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局部冲动的概念上的,比如口腔,肛门,是任何一个躯体的部分。局部的冲动不等于生殖的冲动。生殖的冲动是人的一个整体的冲动。局部冲动最后走向一个整体的冲动,即生殖的冲动。此时,客体的概念发生变化,不是相对主体的外部客体,而可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他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色区的概念,外部的客体就能进入内部。精神分析的客体的概念就和哲学的概念区分开了,通过这个就有一个内部的好客体和坏客体的问题,是梅兰妮·克莱茵提出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客体等于拉丁语的ob jectus,ob是在前的意思,jectus是扔掉的意思。客体出现在我们的心理系统的面前。有这个清理后可以讲拉康和温尼柯特的客体的概念。
如同克莱茵一样,在温尼柯特那里有内部的好客体和坏客体。所有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除了安娜的追随者外,都是建立在好客体坏客体内部客体外部客体之上的。而安娜本身是以自我为基础的。好的客体是包括的,是构造的,而坏客体是威胁的,是破坏性的。
温尼柯特的过渡客体。对温尼柯特来说非常小的婴儿屈从于内部和外部的刺激。这种刺激淹没了新生儿幼小的心理机制,对温尼柯特来说,始终有一个自性的核,而它被包围了。刺激的淹没开启了一个困境的状态,是一个不快乐的紧张。温尼柯特说既没有结束,也没有表象。如果孩子有一些满足的记忆,这时允许孩子构成一个缺失,同时去寻找一个求助的客体。最重要的是求助的客体能允许他生存下去的客体。所谓求助客体实际上就是乳房。这个求助客体保护了自性,使自恋的状态能够建立。过渡客体一方面是母亲给的求助客体,同时也是自性或者自恋状态能够利用的客体,既不在于外部,也不在于精神性内部,而是在内部和外部之间。但是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这个过渡客体是在外部现实中。而对自性和自恋状态,这个客体是在内部的。对于自性来说,过渡客体是自我的延伸,对孩子来说是他自己的一个延伸。如果有一个人把过渡客体拿走,他就感到自己身上的部分被拿走,然后回到困境(detresse)的状态。
过渡的客体是来自于求助的客体,有一个亲子性的关系。
对温尼柯特来说,求助客体仍然是被幻想的客体,过渡客体是处在幻想中间的。我们从来不问孩子过渡客体的地位,这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过渡客体逃避了这种否定性,它是同时是矛盾的一个东西。
Objet recours 到Objet transition到 Pensée,création
接下来是亲子关系,继续往下发展的是思想,创造性,同时是矛盾的既不在外部也不在内部的一些东西。比如毕加索的东西可能是幻想的东西,但同时可能是商品。我们在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考虑到相反的可能性。我们始终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客体非常的重要,在《精神分析词汇》中的过渡客体解释得非常好。一个客体作为一个过渡客体,它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东西。
现在来看拉康的客体小a。客体小a在拉康那里是1966年提出来的。拉康说“是我创造了客体小a,是我的一个理论的基本贡献,是我的思考结果。到现在为止,它存在着是因为我把它构造出来的”。在1968年他的讨论班《精神分析的行动》,首先是借助于过渡客体。我们能够提出客体小a的概念,对于拉康来说,客体小a是一个想象的客体。当时是一个想象的客体,是拉康围绕着镜子的作用思考的结果。当时,拉康在1948-56年之间,对克莱茵著作做研究。拉康在这一过程中提出客体小a是一个反射的形象,包括乳房,粪便,后来才加上目光和声音。客体小a的作用是诱惑住自我,客体小a将标注缺失。正是如此,拉康说客体小a是欲望的原因。当然我们能针对客体小a的概念讨论大彼者,然后阉割等等。但这是另一个讨论班的事。
(阿苏:因为客体小a是欲望的原因,拉康就进一步发展,所有能唤起欲望的东西都是客体小a,当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客体小a。)
后来拉康在生命的后期说客体小a是一个洞,比如眼睛、耳朵,同时也是彼者在客体身上的一个缺失。For-Da客体是一个线圈,绳子在孩子的手上拿着(参图1)。那是弗洛伊德的外孙创造的游戏。因为母亲走了,去买东西了。下午他就非常悲痛,当时大概在18个月到两岁之间。孩子创造了一个游戏,用一个线圈创造了这个游戏。孩子把线圈扔到床下,用一个非常大的声音说“For”,然后拉回来说“da“,这样以后就不再悲伤了。弗洛伊德注意到当妈妈回来时,孩子跳起来抱妈妈,同时还是在作这个游戏。当母亲走的时候是屈从的,被动的,没有办法控制这个情势,而线圈是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就拉什么时候拉,这个时候他是主动者。这个客体(线圈)本身是一个实在的客体,同时也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是因为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作为母亲的一个代表。比如小女孩玩玩具,不是真女孩,仍然当作真女孩来玩。因为线圈不是真正的母亲,而只是一个代表。如果把线圈拿起来甩了,并不会是一个创伤性的经验。对孩子来说,For-Da客体并不在刚才的亲子关系的路线上,因为For-Da客体能够被破坏而没有什么,能让孩子不舒服,但孩子能找到另一个客体。对于儿童心理学家就很重要,要区分客体是一个For-Da客体还是过渡客体。
讨 论:
同时存在For-Da客体时过渡客体是否也存在?是否存在哪一个为主导?
For-Da客体时期,可以同时有一个过渡客体。当然是过渡客体为主导。过渡客体是内部和外部联系的东西,For-Da客体是孩子的活动中的一个客体。
三个人的概念,温尼柯特(过渡客体),拉康的(客体小a),弗洛伊德的(For-Da客体)。想问一下拉康的序列,乳房粪便和声音,是和温尼柯特的有区别的,弗洛伊德和温尼柯特的区别,时间要晚得多,温尼柯特应该是孩子的手刚刚能动的时候,时间早得多。这三者的区别?
温尼柯特的过渡客体主要是功能方面的,它允许孩子构造自我。过渡客体因此是可以被丢掉和放弃的。对拉康来说,自我是始终没有构造完的,客体小a是始终存在的。
(阿苏)客体小a是在欲望的那一面,因此,客体小a始终有一个色情的含义,而过渡客体没有这样的涵义是相对于自性和自我的。)
(秦伟)For-Da客体丧失,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一个创伤性的记忆,而母亲的乳房和目光的丢失是一个丧失创伤性记忆。For-Da客体只是个替代,所以能丢掉。
弗洛伊德的For-Da客体能不能看作过渡客体?温尼柯特的过渡客体是有语言的。
For-Da客体是孩子活动中的一个客体,而过渡客体是内部到外部的。
如果For-Da客体是和象征界联系在一起的话,如果过渡客体是和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两个不同的行为。过渡客体是有一个创造性的东西投射出去。For-Da客体是因为有缺,通过象征性的东西被强制地进入一个象征性。For-Da客体是象征性的游戏,是一个对外部的控制,对外世界的,行为或者语言,然后进入象征性。有一个自性,自性要进入象征性中间就有一个过渡,它具有幻想与创造,然后通过它们进入象征。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
我解释一下符号(symbole)这个词。在希腊symbole的意思是两片桃木。
(霍:类似中国的虎符。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分开,第二个是合在一起。温尼柯特的观点,过渡客体如何把分开的东西联在一起?)
温尼柯特过渡客体的观点允许我们了解象征性如何把外部和内部联系在一起。而拉康更多强调的是两个东西的分离,这两个东西是有些错位的,拉康和温尼柯特的观点是不能重合在一起的。和符号相反的是魔鬼的意思,dia-ble是分开的意思,
我们都是借助于符号进入象征界,然而成人即使进入象征界,仍有一些客体如手势等,这些客体和以前的客体有什么关系?
对象征性来说,是未知的关系,面对陌生的东西,有一个焦虑。如果能组织这个未知的东西,就没有焦虑。因此过渡客体也许只是一个突破口,打开这个口就能组织这些客体。对拉康来说,未知的东西更多是处在实在界。这只是我一个初步的解释,是一个提议而已,也许明天的观点截然不同。
拉康在谈到For-Da游戏时,线圈是否看成客体小a?
很有可能寻找到把这个东西当成客体小a,拉康在构造理论时,想把这个东西借过来。
阿苏女士:
I. 1. lieu(地点)
2. lieux(上词复数)
我试图讲大彼者的概念,但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拉康给了它好几个意思。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间来介绍大彼者的概念,但是拉康拒绝发展的概念,而是一个结构的概念,就是所有的东西在一开始就在那里。尽管拉康有这样的,我还是在发展中来介绍。
主体对大它
孩子对母亲
拉康说,主体刚开始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和大彼者的联系中存在。第一个阶段是孩子和母亲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孩子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母亲放在大彼者的位置上。大彼者不能和主体相分离,刚开始只有一个场所,这两个是处在一起的。随着一个分裂的过程,从一个整体变成了两个部分。
在整体中母亲是全能的,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现在是如何从整体变成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母亲能丧失一些她对孩子的控制,或者让孩子能相对独立地做一些事情,使这个整体分裂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是两个倾向,一个是母亲能让孩子做的什么事情,一是孩子能要求母亲做的什么事情,这形成了两个独立的部分。为了力比多的循环,在两者间进行,必须给予孩子一些权力。母亲给予孩子的权力的性质依赖于什么呢?这个依赖于一个文化或者是她从她的母亲继承下的一些与孩子打交道的传统,就是说和代传递和整个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依赖于孩子在母亲幻想中的地位。比如孩子是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或者老大,或者老二,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不一样。在第二种情况下,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是全能的,母亲对于孩子来说也不是全能的,就允许父亲的介入。有这样一个缺失,才能引入父亲。一方面母亲作为一个大彼者,孩子屈从于她。另一方面孩子又试图控制自己。当孩子成为一个主动者的时候,他就和大彼者分开了。当孩子允许控制他自己的时候,孩子就在他内部控制他自己的时候构成了他的自性,就构成了他的主体。但是尽管孩子在开始控制从母亲那里接受的东西,但始终有一些剩余部分是孩子无法控制的。当孩子不能控制剩余部分时,他就吸收到内部,然后这个东西登录在他内部。因此我们能看到孩子能控制的大彼者的部分允许孩子和大彼者分开。不能被孩子控制的大彼者的部分,就寄住在无意识部分。这时候孩子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切口和分裂,另一部分是寄住在他的无意识中间。因此我们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切口,独立性,另一方面和大彼者的联系,是登录在无意识的,这个联系是不能被摧毁的。拉康叫做母性的大彼者。
(卢梭:孩子和大彼者的关系是联系还是异化?)
阿苏:拉康说是同时的。从来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状态,因为母性的大彼者给了孩子一个生命,始终是源泉的。
II. 阉割情结 (Complexe Constration)
阉割情结的阶段,母亲分为两个部分:母亲和女人。同时和父亲也联系在一起的:父亲分为父亲和男人两个部分。大彼者不仅仅有一个母性的大彼者,也有一个父性的大彼者。父性的大彼者放在第三个阶段。有一个大彼者,而这个大彼者是孩子不懂的不理解的。或者他不能完全控制的,孩子就看到有一个母亲还有一个客体,是他喜欢的客体,就是他父亲。一个他不能理解他母亲的事实驱使他走向父亲。在这个时间中间,动力学在于孩子不能完全懂。这时最重要的是大彼者不是一个超越性的东西,要么处在一个女人的身体中,要么处在一个男人的身体中。拉康说,大彼者的地点不能在身体之外去找到,孩子对母亲来说有一个问题:母亲究竟要做什么?后来拉康继续说:这个女人究竟要做什么?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大彼者的享乐(Autre Jouissance)的问题。在这里看到在整个构成中间力比多的一个循环。
III. 超越的地点(Lieu d’Adreese Transcenant)
第三个阶段,拉康不认为存在彼者的彼者,只认为存在一个彼者。大彼者是出生之前就存在的一个东西,也是我们乞求的一个东西。通过对大彼者的乞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