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图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系统治疗
治疗反馈
心语心
社交恐惧症首页
|
社交恐怖症
|
自卑
|
视线恐惧症
|
脸红恐惧症
|
异性恐惧症
|
表情恐惧症
|
余光恐惧症
|
内向
|
社交恐惧症
|
手抖
|
社交障碍
|
紧张
|
敏感
|
自信心
|
口吃
|
专题
当前位置:
社交恐惧症首页
>>
社交障碍
>>
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11)
心理邮箱362890071@qq.com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
www.xlzxs.net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可能知道自我和它的冒险。只有当我们感到害怕、生病或疲惫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回到依恋对象的身边。成人期的安全依恋在行为上可能并没有很多显示(虽然很多成人关系有清晰的依恋仪式,如生日庆祝会或定期电话),更多显示在人类世界的内在感觉上。安全依恋的成人不管重要他人(们)在物理上是否和他们很接近,都会感到与重要他人(们)的接近感。
虽然我们必须被某个我们感觉足够强壮的人抱持以防止我们坠落在地,我们也可能依恋某个虚弱的人。正如费尔贝恩(1954)指明的一样,最重要的是他人的回应性,而不是回应的种类。乔治亚说到她给她非常容易伤心难过的母亲打电话诉说自己被解雇的事。“我知道如果我告诉她,她只会担心,这对我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她的担心仍会让我感到好受一些。”仅仅知道有个人在情感上对我们有所回应,这本身就有所帮助。
如果,如同鲍比所坚持的一样,依恋是一套根植于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系统,那么依恋的体验并不必须有认知上的解释。我们之所以需要拥有依恋对象是因为那就是我们被规划的方式。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之痛。
分离和丧失:依恋的黑暗面
与被抱持的体验相对比,依恋的体验是明确的。我们依恋于某个特定的人,并不再接受其他替代人。(然而,我们可以被很多人抱持。)那么,对依恋来说,就会有遭受丧失之痛和必然的悲伤的风险。
分离焦虑是依恋系统遭遇危险的信号。在经典精神分析中,信号性焦虑是对自我的一个警告,警告无法抵挡的恐慌可能正在逼近,分离的痛苦以同样的方式警告个体:令人无法忍受的孤独(抛弃)即将来临。面对分离的痛苦,个体(任何年龄)会抗拒、恳求或愤怒。对年幼儿童来说,在寻找丢失的人的过程中,所有其他的功能和行为都停止了。儿童会哭泣、抗拒、坚持要那个他依恋的人重新回到身边。同样条件下,成人可能会哭泣、恳求和愤怒,并试图通过威逼或全部其他关系的技能来恢复依恋纽带。
我们对依恋对象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回应性;回应的纽带似乎并不如回应的存在本身更重要。任何回应都会维持既存的依恋,也就是说,除了忽视之外的任何回应。依恋行为的表达是要唤起回应,“处于情感联系之中”就是它的要求。
第二部分 第4章 依恋(4)
由于对依恋对象的强烈需求,儿童很快知道哪些行为和要求能够引起回应、哪些不能引起。这种人际间学习在青少年时期继续进行,并持续到成年期。通过方法和回应之间复杂和精细的交易,依恋关系的形态和风格就形成了。安吉拉说,“在整个高中期间,我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18:10准时给我打电话。即使我们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前刚刚见过面,并且也没什么新鲜事要说,我们还是要在晚饭之后说说话。当电话铃响的时候,我们家的每个人都知道是她打来的,我知道我拥有这个朋友并且能够依靠她,感觉非常好。”大多数依恋关系都会发展成这样的仪式。
反过来说,对依恋的学习意味着要了解超过多少就是过犹不及了。对回应的需求在何种程度上可能使依恋对象感到负担过重并因此而退缩。例如,一个25岁的病人名叫埃里克,每当他的女友说她会给他打电话,但却没有给他打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焦虑以至于使自己陷入生气之中。当他最后联系上她的时候,除了讽刺挖苦和愤怒之外,他无法与她交流。她于是责怪他要求太多、占有欲太强,并威胁着要终止他们的关系。埃里克对依恋的强烈需求就这样对他拥有依恋的可能性产生了威胁。一些人如埃里克一样如此的恐惧(恐惧他们会把他们需要的人赶走)以至于他们根本不敢建立依恋关系。
在不幸的时候给朋友打电话,却无人接,这是生命中最糟糕的经历之一。打了电话却无人回应,无异于明白在这世上彻底的孤独、彻底的悲伤。因此,很多人发展出对抗依恋体验的僵化的防御方式。如果我们永不依恋的话,我们就永远不会被丧失或抛弃所伤。“我通常在人们离开我之前离开他们,”我的一个病人出于对丧失和抛弃之感的恐惧,说了以上这句话。
当代生活中的依恋体验
20世纪末的生活,生命职责变得异乎寻常的重,人类关系也日益脆弱,越来越多的人要与建立依恋的问题作斗争。“我想与一个永远都不会离开我的人在一起,”我的很多病人都这么说。但他们无法阻止自己去知道没有人会永远不离开他们这一事实。正如抱持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我们注定要坚持那些本身就没有根基的事情一样,依恋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依恋那些我们最终会失去的人。那么,对丧失和被抛弃的恐惧,无论是无意识的还是模糊的,都始终使依恋带有阴影。当这种恐惧过于强烈的时候,它就会排除依恋,要求个体享受他所恐惧的孤独。
在当代生活的流畅性、移动性和分裂性的内部,依恋构成了连贯性。我们在丧失中感到哀伤,部分是因为即使是人类关系的这种最强烈的形式,也有其脆弱性。
当依恋系统顺利运作的时候,它们是下意识进行的。它们并非无意识,但也都不是人类注意的焦点。它们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安全依恋的个体知道有一个“在那里”的人,这意味他们能够依靠这个对他们有所回应的他人。但在安全依恋的内部,如同足够抱持一样,对与他人的联系的觉察成为部分背景。因为我们有依恋对象,我们不感到孤独,因此能够自由地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我们的追求。鲍比这样描述一种依恋关系“它就像是一个中心,人类的生活绕之旋转,不仅从婴儿到蹒跚学步的小孩到学童是这样,整个青少年时期和成熟期也是这样,直到老年期。从这些亲密的依恋关系中,个体发展了他的力量和对生活的享乐”(1969)。因而,这种依恋关系是一种资源。这意味着某个人为我们而“在那里”,不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需求或目的,而只是和我们在一起,因此我们不会感到孤独。
正如我提到的一样,回应性这一事实要比它的特点更为重要。即使是负性的回应也比根本没有回应要好。例如,一个愤怒的家长,至少是在场的。因此,就很有可能与一个极度虐待我们的人或无法满足我们其他重要需求的人保持紧密的依恋关系。依恋系统的威力能够代替所有其他需求,甚至能够替代理性。因此,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女人会回到那个打她的男人身边,一个酗酒的女人的丈夫再一次相信了妻子戒酒的承诺并回到她身边。有时候,这些人是依赖性的人,更多时候他们是强烈依恋的人。
很多成年人谈及他们希望“属于”某个人的需求,这似乎是一个成人依恋的表达。他们希望感到被认领,作为另一个人的所有物而存在。对一些人来说,被某个人称为“我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我的妻子”或“我的儿子”。这种拥有性是可靠关系的一种迹象:有个人在整个一生都会带着他们。依恋的这种“归属感”方面似乎是代表了它的永恒性。第二次世界大战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孤儿,即使战后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也经常热切地幻想着有一个母亲能让他们有所“归属”(不可改变的属于),无论他们受到他人给予的多么好的善意和关心,这种需求都一直存在(Moskowitz,1983)。通过归属,一个人与存在链联系在了一起。
另一方面,对另一些人来说,“归属”的体验就像是被关押起来的感觉。因为他们将此看成是对他们自主性的破坏,他们在一个更远的距离,通过不同的习惯来体验依恋。他们常常恐惧依恋以及依恋可能对他们的自我提出的要求。
在个体必须依恋以获取依恋感的依恋强度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些成人通过不定期的电话来维持依恋的感觉;另一些人必须每天都“接触基地”来知道依恋仍然是可靠的。
第二部分 第4章 依恋(5)
那么,当人们用“在那里”来描述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人的时候,依恋是人们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部分,但是依恋的“在那里”与抱持的“在那里”是不同的。在依恋中,源于要寻求来自保护性成人的亲近感的需求,但最终又独立于这种需求,基于生物学和行为学基础上的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使个体将自我与另一个人通过联系和一种缓和孤独感的归属感的感觉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抱持不同,在持续性的背景之下,依恋的这种联结不需要满足除回应性之外的其他目的。依恋关系可能包括性、共同性、抱持、嵌入或者任何其他关系维度,但并不是必须这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很难清楚表达依恋体验的一个原因:一个人是“在那里”。在那里做什么?为了我而在那里。他在那里,因此我不会感到孤独。
在关于成人孤独感方面进行的深思熟虑的反思中,韦斯(Weiss,1987)想知道成人依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们远离了孤独。他注意到似乎并不是因为依恋对象是亲密知己或性伙伴,甚至都不是安全感的来源;而是因为那是一种生命交织,情感联结的感觉。很难精确表达,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够表达的最好程度了。
当依恋系统出问题的时候,儿童期后的依恋行为最有可能被观察到。当事情威胁到依恋关系的持续性的时候,探索行为就终止了,注意力就集中到了依恋纽带的恢复上。几乎所有开始时研究依恋的研究者最后都是研究丧失。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他人,或即将失去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处于最沉痛的悲伤之中。哪里有丧失,哪里就有依恋。因此,研究依恋的一个最大困难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当依恋顺利运作的时候,它是一个虚弱的半影;只有在受到破坏的时候才闪现光辉。
哈里特16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了,她在第二年承担了照顾5个弟妹的大部分责任。当她去上大学的时候,她遇到了维利,维利似乎能够提供她原来依靠母亲获取的情感和热爱。她很欣赏维利的坚定和忠诚,并慢慢的依恋上他的为她而“在那里”。大学毕业后,他们结了婚。在他们在一起的第一个15年里,哈里特不让自己察觉到对他们关系的任何失望。他们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努力工作,有很多兴趣和活动一起做,并有很多朋友。他们一直期望一旦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就可以生小孩,开始家庭生活。
维利最后被发现无生育能力,这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一场危机。哈里特对维利非常愤怒,生气他竟然在这么重要的事件上令她失望,并由此打开了其他被压抑的不满的阀门。哈里特现在能够察觉到维利对工作的迷恋,他的被动以及情感上无力回应她的状态,并且对她也缺乏性欲。经过几年的努力,其间还有治疗的帮助,最后哈里特清楚地知道维利是不会改变的;他是一个内向的人,情感上的亲密会让他害羞地躲开。这一发现使她陷入了痛苦的两难选择之中。
哈里特感到,如果她不得不接受一种没有孩子的生活,她需要在主要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她需要维利更多的投入和共情,也需要更多的性爱。然而,每当她做出决定要离开维利的时候,在她愤怒间歇所察觉不到的她对维利的依恋的全部重量就会阻止她,使她无法行动。在这些时候,将她感到的因他而生的渴望之情看成是依赖将会是令人悲伤的错误。她需要他,是因为她依恋于他。哈里特体验到的这种深深的需求是这样一个意识:旅行之后,不会有人等候在机场接他回家,不会有人知道她工作到深夜之后何时到家,没有人会和她一起参加家庭聚会或庆典。哈里特知道她完全可以自己做所有这些事情,但放弃这些共享的成分的痛苦是令她无法忍受的。
有个人知道你在哪里、为你接机、和你一起参加家庭聚会或看电影,这些是成人的“安全基地”的表达。常常令病人和治疗师感到困惑的是这些特定的行为本身是非实质的。例如,病人可能从心里感到困惑,为什么他的妻子每天晚上把他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取出来这件事这么重要。毕竟,他自己是可以做到的。但他既不愿意也不是真的觉得能做;如果他是这样的话,他内心的一些东西将被破坏并失去平衡。在这些情况下,这可能真的是依赖,但更可能是依恋的迹象。
如果依恋对象是可获得的并且是有回应的,我们会感到安全(但相对意识不到在密切关系内部发生的复杂的情感和心理运作)。丧失这样的依恋对象,我们可能会感到心碎,仿佛那根把我们的生命编制在一起的线被拆开了。丧失中的抛弃感是非常强烈的,丧失(依恋对象)的个体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一些想要向外探索或寻求的迹象。我们强烈渴望再次找到那个我们曾经依恋的特定他人,我们的很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1: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xlzxs.net/shejiaokongju/shejiaokongbu_9337.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11]
[
12
] [
13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1: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最新社交恐惧症
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
紧张时说话结巴口吃
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禁不起开玩笑 不知道如...
控制与被控制的人际关系
不敢和领导和比我强的...
被别人嘲笑变的很自卑
人际关系紧张无法完成学业
朋友不理睬自己感觉很尴尬
和室友关系处得很糟糕
热点社交恐惧症
推荐社交恐惧症
相关社交恐惧症
控制与被控制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紧张无法完成学业
害怕人际关系不好特别敏感
工作人际关系障碍引发心...
人际关系困扰害怕接近
人际关系紧张,害怕别人...
处于陌生的环境下就会很...
不想和人说话感觉人际关...
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
对咳嗽声音敏感的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