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
焦虑症
神经症
图片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
家庭治疗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语简介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彻底治疗
治疗反馈
精神分析首页
|
当代动态
|
精分文粹
|
自体心理学
|
客体关系
|
分析心理学
|
社会人文派
|
精分案例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梦的分析
|
个体心理学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当前位置:
精神分析首页
>>
精分文粹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4)
2008-04-03 13:36:26 作者:
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
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
浏览次数:
0
网友评论
0
条
文字大小:【
大
】【
中
】【
小
】 评分等级:0
weone)。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感觉及情感都有其客体;例如我爱我的孩子、我怕蛇、我很气我的邻居等。 人类的驱力都有其客体做对象。饥饿驱力的客体是食物,而性驱力的客体则是某位具性吸引力的人。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弗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本人,最后才是那些能满足婴儿的其它人或事物。 2.再现(Representation) “再现”这一词指的是人如何具有(has)或占有(possess)一个客体;也就是说,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再现某一客体。 所有书写有关客体关系的人一般都会先区分两个世界或两个参考架构:即可观察到客体的外在世界以及对客体具心理再现(mentalrepresentation)的那一个内在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指的是存在于社会环境即日常生活世界中可观察客体的领域之谓。内在世界指的是主体对该外在世界的心理影像及心理再现;也就是说,主体是如何经验及再现该外在世界(Boesky,1983;Sandler&Rosenblatt,1962)。 一个观察者可以描述一位正在照顾小孩中的母亲,在此情况下该外在客体指的是该“真正”的人,母亲。而“客体关系性”(objectrelatedness)则是指和这位可观察人物的相涉(involvement)(Meissner,1980)。“内在客体”(internalobject)指的是孩童对母亲的心理影像或心理再现。此种内在经验与再现对观察者言是看不到的,且可能不是真实情境的一精确反映,但它的确再现了该孩童(或主体)所经验到和母亲间的关系而且表达出了孩童的内在心理世界。 当学者用了“客体”一词时,他们需要仔细区分他们所指的是否为可观察的外在的人,或内在客体,即某实际可观察的人的心理再现。当然,他们并没有随时随地注意这样的区分,因此当某些作者,譬如MelanieKline,在使用客体一词但并未特定说明所指的究是一实际的人或某人的内在再现时,就会产生混乱。 精神分析所感兴趣的是种种心理再现的内在世界,因为它(才)是某一主体(人)“到底是如何”呈现和了解世界以及他或她的关系以便让治疗师了解其行为和动机(的关键)。只有当事人能反省并谈论他或她的感受及关系,治疗师才得以获得有关该人内在客体关系的种种资料。 图1.1试图鸟瞰一个譬如前面所提到著名且世故的演员其内在世界。图中显示该演员所呈现关于他本人以及重要他者──即生命中的女人们,还有他的父母等的种种内在再现。这些源自过去所产生的再现可作为情绪的过滤器(emotionalfilters),它丰富并形塑了当前他对人们的感知以及他和人们间的关系。 3.自体再现(SelfRepresentation) 除了客体形像或再现外,婴儿内在心理世界的另一面包括它本身所发展出来自体的再现。自体再现即是当小孩和客体或其环境中重要人物建立关系所经验到自体的心智表达(mentalexpression)。 婴儿在一开始时是无法区分客体与自体;客体似乎是自体的部分或某些面。因之,婴儿是无法区辨母亲的乳房和它们自己的大拇指,后者是嘴巴在意外情况下发现而加以吸吮的。逐渐地,婴儿开始去区辨客体与自体、非自体与自体以及客体再现与自体再现。 客体与自体的心智再现通常本身即依附着情绪能量(emotionalenergy)。在孩童发展初期,该情绪能量或情感带能(affectivecharge)是一种愉悦或不愉悦感。造成婴儿不愉悦感的东西被纳入并内化为内在坏客体(innerbadobject)。也就是说,它的心智不成熟度只容许婴儿以“对我有好处”(goodforme)或“造成我痛苦”(painfulforme)的主观言词来体验世界。孩童还无法区分内在坏客体即是外在世界中某位挫败或惊吓到该孩童的人。 如果孩童感受到愉悦时,那么因为那个令人满足的客体以及孩童的需求被满足之故,孩童乃是“好的”。如果孩童有不愉悦感受(由于那令人挫败或“坏”客体所造成之故)时,那么孩童在他或她自己的自体再现中,即是“坏”的,而该孩童的需求很可能没有被满足。 「自体再现」是在形塑一个人如何和他人及外在世界相互关联。例如:某人白手起家终于致富,但他的自体形象可能没有改变,所以他可能继续穿着邋遢,因为他仍继续视自己为需要省吃俭用不要“浪费”金钱在自己的衣服上。一位客观的观察者会注意到这个人富可敌国,但是观察者只能对那个决定他如何花钱的那个自体来加以猜测其内在(自体)形像。 有些客体关系理论家强调自体再现是多么常和其它的心智过程,诸如投射与各种不同形式的认同与内化作用等相互连结。例如:这可能牵连到在心智上把某个人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其它人身上,然后以该内在扭曲了的知觉感受作基础来对着他人做出行为。例如:一位精神异常的杀人犯,对着逼近他的警察开枪,并大叫:“杀了我吧!杀了我吧!我有罪!”他自己的罪恶感被投射到警察身上,而他要他们以他的罪来惩罚他。另外一位不同的人可能不会用这种方式外化他的攻击感受,而是借着强烈的罪恶感把攻击指向他自己或是以某种自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身体上的暴力攻击。
在精神分析界,1881---1939精神分析的头五十年被称为弗洛伊德时代。在这个时代,极端的说法是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个人天才的发明。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其对人的精神世界史无前例的探险,弗洛伊德也称精神分析是场准政治运动。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可否认弗洛伊德作为创始者的伟大功绩,但即使如此,精神分析的早期发现也是与这样一些伟大的名字分不开的。如:容格与阿德勒。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极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弗洛伊德在当时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后来,由于两人在学术上的分歧,阿德勒离开弗洛伊德的阵营,发展完善自己以超越自卑为中心思想的“个体心理学”。这也可称之为早期精神分析阵营由于争战而导致的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新阵营的产生。
容格(Carl gustu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早年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不同而创立分析心理学。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容格认为里比多是种生命的能量,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为早期经历所决定,容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在此争论的前提下,容格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它包括意识或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容格的人格理论不仅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而且对哲学和文学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精神动力学发生发展的早期,离不开这三个亮若繁星的名字,可以说他们的观点奠定了牢固的心理动力学基石。也为后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传统精神分析的超越
①心理动力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尽管,总有一个声音在响着:精神分析似乎从未超越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但在心理动力学的发展上,从来就不乏向传统理论挑战的改革者。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支柱是以原始性欲和攻击性的驱力为中心点的俄底浦斯冲突一直遭受着巨大的挑战,且这种性驱力的观点在现代心理动力学思想里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同时弗洛伊德基本的分支技术――分析中的中立立场,病人潜意识欲望的系统挫败,向婴幼儿神经症的退缩也同样地被修正或改变。被分析者由最初的躺在椅子上也较自由地改为或躺或坐。在弗洛伊德以后,现代心理动力学的发展史,也由一串光辉灿烂的名字组成。
Sulivan,一个美国精神病学家在他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些患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丧失了与他人基本的人际交流。Sulivan还发现这些病人对他们的人际环境比正常人更加敏感,尽管他们的交流常常偏离主题。他们的人际交流中充满了痛苦的体验。Sulivan进而认为个体是不能从他们的人际场中分离的。个体需要持续的与他人互动。他认为个体的人格主要形成于人际的互动中。Sulivan后来成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Erikson生命周期与认同理论也为心理动力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然而在现代心理动力理论发展史上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与弗洛伊德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终形成较完整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Melanie Rlein是最早的从事婴儿幻想生活研究的人。她认为,初生婴儿最早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婴儿通过母亲的乳房来理解外部世界。
她认为婴儿将母亲的乳房分为二部分:一个适时地,把他喂养得很舒服的乳房是好的,并且是一切好事物的代表,当婴儿感到外在世界是好的时,自己也是好的,否则则是坏的。随着婴儿的感知和情感功能的发展,婴儿逐渐意识到他和母亲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不同的两个人,婴儿开始有了自我和非我的意识。
在婴儿形成其最初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Winnicott强调母亲对婴儿适时照顾的重要性,提出了足够好母亲的概念(good---enough mother)以及婴儿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需要一个支撑性的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这种概念也挑战了分析师在治疗中只保持中立,做空白屏幕的观念。Mahler则重点观察了儿童半岁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对人格发展与客体关系的影响,她描述了这段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Kernberg尤其在边缘性人格的研究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人为人格发展的第一步是正常的分裂(Splitting)状态,即自体在与客体的满足与不满意的关系中体验好或坏的客体和相应的自体。这是首次有部分自体印象。第二步的发展则是将好与坏的客体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客体,同时也整合完整的自体。这个阶段的失败,则导致边缘性(即在好与坏之间摆动)的病理产生。
而现代心理动力学的另一分支自体心理学(self---psyclu---logy)的创始人Heinz kohut则对人类自恋的精神现象作出了杰出的描述。他打破了弗洛伊德“自恋神经症因不能产生移情,而不能被分析”的神话,认为自恋的人际关系是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自恋者的自体以一种特殊的状态自体客体(self---object)的形式存在。因而自恋者可以产生三种特殊形式的移情关系(理想化、镜印和合并为一体,将在后面评述)他对自恋的病理表现,特别是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对自恋的研究也被文学、历史和文化领域广泛引用。上述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也同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②治疗形式和治疗态度的变革
有种说法: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法已经过时,这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诞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世界发生了变化,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在心理动力治疗流派上,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现代理论渗透进不仅是心理治疗界,包括家庭治疗、夫妇治疗、认知和行为治疗、格式塔治疗。而且还渗透进社会工作领域。
治疗形式也有长程和短程之分。如今,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那种躺在椅子上、每周4——5次高频率的分析已非常少见。而以每周1—2次与治疗师面对面的治疗取代。治疗态度由传统的中立立场也向共情的态度(也译同理心)转变。共情意味着既能站在求治者的角度去体验,也能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由传统的一人心理(即分析病人的心理)到二人心理(Two persons psyehology)即分析师再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指导者,而是与病人一样也要面对自己内心未修通的冲突,也与病人一样要面对多变的外在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治疗师与病人一样也是与自己内在世界里的父母形象在一起的孩子。通过这样的理解,达到与病人一同成长。
治疗技术也从移情的分析扩展到情景对话,强调治疗的感觉和体验。
综上所述,精神动力学或心理动力学治疗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名字,精神动力学的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贡献,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晶。当然,不可否认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灿烂星河中最耀眼的那一个。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 论 第一章(2)心理学理论
4.部分客体与完整客体(Part Object sand Whole Objects) 心智世界的形像与再现并非总是完整客体,而有可能是部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rxl.cn/jsfx/jingshenfenxi3072.html
[
1
] [
2
] [
3
]
[4]
[
5
] [
6
] [
7
]
责任编辑:
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
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最新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反 移 情
寂寞弗洛依德
移情、反移情概念的发展
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
论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阻抗
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优点...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形...
精神分析疗法概论及适应...
精神分析疗法简介
热点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推荐精神分析
相关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