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成绩会表现出强烈的向心倾向,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感受,从而使人际
关系更加趋向凝聚。
五、从众掩盖自决
由于受群体压力作用等缘故,有时学生常常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意
见、行为模式,甚至是衣着的式样。类似这样的从众现象当然有它积极的一
面,但有时却会使学生放弃正确的意见而变得随大流,这往往不利于学生个
性的发展。应当在一定人际关系的背景上,逐渐增大自决成分,把集体尊重
个体和学生自我尊重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与班集体人际关系体系密切相关
的感觉强化,而且使他越来越感到自身有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个性。
六、理想化与现实化的反差
学生头脑中人际关系模式总是带有玫瑰色幻想的印记,但现实生活中班
级的人际关系却并不总是那么如愿。对于人际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发展及解
决,他们普遍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潜心建立真善美的关系的同时,应当
有计划地设置各种矛盾的冲突色彩的教育情境,指导学生现实地、谨慎地识
别假恶丑的关系,并与之作不懈的斗争,从而使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得到锻炼。
----------------------- 页面 56-----------------------
学生接受教育的 “意义障碍”及其消除方法
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学生都有一个愿不愿接受的问题。德育也是如此。
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学生对教育
的态度和已形成的态度定势对德育的实际成效有很大影响。
学生的态度定势,是指学生对教育的心理准备状态,即他对教师的教育
是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接受或排斥的内心倾向性。学生
如果对德育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趋,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
去执行。反之,如果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对德育要求产生
抗拒、排斥的心理。这种消极的态度定势就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
心理上称之为 “意义障碍”。
一、认知障碍
它是指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消极态度定势。具体表现为学生不愿接受或
不能理解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的教育。如对于教师提出的 “乐于
助人”这一道德要求,有些学生可能就从思想认识上提出一些疑问: “‘人
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 “帮助别人对我有什么好
处呢?” “老师说得好听,他自己能做得到吗?”等等。可见,认知障碍常
常来自学生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以及教育者缺乏信任感,因而在思想上把
思想品德教育拒之于门外。
上述例子中,学生提出的几个疑问恰好可以说明产生认知障碍的几个可
能的原因:
1.德育要求 (“乐于助人”)不符合学生以往的道德认识(“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2.德育要求不符合学生已形成的道德需要 (“帮助别人对我有什么好处
呢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