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类似文文这样的现象在考生中并非少见。高考的“硝烟”已经逐渐散去,很多家长都会觉得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孩子也可以放下一切包袱,尽情地玩乐,高考结束到录取入学这段时间应该是考生最轻松的时光,家长对考生也不会像是考前那样呵护有加,精力和重心又开始转移到自己的工作或其他方面上了。但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尤其是高考后两周,60%—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在高考结束到入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高考结束时,第二个是录取结果公布时;第三个是刚入学时。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
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这是因为高考前考生的紧张、焦虑都是虚拟的、是假设的,考完之后明确知道自己发挥不佳的失落才是真实的,是考前的紧张所无法比拟的,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许多考生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如果不及时进行适当的考后心理调节,轻则抑郁、自闭、倦怠,重则出现轻生、伤人等行为,很可能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考生考后的心理调整同样很重要。
作为考生, 首先要理性看待高考,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里程,并非唯一通道,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自己考试发挥情况如何,都已经成为过去式,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 其次,客观评估自己,应该认识到人在情绪处于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要摆正心态,实事求是,避免期望值过高,更不要抱侥幸心理,可征求家长、老师及往届生的意见。 再次,保持生活和作息规律,多做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事情,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这样既能让考生跟社会多接触,也对未来进入大学生活学习有利。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作为家长,要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发泄出他们心中的情绪;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奠定基础。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