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打电话回家,母亲接到马上就说“找你爸有事吧”,转而把电话转给父亲。肖影有点儿心酸:以前总是和母亲聊得很开心的!如今,自己的电话可能已经成了家里的“定时炸弹”,谁都不愿接。
终于谈好了,父亲答应明天把钱汇过来。肖影办的是工商银行的异地卡,存折在父亲那边,银行卡在肖影这边。读书的时候,父亲总是从折子上存,肖影从卡上花。
接到电话后,肖影一方面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开始坐卧不安:是不是为难了父母?究竟能寄多少呢?能不能如愿买那套看中的房子?
恍惚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下午5点多跑到银行,想着这个时候该到账了。看着ATM机器上显示的一连串零,肖影突然有点儿眩晕。原来父亲对自己这么不遗余力!
周末,和男友来到向往已久的那套房子,站在17楼的阳台上远望:远处的山影影绰绰,怎么也看不清楚。她说,如同她的亲情,随着钱的介入开始慢慢模糊,让她看不清父母的爱。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买房:我在前方父母在后方(3)
(郭韶明)
[专家点评]
现实压力造就购房潮流经济拮据引发双方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仲理峰
谁都想有个家,哪怕只是一块不大的地方。要有家的感觉必须有房,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房子。因此,成为“有房一族”,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的一个重要而沉甸甸的向往。
一方面,贷款买房反映的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年轻人已经接受了超前消费的观念,他们的收入通常较高,他们想体验拥有自己的家的感觉,想改变生活居住条件,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还债。
另一方面,这样做是年轻人在当前高房价现状下的无奈选择。刚参加工作不久,自己的积蓄并不多,还难以独自承受居高不下的房价带来的压力。为了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拥有自己的房子,虽然有的年轻人会习惯性甚至理直气壮地向父母要钱,但多数人内心其实并不愿意如此。
目前,不少年轻人买房时,不由自主地向父母伸出了求援之手——让父母付首付,然后自己再以按揭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小小的潮流。在大家都争相追赶潮流之时,许多传统人士开始诟病其行为方式。我认为,这是年轻人在现实挤压下的无奈之举。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父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一直需要关爱,即使孩子已经工作或结婚成家,父母们也会一如既往地担心孩子会不会遇到难处,会不会吃苦受屈,并心甘情愿地继续做孩子的“依靠”和坚强后盾。
如果父母的收入比较高,也比较稳定,年轻人伸手要钱买房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父母的收入状况并不好,而硬要父母拿出一生积蓄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供自己买房,则于情于理都不应该。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还债的压力和生活拮据引起的焦虑中,是十分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的。任何超出经济实力之外的消费,不仅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压力,影响正常生活,还会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买房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之一,应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工作变动而影响到稳定收入等。不要为了拥有“自己的家的感觉”而超出经济实力太多去买房,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前方“买房”,父母就应该在后方“支援”。毕竟,无论是自己因买房而疲惫和焦虑,还是父母因买房而无助和担忧,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我怎么也忘不了爸爸来接我的那一幕,看到那个漂亮的阿姨,我心里特别绝望,我曾经试着想象,如果爸爸和妈妈分开了会怎么样,但我怎么也不能接受,在两个家里才能看到爸爸和妈妈……”
相守20多年的父母出现情感危机,女儿焦急万分,好像又变成了一个无助的小姑娘。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停留在“阿姨”出现的“断层”(1)
“你好,最近家里发生了点儿事,心里有些烦,想找人说说。”电话那头的女声语速适中、富有理性,我竟没有听出“烦”的感觉来。
她20多岁,是一名年轻律师,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但是她的父母却让她十分担心。父母20多年来一直感情不好,经常吵架。在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偷偷嘱咐她:“你爸爸在外面可能有别的女人。女儿啊,你一定要帮妈妈看着他,千万不能让她把这个家拆了……”
后来,的确有一次,爸爸接她放学时,旁边多了一位漂亮的阿姨,她知道那就是妈妈说的“别的女人”,但一方面爸爸和阿姨对她都特别好,另一方面,她也不愿让妈妈伤心,所以就一直没有告诉妈妈。为了能维持住这个家,她发誓要做一个“乖女儿”。她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法律专业。但是就在昨天晚上,她的父亲和母亲又吵架了,而且她父亲提出离婚。
“这一定让你非常难过。”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她。
“是啊,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我现在特别担心妈妈,她原来只是有点怀疑,但现在怀疑变成了事实,我真怕她接受不了这个打击。”
“你能跟我描述一下你的母亲吗?”
“她非常贤惠,虽然身体不好,但只要身体允许,总是尽量多干家务;她特别体贴人,家里人每天心情如何,高兴还是不高兴,她都能很快觉察到;她还特别忍耐,每次我父亲和她吵,她都忍着不吭声。”说起母亲,她的语调立刻明快了,让我明显感觉到她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从你的话里,我听出你的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你觉得这样一个女人,经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会不知道你父亲在外面的情况吗?”
她怔了一下,犹豫着说:“……也许她已经知道了。”
“假如真是这样,那我们能不能猜一猜,她为什么一直都不愿意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呢?”
“可能是……她身体一直不好,很早就内退了,她需要一份生活来源,需要一个家;而且这么多年,我父亲或许也觉得愧对我母亲,另一方面也考虑我还小,所以没有提出来吧!”
“那么现在这些都不成问题了,你已经长大了,他们不必再过多顾及你了。你母亲的生活也有法律的保护,你是做律师的,应该知道这一点。她忍受了十几年,也受了十几年的伤害,而她将来怎样生活,关键看她怎么选择。”
电话那头的她稍微有些急:“可那毕竟是我的父母,我真的很为他们担心!”
这个时候,我心中产生了一丝疑惑:她真的是在为父母担心吗?于是我问:“刚才你说了半天你父母,这件事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吗?你那样努力地想维持这个家,现在这个家面临着破裂,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电话那头是一段时间的沉默,接着,我听到了低低的抽泣声。她断断续续地说:“我怎么也忘不了爸爸来接我的那一幕,看到那个漂亮的阿姨,我心里特别绝望,我曾经试着想象,如果爸爸和妈妈分开了会怎么样,但我怎么也不能接受,在两个家里才能看到爸爸和妈妈……”
童年的那一幕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女孩的记忆深处,可以想象,在她曾经幼小的心灵中,这个情景给她带来过怎样的恐惧,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长期困扰着她,直到家庭危机成为现实,她还是难以接受。
我让她尽情宣泄激动的情绪,待她平静了一会儿后,我试着问她:“你是一名律师,应该看到过很多离婚的个案,那些离婚父母的成年儿女,一般反应如何?”
“来离婚的老年人都是实在过不到一起了,他们的子女也没有办法,所以大多只能是平静地接受……哦,你的意思是,我的反应太强烈了?”她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
我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毕竟那是养育你长大的父母,你不愿意看到这个结局,但你的反应让我觉得,你仿佛还是个无助的小女孩,还沉浸在过去的感受中。”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停留在“阿姨”出现的“断层”(2)
“父母婚姻的不幸是孩子心中的痛,并可能给他的成长造成阴影,但是,你已经不是从前那个等待父母接送的小女孩,而是一个长大了的有力量的成年人,所以,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应该和从前不同!”
“你的意思是说,我不应该总沉浸在儿时的感觉当中,我应该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她试探着问我。
“你说呢?”
“……我的确可以处理家里的事情了,这几年,他们有什么事也都会和我商量……我应该好好跟爸爸谈谈,如果实在不能挽回,我可以给妈妈提供一些法律方面的帮助,让她将来衣食无忧。对吗?”
听着她那越来越自信的话语,我笑了,由衷地说:“真不愧是学习法律的,分析和领悟能力就是强。”我听到电话那头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在这个案例中,家庭关系呈三角形,夫妻发生分歧,很容易觉得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行,要争取孩子的支持,而这种行为,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像这个女孩,一方面是母亲的托付,一方面还要隐瞒“阿姨”的出现,这种内心的不安使她的心理出现“断层”:虽然身体、知识、阅历等都随着年龄在成长或增加,可她对父母的情感却“定格”在那个时期,难以走出。因此,婚姻出现危机的夫妻,在面对孩子时,态度一定要慎之又慎。
(林红)
“她不在我身边,我别提多担心了。只要一想起她我就急得睡不着觉。我总觉得是我把这个孩子毁了。”说到这里,奶奶已泣不成声。
奶奶为孙女的问题迫切地求教于咨询师,那神情就像是孩子的妈妈……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隔代教养越界还是互补(1)
奶奶领着孙女急急地走进咨询室,一开口便是:“我快急死了!你说这孩子可怎么办啊?”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奶奶又突然转向孙女:“你自己说!”
“我挺好的呀!”小孙女一脸不耐烦的表情。
奶奶又缓和了语气,将手放在女孩肩上劝着她:“你跟老师说说,老师会给你保密的。”
女孩不客气地将奶奶的手挥开:“我就是没什么可说的!”
无奈和失望从奶奶的眼神中倾泻出来:“您看看,就是这孩子,在班里受人欺负……”
“谁受欺负啊?”女孩的嗓门儿一下子提得很高,显然有些不满了……无奈之下,只好由奶奶将故事陈述出来。
老人是某大学的离休教授,教了一辈子工科,退休之后就帮子女们辅导孩子。孙女是奶奶的心肝宝贝,受到格外的关爱和照顾。然而,这女孩却从小胆小、怯懦,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上课从不发言。用奶奶的话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