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几个生活小片段中,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我事实上在不断地变换着在儿子面前的角色?你能说出这些角色的不同之处吗?我相信每个做母亲的人其实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这些角色。
在第一片段中,我的角色很单纯,那就是一个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关心孩子健康的妈妈;在第二个片段中,我更像是一位关心孩子心灵健康和成长的老师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在第三个片段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儿子的一位亲密朋友,倾听他畅谈心中的梦想,感受他内心对于太空世界的向往和震撼,如果那一刻我站在母亲的叫角色里纹丝不动,又如何可以接受他老死在去冥王星的路途中呢?!在第四个片段中,我甘愿拜儿子为师,并且和他一起投入地分享由此带来的开心和乐趣,而儿子为人师的快乐已经从他的内心完完全全地流露了出来。
为什么父母需要转换角色
其实父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对满足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如果用传统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无论是一个大人,还是一个孩子,只要他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在着,必然有这样一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也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无论是四层次还五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能够在一个角色中彻底完成的。一个懂得去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起到很奇妙的作用。
随着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转换,孩子的角色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转换,而我们的亲身经历一定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角色身份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一定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在2006年的NLP年会上,我有机会亲眼目睹NLP高级执行师王雪平在舞台上演绎家庭系统排列的场景。我从舞台上所有人的表情变化中,得以明白一点:当一个人的位置变了,当一个人的角色变了,心态和情绪也立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想我儿子在充当妈妈老师那一刻的心情,一定成为他记忆中非常深刻的一幕。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角色的转换的体验,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去实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现代家庭中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缺少这种人际交往的机会。叔叔、舅舅、阿姨、姑姑这样一些用来代表社会关系的名词都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而表弟、表妹、表哥、表姐以及堂兄堂弟这些让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多小伙伴的的关系也越来越稀少。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单亲家庭的增加、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隔离,孩子与外界能够保持纯自然、轻松自在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
第一部分 第4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如果这时候的父母仍然只能单纯地做一个父母的话,那么,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会缺失很多角色的体验。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家庭开放起来,让更多有机会让孩子体验各种角色的人走进来,那么我相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成长地更有滋有味,更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
整合好各种角色
尝试在孩子面前转换角色,可谓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要想做好每一个角色,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们不妨就拿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四种角色来做个分析,看看每种角色中最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和容易产生的角色偏差是什么。
父母角色:
在这个天经地义、与生俱有的角色中,我们可以重点去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爱的需要等等。给孩子充足的爱、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这个角色中最不可忽视的三种责任。
这个角色容易发生的偏差一是不能给孩子充足的、无条件的爱;二是对孩子溺爱。我们很多的父母亲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设置了太多的条件:比如漂亮、健康、聪明、活泼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