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也笑了,带着点轻松和自信:“我其他方面能力挺强的,如果到社会上,我相信我会干得很好。”
朋友也肯定地点点头:“其实你挺幸运的,你性格开朗、家庭条件好、父母开明,这些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是啊,”我接过话头,“关键是幸运的你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也要相信,你拥有的东西所赋予你的力量。”
女孩点点头。“那下午的家长会怎么办?我父母会不会伤心?”她还是惦记父母。
“可能会有点伤心,但作为成人他们不会没有心理准备。记住,你父母会为你担心,用心爱你,但那绝对不会要了他们的命!”
女孩开心地笑了,又露出大大咧咧的表情:“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铃声刚好响起,女孩拉起朋友就往外走:“得赶快回去,咱们班同学肯定会以为我想不开了。”
面对关键性的考试,千头万绪中,首先显露的是学生的性格。自卑的人会担心、焦虑,悲观的人会认为到了绝境,好面子的人则会孤注一掷。高考挑战的是心理素质,关键时刻你的脆弱、局限会表现到极致。
拥有平和的内心、充满自信的人才会时刻保持人生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我们挑战分数、比拼力量、发展特长的同时,如果能教会孩子们用心体会成长、领悟心灵的变化,学会平和地面对人生,也许他们的日子会更快乐些,轻松些,而不像现在这般焦虑、没有安全感。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高三考试焦虑:求解成人期望值(6)
(张丽丽)
[咨询员手记]
愿考试的磨砺是生长性的
青春热线督导、全球职业规划师张丽丽
高考咨询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纯洁、善良的心灵,每一段诉说都让我感动。同时,我也看到了这些心灵中的盲点。我知道,在以后的现实中,它们将会被渐渐磨去,但我总希望那种磨砺是生长性的,能够以豁达、成熟作为结局,而不是成为伤痕。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盲点,当我们看不清方向时,需要有人帮我们做客观的分析,给我们关怀和帮助。
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高三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压力来源:
1.父母、亲人的期待、责任感;
2.老师的期待;
3.同学之间的对比;
4.虚荣心及对自己过高的期待,当发现这种期待与现状不符时就容易丧失信心;
5.对未来的渺茫感,觉得上大学是唯一出路。
这些压力的形成固然会受社会现实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但将之绝对化也表明了学生本身的不成熟。现代的高中生除了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自身技能的发展极为有限,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程度非常低下,而独生子女受到的种种呵护和高中生的种种骄傲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的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
一位高三老师提出“享受高考”的说法,这种说法非常有意义。因为高考不仅是一场成绩上的选拔,还是一场心理的竞争,而心理力量恰恰是一个人多年经历的整合。
因此,作为高三学生,在最后的一年中,不仅要全力以赴应对高考,更重要的还要全力以赴地面对自己。让心灵的前进带动考试的最佳状态,也让高考的过程促进个人成长的升华。
拿着父亲汇来的厚厚一沓钞票,程小凡突然觉得很悲哀: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工作了,自立了,可还要依靠父母在小城市里辛苦积攒的钱为自己买房。
在目前的生活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就面临买房的困惑,但由此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创业初始、生活不稳定、没有积蓄……事实上,买房的困难多半转嫁到了父母身上,有些人觉得理所当然,也有些人是迫于现实的压力……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买房:我在前方父母在后方(1)
CASE1
突然患上“购房流感”
已经在北京工作了4年的程小凡(化名),从来没有像第五个年头这样把房子问题看得如此之重。事业上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他,越来越觉得租来的蜗居有点儿寒碜。尤其是早上八点半,西装笔挺的他从一幢旧的民政局家属楼出来的时候,连门房老太太都要多瞅他两眼。
10月份,程小凡开始行动。利用周末关注新开盘的项目、参加房交会、研究户型图,并实地看房。
程小凡的购房行动起源于7月份的一次同学聚会。
当时,一个外地同学来北京,有好事者组织了一场“小聚会”。长久不见的哥们儿又坐到了一起,只是规模明显扩大,不少人带了女友出席。
寒暄过后,开始有人兴奋地宣布已经买房,正在装修;有人期待地说买了期房,明年交房;更有人跃跃欲试地言及看准了什么项目,准备下手……
一听说这些消息,程小凡很是疑惑,怎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富起来了?
刚工作那会儿,薪水都不多,更不知道心疼,往往月初的日子像过年,月末则变成了流浪汉,到处蹭饭吃。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同学之间习惯以“群聚”打发彼此的无聊。程小凡说,那会儿不要说存款,只要没有外债就高呼“万岁”了。
可才一年多没见,大家似乎都进入了既定的“轨道”,一转眼都要安家结婚了。
没等程小凡询问,已经有人笑着坦白:“还不是父母大人支援的首付,自己还按揭嘛!”
程小凡当时想到一个词——“倚老”。可剩下那群人,买房的骄傲着,没买的羡慕着。不得已,他也表示了一下祝贺。
有了这次“接头”,大家交往的乐趣又被激发起来,平时打打电话聊聊天,可话题超不过买房、结婚两件事。没过两个月,买房的队伍就渐渐壮大起来。“十一”回家,程小凡的老爸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时候买房?钱不够就开口。租房子,可是把钱白扔了呀!”
程小凡顿悟,原来遥不可及的房子问题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仔细想想,自己好歹也是公司的项目经理了,存款多少有了一点,老爸再资助一半,首付就OK了。还贷是不成问题的,毕竟自己薪水也不低。想起一年后可以从一个漂亮的社区出发去上班,他开始怦然心动。
在11月的一个周末,看完一个项目比较满意后,程小凡终于签了《认购协议书》。按约定一周后去交首付,拿着父亲汇来的厚厚一沓钞票,程小凡突然觉得很悲哀: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工作了,自立了,可还要依靠父母在小城市里辛苦积攒的钱为自己买房。
他突然想起毕业那年对父母的承诺:大城市的薪水高,以后我会好好孝敬你们的!
CASE2
请假装修“毅然决然”
11月的30天中,叶然(化名)几乎有一半时间没好好上班,总是隔三差五地请假。作为刚工作两年的初级员工,这在从前是从未有过的。他承认房子问题显然已经影响到工作。
尽管老板已经找他谈过两次话,但他仍然趁老板不在的某日露个面后就不见踪影了。奖金肯定是丢了,只要工作还在,将来再努力补偿就是了。
离装修完毕的日子还差10天,混过这10天,就是“有房一族”了。叶然坦言自己的心情是难以用“欣喜”来形容的。
一个多月来,每天早上一睁眼,叶然就想客厅铺地板还是地砖,墙面用什么颜色,去哪里购置灯具等等。他觉得这样很充实,因为一座他和设计师联合创意的叫做“家”的建筑物即将完工,这在他的生命中是一件再伟大不过的事情了。
装修预计三四万元,现在已经花了五万多了。这是叶然没想到的。这天,他又准备打电话回家“借钱”了。
从第一笔钱开始,他就向父母声称是“借”的。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还上,只是时间问题。这跟向银行贷款性质没什么不同——都是提前享受未来的生活。试想,如果等自己存够了钱再买房,那房价都不知道涨到多少了呢!他自认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买房:我在前方父母在后方(2)
在此之前,叶然已经搬了两次家,他再也不能忍受租房的日子了。
前两次都是合租。第一次是和一对情侣,两人卿卿我我的,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电灯泡,下班后他总是能晚回就晚回,能不回就不回。尽管房租对半出,他享受到的权利也就是晚上回来睡个觉。
第二次是两个男生,在酒吧上班。半夜3点钟回来,还把盆盆碗碗弄得响个不停,脚步声、电视声、说话声,闹得叶然总失眠。尽管平时相处不错,但作息时间的不同成了他们“分崩离析”的导火线。
第三次他终于下狠心自己在公司周围租了个一居室,挺舒适的,就是房租比以前多了一倍。刚开始时他还安慰自己:只有住得舒服了,精神状态才能好,工作效率才会高。
这样住了半年,他又开始思量:这个房租再加几百块就能月供还款了,将来房子还是自己的,多划算!
下定决心,叶然列了个筹款计划,看能否把首付解决了。借父母的、亲戚的,还是同学的?仔细想想,与同学借钱伤感情,向亲戚借款还得要通过父母,还是借父母大人的最保险。
筹款很顺利,一个星期就基本到位了。
可装修下来,他才发现,首付是定额的,装修可是无底洞了。因为房子是打算结婚用的,什么都不肯委屈。结果说是“简单装修”,最后下来也要五六万。加上首付三成的18万,父母俨然成了叶然最大的“债权人”。他还担心,装修完总不能家徒四壁,家具、电器什么的还是个问题。
装修紧张进行,工作又不能丢,还为钱发愁。叶然把自己形容为“夹心饼干”,末了,还加一句:“这块夹心饼干可是甜中有苦。”
CASE3
电话成了“定时炸弹”
近来肖影(化名)与父母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张。几乎每次打电话回家,话题都要涉及房子。父母总是犹犹豫豫地把话题岔开。肖影也知道,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经济上并不宽裕。
但是,房子是她和男友决定合买的。即使男友出一大部分,自己也要出一小部分装修的。肖影不忍看着男友到处借钱,希望父母能资助一些。
博士毕业的肖影今年28岁,打算明年结婚,所以置房成了她和男友最犯难的事。男友那边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现在重点落在了她这边。
而让她为难的是,父母总是支支吾吾,不说有,也不说没有,就让他们看好了房要交钱时再说。肖影和男友早就看中了一套,首付还差4万多,如果肖影这边的“筹集款”能高于4万元,他们就选这套;如果没有这么多,只能凑合着选套位置和户型都差点儿的。
但肖影不能直接问父母有没有4万元,只能说多少都行。她无法把握父母究竟能有多少钱,而且愿意拿出多少。
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看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