干的论点建立实征研究的基础,获得了正向的结果(引自Maris,1975)。
(二)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与涂尔干的观点极端相反的解释,是完全诉诸个人内在心里历程的解释。首先提出这种想法的是弗罗伊德(Freud)。
弗罗伊德主张人有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与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引导并且促进个人的成长与成熟,而在这项成长的历程中,满足个人来自于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的需求;死的本能则导引向攻击、破坏,趋向于回归到无机(nonorganic)的状态(Hall and Linczy,1970))。当个人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合适的,他所发展出来的自我(ego)将有足够的力量统驭生与死的两种本能,有效地满足个人的需要;但是,若个人的成长环境造成较多的创伤经验(traumatic experience),则他的自我的成长将有所扭曲(distortion)。梅宁哲(Menninger,1938 / 民 62)根据前述弗罗伊德的动力性(dynamic)观点,衍生出该项扭曲有可能形成「杀害的欲念」、「被杀害的欲念」,以及「死的欲望」,而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伤害自己。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心性发展历程(psycho***ual development),从出生时的口腔期(oral stage) ,经历幼儿时的肛门期(anal stage)、性蕾期(phallic stage),到儿童阶段的潜伏期(intent stage)、青年阶段的性发展期(puherty stage),个人逐渐发展出分化完整且有力量解决问题的自我(ego)。艾立克逊(Erikson,1963)亦进一步提出「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的观念说明每一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与自我所要发展出的能力(competence)。不恰当的成长环境将成不信任、羞耻与猜疑,罪恶取向、自卑,以及角色混淆,而这种状态都属于弗罗伊德所说的扭曲(distortion),容易发展成具有「杀害的欲念、被杀的欲念、死的欲望」(Menninger,1938/民62)。(参考下表一):
由表一可以了解从出生到青年期,如果发展的危机得到适当的解决,发展出来的能耐包括:基本安全感,具有自我控制的力量与意志力,具有自信心以及方向与目标,具有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