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非常想和您面谈。但我实在没有办法,我走不开,因为家里还有个大儿子需要照顾。他先天性残疾,这才又生了老二。可这孩子现在这样……有时候我都想去死,也许还能唤起他的上进心……”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蓬着头发,整天忙碌,疲惫、无助的母亲形象。
“这次家长会我都没好意思去,我抹不开那个脸。第二天我自己单独去了学校。班主任说这孩子不笨,就是不爱学习,也许不是学习的料。您是专家,您告诉我,像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救了?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认真学习呢?”
我仿佛看到一双充满血丝的期待的眼睛。我知道,现在需要挽救的不是那个“不懂事”的男孩,而是这位满怀悲伤的绝望的母亲。
于是我轻柔地开口:“您已经做得很好了。”
“老师也说我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她显然激动起来,声音有些颤抖,“我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为了孩子,我会去看所有的报纸。凡是和孩子教育有关的东西我都热心,电视、广播……我还怕他听多了我说话烦,就给他写信,以他同龄人的口气告诉他学习的重要。可他一看学习两个字就猜到信是我写的,看都不看就把它扔了。作为一个母亲,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感受着电话那端强烈的心灵震颤,我决定再推她一把。“我觉得,天下很少有哪位母亲能比您做得更好!”
随着“哇……”地一声大哭,电话那端的她终于爆发了。
“我为他请过每小时上百块钱的家教。去年冬天,下大雪的日子里,我带着老大老远去给家教老师送钱……”她再也说不下去了,很长时间内,电话那端只有伤心欲绝的哭泣。
电话这边,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深深感到,作为母亲,她身上的压力有多重。
良久,她的哭声慢慢平息下来。
“我感觉,您对这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这次是我先开口。
“是的,我的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了。别人一问你家二儿子怎么样,我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我真没脸见人!为了他,我都不怎么出门,不敢和人打招呼。今天我是第一次和别人说这些话……”
“您的压力太大了。”
“他爸爸有时也劝我别管他了,可我怎么也不甘心!年轻的时候,我没有机会上大学,已经吃了一辈子没有文化的苦。这不,我就要下岗了,家里的负担也更重了。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不再跟我一样地吃苦。老大那个样子不说了,老二可长了个聪明脑瓜,却又是现在这个样子!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
我能够体会她心中多年来积累了多么深的委屈,但是我更想对她进行一些挑战。
“我觉得,上天对您的小儿子也不公平!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出生起就要承担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希望。不仅包括您对他哥哥的,也包括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面子的浮华。我想,不仅是您儿子,放在其他任何一个人身上,让他面对这样多重的压力,他的成长也将会十分艰难!”
电话那边沉默了,而后啜泣声又响了起来。“我倒没有这么想过……不过孩子也确实在作文中写过自己心里很苦,很难受。有一次,他曾哭着跟我说,‘我得赶快挣钱,帮你养活我哥’……”
“他好像比其他孩子更成熟。”
“是。他想得比好多已成年的孩子都多。他告诉我别为他担心,他肯定会挣钱,不让我那么苦……”
“看得出,他对您和这个家也有很深的感情。”
“他还对我说过,无论谁变坏他都不会变坏。因为有一份亲情始终在牵绊着他。”
“如果我是您,我会为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而自豪。”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我是不是把儿子逼得太紧了(2)
电话那边第一次传来了腼腆的笑声。“老师,您说我是不是不应该对他逼得那么紧,给他那么大的压力?”
“也许您首先需要分清楚自己对他的期望中所掺杂的各种成分。这沉甸甸的渴盼中,有多少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有多少又不单纯是为了他。”
“我现在觉得自己挺自私的,我把自己的面子、自己年轻时的失落,不由分说一股脑儿都压给他了……”
“您其实真的很伟大。作为母亲,您已经为此付出了很多。但这并不是说,这就是您生活的全部。您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您还有另一个儿子需要关心和照料,您自己风雨同舟的丈夫也需要您的爱……”
她叹了一口气。“也许是我自己该放松一下了。和您聊聊,我觉得自己的心里空出来一块,一下子敞亮起来。其实今天的社会仍有很多机会,以后他自己醒悟了,也许会学得好的……”
挂上电话的时候,虽然耳旁回荡着那位母亲如释重负的笑声,但我心里却还在沉重中徘徊。这位母亲演绎的不止是一家一户的故事,它也代表着千千万万含辛茹苦的父母。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却换不来孩子的一丝回应。
痛苦和绝望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孩子们的苦痛呢?他们平白地背负了无数莫名的希望,正如来咨询者的儿子曾说过的:“你的要求太多了,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无法逾越的绝壁悬崖。在这样的情势下,又有多少孩子还能树起信心,鼓起勇气呢?
的确,父母的一片殷切之心没有错,也值得尊重。但是,若殷殷期盼中不慎夹杂了太多个人的希望和虚荣,事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期盼必然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它不再能促使孩子前进,反而会让孩子们失掉向前的勇气。所以,为人父母者,只是一味辛苦,一味“为了你好”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勇敢、真实地面对自我,学会分析自己的心愿和失落。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实地面对孩子,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恰如其分地给他们一些压力和一份支撑。
(林欣)
中学校园里的攀比之风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有中学依据家庭经济状况将家长分为A、B、C三类:住别墅、开奔驰或宝马的是A类,住大套房、开富康的是B类,住小单元房、骑自行车的则是C类。
还有一些从农村考到县城里读中学的孩子,学校要开家长会时,先把从老远赶来的妈妈堵在车站,硬是让她们到美容院里洗个脸、做个头发才允许到学校。
在许多城市的许多地方,都有不少C类家长和C类孩子的故事正在或即将上演。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不幸沦为C类家长(1)
CASE1
好强的女儿要买车
小时候活泼可爱的女儿在上中学后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虽然成绩依然很好,但是眉宇和言行间都透露着对家庭现状的不满。今天是星期天,回家度周末的女儿下午要返校,丈夫急匆匆地吃完饭,一边忙着给女儿准备行李,一边说:“快吃,待会儿我送你回学校。”
女儿翻了一下眼皮,懒洋洋地说:“我搭同学的便车,她爸爸开车送她。”
丈夫坚持:“不要麻烦别人,我送你也挺方便的。”然后就去找自行车钥匙。
女儿突然火了,大声道:“等你买了小汽车,我天天让你送。”
我和丈夫一下子呆住了,最近女儿脾气可真是火爆。稍有不顺心就要发怒。马上就要考高中了,我们都小心翼翼不敢惹她。
女儿希望家里买车,我和丈夫都知道,她好多同学家里都有车。但我们不是不想买,实在是没有能力。
丈夫是退伍军官,名义上级别很高,但实际上,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他什么也算不上。退伍之后再谋职业,本想回家乡那座小城市,凭借部队每月发放的2000多块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但是为了女儿将来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艰难地留了下来,用20万元退伍费在远郊买了套小房子。刚开始还觉得挺满足,总算在北京这座大都市有自己的小家了,但这两年越来越觉得生活卑微得可怜。我学历不高,在家乡时工作还可以,但一随军过来,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经常处于失业状态,即使就业也是在别人洗衣店里帮帮小忙,每月挣两三百块钱,而丈夫再就业更是困难重重,他已经40多岁,又没有什么学历,哪里有单位要他。于是,一家三口就靠定额的2000多块钱生活,日常家庭开支加上女儿上学,常常捉襟见肘。买车?除非中了大奖。
但是,我们不忍心告诉女儿家庭的现状,怕她失望,也怕影响她学习。每次在她提出要买车的时候,我们就安慰她,过两年就买,咱们要买就买宝马。女儿开始很开心,唧唧喳喳问到底什么时候买。我们含糊地说有钱了就买。过了好几年,买车之事雷声大雨点小。女儿渐渐发觉事情根本不可能,就总说我们骗她,用消极抵抗甚至是激烈的言辞来对待我们。有时候真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丈夫都想动手打她了,最后还是被我劝住了。其实我内心里也一直很压抑很痛苦,女儿给我的冷遇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
有一次我去学校门口接女儿,远远地看到她和一帮同学有说有笑地向我走来,我还整理了一下衣装,准备和她的同学都打个招呼。可她愣愣地就从我身边走过去了,而我分明觉得她看见我了。于是我觉得很纳闷:“我不丢她的脸吧!年轻的时候我还曾是校花,现在看上去也比同龄人年轻许多呢。”过了一会儿,只见女儿又折回来了,默默地坐上自行车,满脸委屈,一句话也不说。我问她:“你不是看见我了吗?怎么走过去了?”她也不吭声。
回到家,偷偷和丈夫一说,他就要出来揍女儿:“不就是嫌弃你妈骑个自行车去接你吗!还没长大就觉得家里容不下你了。长大了还怎么得了?”女儿蜷缩在她的小房间里不出来。一会儿,我听见里面有低低的抽泣声。在我的劝说下,丈夫的气渐渐消了一点。不过还是坚持说早晚要教训女儿:“这么小就懂得攀比,这么虚荣,都不认父母了。那怎么行?我们当年还不是什么都没有,靠自己一步步闯出来了?”
我曾试图引导女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痛斥现在的中学生攀比之风。可是,女儿说她有时候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在事实面前,她就屈服了,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我理解女儿,在同龄人中她是优秀的,学习成绩好,深得老师喜欢,在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可是在家境上却输给了别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别的家长一样,给孩子最大的幸福,让孩子的童年没有一丝阴影,过得快乐而充实。可是,有时候理想总和现实差距很远。女儿越来越大了,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依偎在妈妈身边,快乐地唠叨学校里逸闻趣事的小女孩了。她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坚持。好强的她不允许自己在任何方面输给别人,她觉得一切都是她应该得到的。别的孩子比她差很多,却可以在父母权势、家庭背景上沾沾自喜,而她在这些面前,只能选择沉默。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不幸沦为C类家长(2)
现在女儿和我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她也越来越沉默了,性格和小时候截然不同。学习已经不是她所骄傲的事了,现在她唯一的希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