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也可能处于心理枯竭状态。他们会表现出生理耗竭、心智枯竭、情绪衰竭等症状。如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自我效能感下降,对他人冷漠、不信任,常常责备他人,或者迁怒不相干的人;烦躁易怒、冷漠、麻木、情绪低落、沮丧等。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曾经感叹:“心理枯竭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使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这个重大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
心理枯竭会使一个人失去爱心与耐心,不仅会迁怒于学生,同样也会转嫁到子女身上。身处心理枯竭状态的教师,他们可能会把饱满的工作热情投注到学生身上,但当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中后,情感资源与教育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将工作中的不愉快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对孩子冷漠、急躁、指责、训斥,甚至打骂。
承受社会压力追求完美主义
夸美纽斯赞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也一贯称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这是对教师的颂扬。但另一方面,尊师重教的传统和社会舆论的要求也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老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他们既严于律己,也以同样完美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孩子不优秀、不完美。他们对孩子提出极高的期望、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孩子为了迎合、取悦于父母,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教师的孩子虽然能体谅父母的苦衷,但也承受着比其他孩子更重的成长压力,反倒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作为教师的父母出现上述心理问题时,就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无限烦恼,进而对孩子的个性成长产生更大影响。虽然有些孩子学业优秀,但个性却懦弱退缩、被动死板、内向拘谨、竞争力弱、社会适应力差等。因此,身为教师的父母在家庭中,应该积极为孩子成长创设宽松、愉快、进取的氛围。要转换角色,放下尊严,调适心态,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学习是她最让我省心和欣慰的地方,她一直上重点学校,成绩名列前茅。但她对周围的人和事都特别冷漠,基本不和周围人沟通,偶尔和我说到学校,也表现出对老师的蔑视,对同学的敌视。没想到一个被老师宠爱,被同学羡慕的孩子,内心却是这样阴暗……”
作为父母,面对个性偏激的孩子,心中总有不可名状的焦虑和不安。以下三个孩子的行为虽然出现不同的偏差,但造成偏差的原因却惊人地相似——被动和孤独。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为被动孤独孩子的未来捏一把汗(1)
CASE1
女儿的刻薄使母亲不寒而栗
“老师,我觉得女儿小盾心理问题很严重。”
“为什么?”
妈妈嗫嚅了一下:“……我偷看了她的日记,里面都是对我们的谩骂和诅咒。”
“是什么原因使你想看她的日记?”
“上个月,小盾的姥爷去世了,小盾说学习太紧张,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只过去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露面。我的兄弟姐妹颇有微词,小盾是姥姥姥爷带大的,她对姥爷却这样没有感情。我妹妹的儿子小强从外地赶过来,一直守在灵前,哭得让人心疼。办完丧事,我批评她没有人情味,她强词夺理地说:‘小强除了在灵前出点风头,还有什么好?他学习那么差,将来有什么前途?我在那儿哭个半死,姥爷就能活过来吗?形式主义!’我当时气得说不出话来。”
“你是说小盾以前一直生活在姥爷家?”
“是啊,小盾的爸爸是军人,长年在外。我因为学历低,一直在进修,妈妈为了减轻我的负担,帮我带孩子。直到小盾上初一时我评上了副教授,她爸爸也转业回来了,我们才团聚。”
“小盾学习怎么样?”
“这是她最让我省心和欣慰的地方,她一直上重点学校,成绩名列前茅。但她对周围的人和事都特别冷漠,基本不和周围人沟通,偶尔和我说到学校,也表现出对老师的蔑视,对同学的敌视。没想到一个被老师宠爱,被同学羡慕的孩子,内心却是这样阴暗……”
“她在姥姥家快乐吗?”
“说不好。老人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只是那种最朴素的爱。但孩子长大之后好像不太喜欢和他们交流,有时还存心气他们。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把她接回来了。”
“她对你感情怎样?”
“……不怎么样。她经常说自己是弃儿,抱怨我们当初不应该生了她而不管她。”
CASE2
离经叛道的女孩在惩罚谁
小婷一身很“酷”的打扮,平静地坐在我的对面。尽管她刚刚16岁,在无所谓的表情背后却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感。她是在刚刚做完第五次堕胎手术之后,妈妈听朋友说女儿可能有心理问题,才被送过来的。
“你是自己想来的还是妈妈让你来的呢?”
“当然是她让我来的,但因为我在电视里见过你,觉得你是一个可以沟通的人,所以就来了。”
“你妈妈很为你的身体担心呢!”
“她是装出来的,她不关心我,只是觉得我让她没面子。”小婷无意间向上推了推衣袖,我看到她胳膊上伤痕累累。
“怎么受这么多伤?”
小婷一愣,忙把衣袖向下一拉:“不……是我自己划着玩的。”
“为什么要伤害自己?”
“哼!这算什么呀,我只是通过这些行动来证明自己还没有死,还有感觉而已。”
小婷告诉我,她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国外经商,妈妈在国内做生意,两个人像生意伙伴一样,里应外合地赚钱。妈妈经常很晚才回家,甚至不回家。小婷是农村来的小保姆带大的。小学二年级时,她发现妈妈另外还有一个家……当时小婷很痛苦,打国际长途告诉爸爸,爸爸却平静地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己也不想回来……后来她偷听到妈妈和爸爸打电话,感觉到其实爸爸在国外也有家……小婷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她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用小刀在胳膊和大腿上划,看着血一点点渗出来……
“难道你的堕胎也和父母的生活状态有关?”
“每次堕胎,妈妈都得照顾我一段时间,她就不能和情人在一起了,哈哈,让他们尝尝离别的痛苦。”
“你是为了惩罚他们而伤害自己吗?”小婷低下头,我看到她的眼泪流了下来……
CASE3
疲惫的心无处停泊
宇翔是个高二的男生,他给我写来一封信: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为被动孤独孩子的未来捏一把汗(2)
人活着真的太难了,家里的气氛让我无法呼吸!我有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小叔、小姑和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栋楼里。爷爷是科学家,总是用审视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平时很少说话;奶奶是他的学生,对他绝对服从,爷爷的任何意见都由奶奶来表达。
小叔是硕士,好像与人交往有困难,已经38岁了,还是独身。小姑也同样,40多岁,单身,她的房间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进去的。我爸爸是高级技术人员,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爷爷惊人地相似。但爸爸事业不顺利,也许是怀才不遇吧,他比爷爷更沉默寡言,对我的要求则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妈妈性格比较开朗,我觉得她和我一样不愿意回家,所以从我4岁开始,她就忙于在外面跑业务,将我交给了爷爷奶奶……
看到了吧,这就是我的家,如果别人在里面住上一两天,一定会像那句话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宇翔说他很想和妈妈在一起,她总是精力充沛,有无穷活力。但她实在太忙了,有时候一个晚上都在打电话联系工作,几乎没时间和儿子说说话。
所以,宇翔在同龄人中是“极内向”的也就不奇怪了。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怎样表白才好。有时他开了口,却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因而变得更加沉默。
宇翔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一家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有什么用?连正常人的生活都没有。”老师说他整天混日子,没有上进心。有的老师说他“有病”。可是,宇翔仿佛并不在乎:“我反正是属于那样一个家庭的,是个想觉悟又没有觉悟好的畸形人。”
宇翔也有过和同学在一起的快乐时光。高一下学期,几位初中的老同学经常找他一起玩,宇翔开心极了。但好景不长,班主任不喜欢这几个同学,为此还找了宇翔的爸爸。结果是,爸爸把儿子痛骂了一顿,且每天放学接儿子一起回家,宇翔与朋友的第一次交往就这么夭折了。
最近,宇翔发现自己添了一个毛病。因为爸爸严格要求他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所以,他每次回家都是把书包放在写字台上。可最近却常常担心放得是否妥当,总是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放下,再拿起来看看,再放下……几次下来,爸爸就在一旁大喊:“怎么又添新毛病了?”可我越想控制,就越担心没放好会遭到训斥,于是重复的动作就越来越多。后来这种举动的范围逐渐扩大了:“我紧张极了,是不是强迫症啊?”
(张丽珊)
[咨询员手记]
孩子以负性情绪惩罚他人成人言行奠定儿童方法论
心航路教育网主持人张丽珊
看到这三个孩子的故事,不禁让人为他们的未来捏一把汗。成长中的被动和孤独使孩子们的人格和行为出现了偏差,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宣泄负性情绪,“惩罚”着周围的人,而恰恰说明他们自己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煎熬。
孤独从横向可以分为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两种,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往往选择个人的时间和空间,享受主动孤独的宁静。而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还没有确立自我概念,渴望群体的认同,对家人用心的呵护更是充满了依赖。此时被群体拒绝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恐惧感,成长中无法得到亲人悉心的呵护则会使孩子感到茫然和无助,有的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致命的打击,使他们很难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
经历过被动和孤独的孩子在个性上会出现强烈的排斥感:一种是排斥自己,自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不被重视的,在成长中很难建立起自尊和自信,他们甚至会以自虐行为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小婷的堕胎正是这样的情况,而且他们,还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许多问题;另一种是排斥外界,怀疑一切,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他,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攻击他人,人际关系恶化,再进一步强化攻击性,进入人际恶性互动,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为被动孤独孩子的未来捏一把汗(3)
从宇翔的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到,他妈妈的婚姻选择可能忽略了彼此性格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她婚后选择了逃避,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放松的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