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命令型的父母,还有哪些类型的家长也会让孩子们常常感觉到不舒服和难受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一些例子: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成天就知道玩网络游戏!"——指责型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责怪、责问、挖苦的父母)。
"妈妈真是被你气死了,你是我们所有同事孩子中学习最差的,真是让妈妈感到丢脸!"——攀比型父母(动不动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第一部分 第16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3)
"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进入前10名,那就取消你的旅游计划!"——威胁型父母(总是对孩子发出各种警告和威胁)。
"给谁打电话打那么长时间啊?是不是又在和那个女孩子打电话啊?小小年纪,是不是在谈恋爱啦?"——怀疑型父母(时时刻刻对孩子保持高度警惕,总是怀疑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钥匙这么重要的东西你也敢丢?你实在是太不小心了啊!好了,你的压岁钱被妈妈没收了,就算是对你的惩罚!""你又偷偷那家里的钱?今天我非要揍死你不可!啪!啪!啪!"——惩罚型父母(对孩子不满意的时候动辄惩罚或者体罚)。
"我的小宝贝,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妈妈花再多的钱也给你买!"——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分青红皂白地无限制地满足)。
"我的小祖宗啊,拖地这样累的活怎么能让你干呢?你呢,什么事都不用干,你只要吃好睡好,妈妈就已经很满足了。"——娇惯型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
家长为何拥有以上教养方式?
为什么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亲,却会习惯用这样一些教养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我们尝试来分析造成家长如此做的原因:
传统"家长文化"的影响: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做家长。所以我们只能从生活中去模仿我们的家长是如何做家长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括我们生活的家庭中,家长们是需要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的,而这些威信如何树立呢?你只要看看《家》这部小说或者电影,就可以明白我们传统的"家长文化"是如何在影响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影响代代相传,在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和很多家长在对话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用这样的两个理由为自己辩解:我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是现在挺好吗?别人家的父母也是这样教孩子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别人在做的一定是对的,父母曾经做过的也一定是对的。这就是很多家长的思维模式。面对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才会有很多教育专家会感慨道:改变孩子其实很容易,但是改变家长实在是太难了!
不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做过幼儿教师的我,在和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蹲下来,还有改变说话的语调。所以至今我说话的风格仍然抹不去一种"孩子味"。蹲下来,变换语调。这是很小的两个细节,但却表明了你是否愿意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和孩子对话。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擅长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为出发点。比如前面所提到那个做NAC行为调整的男孩,他的价值观里,朋友是最重要的,而在他妈妈的眼里,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培训师问他:"你认为妈妈如何做,你才可以变得更好一些呢?"孩子回答说:"我希望妈妈少管我一点,我就可以变得更好。"孩子的回答让现场的妈妈感觉很下不了台,但是这是事实,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话,那么有一天一定也会遭遇和这个母亲相类似的尴尬。
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在第一关,我们已经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包括很多的层次,但是很多父母只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比较关注,对孩子的穿着、冷暖、营养、健康等等非常关注,而对孩子社交、尊重、爱和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满足相对来说比较忽视,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很难做到真正满足孩子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实作为一个人,孩子和家长一样,他们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内心的安全和快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安全感和快乐,那么再丰富的物质条件都无法弥补孩子内心的缺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