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育局 吴英璋 局长
一、自我伤害行为的定义:
在心理病理学的研究上,自杀被归于「做出不利自己行为」的一类,而做出任何不利自己的行为,皆属于自我伤害行为。(Berman , 1975 ; Berman & Jobes , 1991 ; Davis & Sandoval , 1991 ; Pfeffer , 1986)亦即本研究所称之自我伤害行为不仅仅是自杀行为,尚包括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后者包含做出伤害性行为而该个体并没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意愿之情况(他可能因如此做而造成意外,但在进行这项行为之前,他的意识里并没有出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念头)。如:重复地拔自己的头发、以头撞墙、咬伤自己、割伤自己等。除此之外,容易发生意外,经常有忧郁无助的情绪、喜欢(或易于)做出违规行为,以及容易生病等,都可能是属于「自我伤害」的。也就是说,有自我伤害行为倾向的学生大致可分成下面几类:
直接做出伤害自己行为的学生。如前段所述及的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伤害自己的学生。
容易发生意外的学生:这些孩子在潜意识中可能倾向伤害自己,但不为其意识所接受,而转化表现在「出意外」的行为中。
有忧郁和无助情绪的孩子:由于在自杀个案的研究中,发现有60%~70%的个案有此倾向,因此常出现忧郁无助情绪的孩子可能有自我伤害的倾向在。
喜欢或容易做出违规行为(即攻击性强的孩子):依精神分析理论所说明的,攻击别人,大致上是「死亡的本能」在操作行为的表现。基本上,这些行为是不利于自己的,因我们攻击他人,也等于在令自己处于不利的状态。
比较容易生病的学生:在生物心理社会免疫学(Biopsycho-social immunology)中的研究指出,人的免疫力常受社会文化活动的影响,若一个人常处于不利自己的环境下,会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与较大压力,长期下来将使免疫力下降,而容易生病。所以常生病的孩子需要注意他是否令自己限于不利的情境中。
因此,广义的自我伤害行为,应包括下列五种:
有情绪困扰:如忧郁、无助、伤心、愤怒、愤恨等。
有生理疾病:容易生病或请病假次数过多。
采取攻击行为:出现暴力行为或违纪、旷课次数较为多。
容易发生意外如:易发生运动伤害、交通事故伤害等。
曾企图自残或自杀。
二、自我伤害行为是一种因应行为
这五类自我伤害行为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沟通行为」,一种人对环境的因应方式(Tabachnick & Farberow ,1961)。
就如同一般对「适应性方式」的分析一样,当某个人采用某种适应方式时,我们要了解他是否知道该方式对别人会产生何种效果与对自己会产生何种效果、他是否清楚或熟悉该方式、以及他是否知道与该方式相关连的其它适应方式;对采用「自我伤害」方式的人,我们也需要作相类似的了解。
个体所处的环境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人际社会环境,因此「沟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适应方式。沟通的分析除了前述的适应方式内涵分析之外,还要再加上沟通的内容、沟通的对象、沟通的目的、以及沟通的特殊性(针对某一特殊对象,作某些特殊内容的沟通,这种固持、不可取代的程度称之为特殊性)分析。
但是,决定个人的企图或行动的因素,并不只是个人意识中的觉知内容,所以俩氏将非个人所能觉知的「意识外或无意识」的分析亦包含在内。这种主张,于六十年代精神分析论普遍被接受的情况下,自然是很普遍的;目前,这类动力性(dynamic)的观念有相当大的比例被认知上之「自动化(automatic)思考(Beck , 1976)」概念所取代了。
决定个人之企图与行动的另一项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