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在学校期间,除数学以外其他成绩都很差;身材矮小,任性粗野;16岁时,在军事学校里排名42位;不论是法语还是外语,都不能准确地说和写。
很行:成为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被称为"一代谋臣诸葛亮,世界英雄拿破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从"不行"到"很行"的故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为什么它们一定不会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呢?是什么让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变得"很行"呢?!
就在昨天晚上,我在山东卫视《天下父母》中看到了一档颇受启发的节目《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节目中的那对澳大利亚华裔父女汪正亮和汪晓宇的故事让人感觉做父母做儿女的幸福和满足。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从"不行"到"很行"的故事。
女儿汪晓宇刚跟父母去澳大利亚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晓宇在自己的世界里整整封闭了两年多,用她自己的话来描述:她觉得那个时候的她感觉不到是生活在人的世界,她觉得自己不像是一个人。三年级的时候,她的老师建议汪正亮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汪先生当时心里也是非常着急和难过,但是他的心里抱有希望,因为他想到了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是很糟糕的,但是后来却那么棒。当他把自己这个想法讲给那位心理医生的时候,那位心理医生断言:你的女儿拥有你这样一位有信心的父亲,那我相信你的女儿将来一定没有问题。结果从那以后,汪正亮把心里的想法开始化作行动,在忙碌的打工生活中抽出时间,每天保证跟孩子交流1个半小时,在情感上给予孩子一份支持和鼓励。而且他也下了决心要开发孩子的潜能,他听说一般的人,潜能只被开发了1%,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被开发到1.3%或者1.5%,那样的话也足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了。结果女儿很快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她上五六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家里拥有一台那个年代还属于奢侈品的电脑,使她突然感觉到了自信和快乐,也开始交很多的朋友。结果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她竟然以全部满分的成绩成为了"国际高考"的状元,这就意味着她可以自由地选择包括牛津、剑桥、哈佛等在内的所有世界名校。但是她为了报答父母,心甘情愿地留在了墨尔本上大学,并且成为了当地最有名气的青年会主席。
第一部分 第23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3)
在节目中,汪正亮说了一句羡煞天下父母亲的话:"因为我拥有这样一个女儿,所以我对自己的人生非常的满意。"
这应该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的滋味吧。
正像汪正亮说的那样:人还有无限的潜能可以被挖掘的。现在看上去不行的人,将来不一定不行。
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行"是完全可以变成"很行"的。那么该如何做,才可以让孩子身上的"不行"有朝一日变成"很行"呢?让我们一起来——
做一个中国的皮革马利翁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个故事被一位心理学家演绎成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那就是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像模像样"地作了一次名为"发展预测"的心理测试后,将一份"最优秀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这些学生的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因为是做心理试验,所以不要只能把这份名单记在心里,千万不能说出来或者把名单外传。
这份名单中的学生在老师们看来,有的的确很优秀,但也有一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对此,罗森塔尔的解释是:"请注意,我预测的是他们的将来,而不是现在!"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份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然而事实上,这份名单的学生其实是罗森塔尔从1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的。
这个著名的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