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找房搬家都依赖他。他也说了我,我一赌气就不理他,他又说我对他冷淡,漠不关心。
让你感觉怎么都不是,是吗?你是否发现自己是在两个极端上行事?要么依赖他,让他觉得压力很大;要么不理他,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用处。
是。可能也是我刚毕业,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很大,比原来在学校要操的心多了,所以情绪起伏大,觉得自己都不正常了。
其实也是正常的。恋人虽然说是最亲密的关系,但也有一个度,这个度掌握得好,优点就会一直保持;掌握不好,优点就会走向反面。恋爱,其实是两个人的联袂出演,要给对方有戏演。
没错,可我动不动就对他发火。
因为你的压力大,就向他发泄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沟通,不过是无效沟通——他不太理解,也不能接受。自觉不自觉地就在两个极端上行事,是孩子气的表现。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不明白什么属于健康依赖,什么是强加于人的过度依赖。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恋爱是两个人的联袂出演(2)
可是,我现在仍然很想他。她的声音开始拖起腔来。
这也正常啊,他毕竟是与你相爱过的人嘛。
可是想得我很头痛,没心情干别的事。她的声音又变得悲戚起来。
不要怕想。你每天专门给自己拿出一块时间来想他,想你们在一起的好,也想不好。失恋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中我们得不出经验和教训,这件事给不了我们成熟的养分。
可是分手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相爱过后的伤痛不会转眼就没有,要相信时间的治愈性。每天规定时间想他,然后逐天递减。试试看。
可是……她的悲戚中还带了着急,乃至不自觉地发嗲。
我有点儿急了。我说,在我看来,习惯说“可是”也是过度依赖的一种表现——习惯性地找借口。你想知道我听了你这么多的“可是”的感受吗?
您说。
我也会烦的。请你再想想他,如此对他,他能不觉得是压力吗?
她不说话了。
我说,其实与他人相处,也有一个度。比如你现在失恋了,一个月过了仍不能振作,还沉溺在过去两个人好的时候和对分手的不解中。这时,你要理解自己,谅解自己:你需要一段时间来疗伤。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自己对这段感情的认识,以及新生活的充实度。对自己最不好的是,一面糊涂地沉溺在过去,一面不肯积极地去开始新的生活,包括不肯去尝试解脱痛苦的方法。
她沉默了半晌,说,好吧,我试试。
说这话时,已经听不出她刚才的悲戚、着急乃至发嗲了。我想,语气上的变化会带给她一些积极的暗示:我是独立、干练的,同时,也是能与人愉快合作的。
恋爱就是与另一个人的合作。过于依赖会把对方吓倒,过于要强,又会让对方无计可施。能自己担当,又懂得示弱——给对方向你献计献策、尽心尽力的机会,这场恋爱便有了继续的可能。
(夏芒)
“爱我就应该听我的话。爱能战胜一切,所以打是亲、骂是爱。”
“爱不需要说对不起,所以恋人之间不需要必要的礼貌和客气。”
“爱是忠贞,所以对方偷看一眼其他的异性也是一种背叛。”
“爱是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在一起,所以人们不能承受恋爱中的冲突和磨合并将其扩大升级。”
在这样爱的话语的包围下,有一群年轻人,在爱和暴力编织的网下,不能呼吸。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青春在恋爱暴力中窒息(1)
清华BBS:身边的恋爱暴力
2004年5月的水木清华网站,有一条题为《她扇了我一耳光,我回了她一耳光!》的帖子赫然荣登当日的十大热门话题,大致内容如下:
她是一个任性的女孩,而我也是一个性格比较倔强的人。
今天因为事情吵架,可能我说的话过于偏激,她猛地给我一耳光。
以前吵架时,她也经常扇我耳光,一般我都躲过去了,或者我轻轻地推她一下。今天我实在受不了了,狠狠地回了她一耳光,然后她像疯了似的在我身上乱抓,我的手被抓破,流了很多的血!我推开她,她就过来咬住我的胳膊,狠狠地咬,我痛得实在受不了了,推开她,真不知她会如此狠心!我手上流着血,撸起袖子,胳膊被咬得血淋淋的!
看到这样的帖子,你会说什么?你是否会摇摇头,叹口气:“哎,现在的年轻人!”或者用眼角的余光瞥一下,轻描淡写一句:“小两口打架呗!”
而“恋爱学者”会脱口而出:恋爱暴力。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恋爱暴力:在恋爱关系中,一方针对另一方的任何蓄意的言语、身体、心理以及性的攻击和伤害。通常,人们觉得只有打到头破血流才叫暴力,没想到,在这个定义中,暴力的范围急剧扩大。当然,打人和强奸不容置疑是暴力。可你想没想过,辱骂恋人“笨”、“蠢猪”、“没修养”;偷看恋人的手机来电、短信留言、QQ记录;控制他/她跟朋友的交往;对方不想跟你做爱时你说“如果你不同意,就是不爱我”等……所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都是暴力。
1981年,美国学者Makepeace首次关注恋爱暴力,并发现1/5的人在恋爱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次暴力。1989年,Sugarman和Hotaling的著名研究显示,1/3至1/2的大学生以及1/10的高中生都认为自己经历过恋爱暴力。这两项研究都只局限在身体暴力,另一研究(Ryan,1998)将其他三种暴力(尤其是言语的攻击)都加进来,发生率高达95%,也就是说,几乎每对恋人之间都存在过暴力,只是程度、严重性和频率不同而已。
迄今为止,西方关于恋爱暴力的研究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报纸上时时可见相关的报道,BBS上处处充斥着这类话题的讨论,但没有人知道中国年轻人中发生恋爱暴力的比例是多少,我们只能通过清华BBS上这些身边的故事来管中窥豹,寻找故事背后的真实。
野蛮女友:影像还是真实?
一网友评论上面的故事,“都是野蛮女友给闹的”。2000年,“野蛮女友”的电影尽人皆知。自此,“野蛮”女性形象在传媒所向披靡。黄品源一首5分钟的MTV《小薇》就挨了不同的“小薇”50多个耳光,韩国电影大佬和师姐一路野蛮下去。这些文本塑造了崭新的恋爱模式:男孩温柔、宽容而又体贴,女孩漂亮、暴力而又善良。然而这类文本的泛滥,究竟是源于生活的原型,还是男性导演一厢情愿的幻想?
BBS上男孩的叙述,建构了一个受害者的故事:挑起事端的是女孩,男孩过去不忍即躲,这次忍无可忍,采取回击,然而回击造成的后果就是女孩的反应过度,用男孩的原话说,“她像疯了一样”。可是,这个故事中遗漏了一点,女孩在事件中心情如何,是否也同样觉得受到了伤害?在描述对女孩的回击时,男孩用了形容词:“狠狠地”。可是在这整篇文章中,“狠狠地”是被轻描淡写地提及甚至被忽视的。故事中的男主角忽视了男女双方在体能上的差别,也忽视了自己“狠狠地”扇耳光可能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这个故事挑战了对亲密关系中暴力的传统解释,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是由于父权社会的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男性是施虐者,女性是受害者,彼此两分,不可调和。这个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首先,这是个相互间暴力的故事;其次,这个故事尤其强调女孩子的暴力行为,故事中男性和女性的形象也是大错位,女孩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个主动的行动者;男孩却一改铮铮铁骨、热血男儿的形象,扮演了楚楚可怜的受害者角色。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青春在恋爱暴力中窒息(2)
大量研究发现,大多数(超过2/3)情侣间的暴力都是相互的,发生的普遍性很高,但严重程度却低于家庭暴力。由于恋爱拥有以下基本特征:爱情的浪漫、双方比较独立、少有经济上的瓜葛、没有孩子的羁绊、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和约束。于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恋爱本身赋予了女性特殊的权利,甚至有人称之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女性的暴力行为在恋爱这个阶段就显得格外理所当然。
从另一角度来看,男孩心中还有对女性“温柔善良贤淑”理想形象的憧憬,所以对他而言,他认为女人是不应该有攻击性的,如果女人有了攻击行为,那么不是病了就是疯了。现实生活中的男孩喜欢电影中野蛮女友纯属叶公好龙,欣赏是图个新鲜,却无福消受。
越亲密,越暴力?
前几天的《北京青年报》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男子发现自己从网上结识的女友竟然是“小姐”,于是挥刀杀人。这则新闻看似不可思议,但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陌生人是“小姐”,他自然无所谓,然而,这个人一旦是亲密女友,他就有权采取极端行为去“捍卫清白”吗?
很多比较研究发现,在普遍意义上,恋爱时间长的和恋爱时间短的恋人相比,有性行为和没有性行为的恋人相比,同居的和不住在一起的恋人相比,都是前者更有发生恋爱暴力的可能。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越是长久的、“一夫一妻”的、有亲密行为的恋人,发生暴力的可能性就越高。简言之,越像婚姻关系的恋人发生暴力的可能性越高。
在这一点上,约会强暴表现得尤其明显,1999年潘绥铭关于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调查发现,位居强暴者前三位的分别是朋友、恋人和同学,陌生人远远落在后面。这凸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伤害你的人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难道,亲密赋予了伤害对方、用暴力针对对方的特权?
曾经访谈过一名在恋爱中遭遇到暴力的女孩,她斜躺在校医院的病床上,手绑绷带,面带伤痕,我进去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冷漠。
我问她,这是第一次吗?
她摇头。
那你以前有没有向谁说起过?
她的语气突然激动起来:我只和我一个最好的朋友说过,可还没等我说什么,她立刻回答,这么个滥人,还不赶快和他分手。
那你的感觉是什么?
她根本不理解我。她的态度让我伤透了心,我再也不想跟谁说我的事情,反正别人也理解不了我。
那你担心什么呢?
我……我不愿和他分手,说着,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女孩之所以流泪,是因为她不仅感受了暴力带来的伤害,而且内心依旧怀有对那个男友的爱。人是复杂的个体,从来都拥有复杂的情感,就好像女孩对我说:“我愤怒、无奈,但还爱他,又恨自己还在爱他。”这么复杂的情感很难用简单的理论去概括总结。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爱与暴力相对立的思路如此苍白无力,因为他们在说:有了暴力就不再有爱,有爱就不应该有暴力。最新的理论认为,在存在暴力行为的情侣之间,爱和暴力是相互依存的,即便是特别具有暴力性的恋人,他们内心依旧或多或少还存在对彼此的爱。爱,由于具有理想化对方、不确定性、排他性等的特征,甚至有可能成为暴力的帮凶。
爱我就应该听我的话。爱战胜一切,所以打是亲、骂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