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片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心理治疗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语简介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精神分析首页 | 当代动态 | 精分文粹 | 自体心理学 | 客体关系 | 分析心理学 | 社会人文派 | 精分案例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梦的分析 | 个体心理学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精神分析首页 >> 精分文粹 >>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3)
  •  2008-04-03 13:36:26  作者: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条
  •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评分等级:0
  • 的形态。当我们彼此比较和面对这种构成时,我们会发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也会有可能被称之为‘补充’的特质,这会在他人格中扮演显著的角色。当我们把一个人形容成‘乐天派’时,我们意味着他把他自己看作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希望总成功并能轻易获得满足,他以一种‘补充’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其必然是好的和愉快的,并且是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来对待他。在与这些概念融洽的相处中,他会倾向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的、有好的精神的人。相反,一个悲观主义者会把这个世界经验成伤害、失望、失败的持续来源。而他自身也会因此永远被看作是易于被剥夺和伤害的可怜的家伙;接着他情绪的水平会持续低下去。这些例子显示在一个成熟的个体里,他客体表象和自我表象中的这些互补的性质反应和规定他的世界观和他与世界联系的基本位置。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世界观会经历持续的激烈变化,这意味着即使在成熟和稳定以后,我们关于我们自我(self)和客体世界的概念还可能被我们经验过的生活和我们度过的生物阶段所深刻影响和改变。”   柯恩伯格(Kernberg)(1979)提到雅克布森的发展模型是唯一与客体关系的儿童发展、防御机制、以及弗洛伊德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心理组织的里比多变迁相联系起来的互补性的客体关系理论。因此,它代表了从古典精神分析时代到客体关系理论领域的最近扩展。  可以从这个简短的回顾看出客体关系理论的领域远不是静态的,这个领域中有大量不同和骚动的观点。在客体关系理论相反端点重新浮现了古典天性和教养的争辩。梅兰尼•克莱恩关于出生就有的本能的特性作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一个端点。费尔邦和温尼科特将早期实际客体关系看作是动机的基本资源的观点代表了光谱的另一个端点,即环境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这些不同观点的含义是相当大的。这块肥沃的领域的发展的继续发展是可以预期并会受到欢迎的。不管怎样,驱力决定的古典理论的发展将会与更为环境论的位置和解与否至少在现在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Arlow, J. A (1980). 客体概念和客体的选择. 精神分析季刊. 59:109-133   Fairbairn, W. A(1952). 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伦敦 Tavistock出版社  Fairbairn, W. A(1954). 癔症状态本质的观察. 英国医学心理学杂志 27卷:105-125   Freud, S.(1905). 性欲三论. 标准版 第七卷  Freud, S.(1914). 论自恋. 标准版 第七卷  Freud, S.(1914). 本能及其变化. 标准版 第十四卷  Freud, S.(1914). 悲伤和抑郁. 标准版 第十四卷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 论 第一章(1)心理学理论
    第一章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它指点出读者于本书中将踫到的各种景像之精华以及一些特殊且值得观赏的地方。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RelationsandthePsychologyoftheSelf)   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弗洛依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residues)会形塑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儿童和父母的关系。  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形塑其人格。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依德人格模式不相同。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依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艾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这两类理论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但他们却相当大幅度地改变了主流。  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Klein)生于维也纳,但移居伦敦。在1930到1940年间,她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邦(W.R.D.Fairbairn)彼此影响理念并出版著作而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不同思潮。温尼可(D.W.Winnicott),一位伦敦的小儿科医师,他在从事小孩的精神医疗工作,出版了一些很个别而独特的、原创性的且和其它精神分析著作不太相关的作品。  玛格丽·马勒(MargaretMahler),出生于匈牙利,在维也纳训练,移民到纽约市,在那里她和儿童的医疗工作从1950到1970年间蕴酿出许多富影响力的论文和书籍著作。在同一期间也是在纽约市工作和写作的艾迪·贾克森(EdithJacobson),则是来自德国。欧托·肯伯格(OttoKernberg)另一位维也纳人,在智利接受医学和精神医学的训练,然后到堪萨斯的梅宁格诊疗中心继续其精神医疗方面的工作。他的书籍和论文是以前面所提过的理念为基础而在197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海因兹?柯胡(HeinzKohut),在维也纳出生,拥有无懈可击的精神分析资历,他在支加哥渡过其绝大部分的专业生涯。在1970年他专业生涯的最高颠峰,出版了自体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激起精神分析学界的喧然大波从而改变精神分析的思潮。  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个人心灵里面的一个残余物(re-sidues)或痕迹(remnant)。这些过去关系的残余物、这些内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人的知觉感受(方式)以及和其它人的关系。个人不只是和一个实际的他者互动,还和一个内在他者互动,(这个内在他者是)一种心理再现(psychicrepresentation),它可以是某个实际人物的一个扭曲版本。  自体心理学家,主要是海因兹?柯胡和他的追随者,以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或那些使用传统弗洛依德模式人们的方式去探讨自体及其结构。自体心理学家探索的是早期关系如何形成自体及自体的结构;他们更强调自体(self)重于自我(ego)或自体再现(selfrepresentations)或本能(instincts)。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充当作“个案研究”来阐释利用这三种理论模式对同一位病人所采取的不同取径(事实上,治疗师进行的治疗工作均大同小异,虽则在概念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我们假设灰姑娘(辛迪丽拉)因为和王子庂间的婚姻问题而来寻求治疗师的协助。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而一位以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来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allbad)(如她的继妹和继母)。她理想化了王子,虽然只认识他很短的时间。一个建立在这么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迟早必须要去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课题应围绕在灰姑娘自己的内在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及情境这中间的落差上。  如果是以自体心理学架构来进行治疗工作的治疗师或分析师则会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经验,当该经验呈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中时。对该转移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impoverishedself)。灰姑娘的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觉。由于踫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姑娘要嘛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嘛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这三种不同模式是从不同观点对类似问题做探讨。弗洛依德人格模式所探究的是人格结构,该结构是如何并在一起。人格的各部分(“parts”)或各成份──即本我(id)、自我和超我──都是些只存在于著作中有关人格的概念,和人们自身的经验是远离的。弗洛依德以本能的用语来看发展,其最影响重大的是发展上的挑战,亦即所谓的恋母情结危机(oedipalcrisis)。心理障碍或疾患大部分来自人格各不同部分或不同结构之间的冲突,诸如性本能与自我需求间的冲突上。  比之弗洛依德来讲,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所着重的是更早期的前恋母期(preoedipal)的发展。这些理论对精神疾患或精神病理通常是以发展上的中断(arrest)而非结构上的冲突来看待。发展上的中断导致人格结构的未完成与未统合。简言之,在这个人的客体关系有了基本破损(damage)或其自体结构有了基本破损。这些观点上的改变使得理论应用到对有病人们的了解与说明上时乃产生理论上不同的一个强调点以及不同的用语。  所有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在解说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以及病人内在世界如何歪曲并影响外在经验。但是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有着不同的着重及强调点乃产生心理治疗的各不同取径。  例如,以一位和许多美丽女人结婚又离婚的著名且老练演员的个案来看。古典弗洛依德模式可能会用一个未解决恋母情结冲突或陷入性本能与自我和超我间冲突的用语来看待这样的个案。  客体关系理论家则会认为该演员内在世界可能充满对养育女性的歪曲、理想化再现,而创造出一个实际上会干扰他和女性间关系的幻想世界。有了这些对自己及女性歪曲性再现,他可能非常感受到被这些暂时理想化女性所照顾的需求与渴望。他投射出他的幻想(phantasies)*认为每位女性都是来满足他未被满足的需求,结果他内在世界和外在现实世界的太太之间所带来痛苦的偏差乃导致失望、多次离婚及新关系的产生。  自体心理学的拥护者则可能强调个案的暴露欲与夸大性,他所寻求的是一个全能客体,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将赋予他其所缺乏的自我价值感。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理论都是强调早期和内在客体(或自体客体**)间的关系。  所有精神分析理论家和治疗者都对人们的内在世界感兴趣;然而,他们对内在世界的说法却不同,以理论取向而强调其不同层面。让我们再看一个对个人内在世界不同理解方式的例子。小红帽(LittleRedRidingHood)的故事即是在呈现红帽(RedRidingHood)对她祖母的内在经验。观察者或许对祖母所带来的困扰可有一些理由来加以理解,可能是因为女孩迟到的关系,小红帽经验到祖母被无法解释地转化成一只带有威胁性的动物──狼。在成人的现实世界中,此种转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小孩子的内在经验世界中,这样的扭曲很可能是因为面临强烈的情绪使然。  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模式对小孩行为的解说可能有其稍为不同的观点。古典弗洛依德模式会强调早期、原始激情(passion)的存在。客体关系理论则可能探讨小红帽的自体再现与客体再现。自体心理学所采的取径则又有所不同,它强调的是自体以及可能有关的自恋性暴怒(rage)。所有这些模式都叫做精神分析式,但是客体关系模式及自体模式可以有所不同。整体而言,这些模式或理论探讨的是关系世界,包括过去和现在,以及早期与过去关系是如何影响现在的心理与社会功能。这些精神分析理论让我们在临床上能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是如何能导致处于人与关系的现实世界中生活的种种困境。

    二、用语与概念(TermsandConcepts)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的是一种特定语言或一套特定用语俾提供结构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探讨及加以运用。下节即讨论并界定其中的某些关键用语。  1.客体(Object)   客体关系理论中所用的“客体”一词是精神分析书写上的一个技术用语,它指涉的并不是很非关人性的事物(inhumanthing),而比较是指欲望或行动所指向或针对(directed)的某人(so


  •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jsfx/jingshenfenxi3072.html
  • [1] [2] [3] [4] [5] [6] [7]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 最新精神分析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 反 移 情
  • 寂寞弗洛依德
  • 移情、反移情概念的发展
  • 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
  • 论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阻抗
  • 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优点...
  •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形...
  • 精神分析疗法概论及适应...
  • 精神分析疗法简介
  • 热点精神分析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 推荐精神分析
  • 相关精神分析

强迫症 | 抑郁症 | 焦虑症 | 社交恐惧 | 恐惧症 | 疑病症 | 惊恐发作 | 失眠症 | 人格障碍 | 性心理障碍 | 婚恋障碍 | 神经衰弱 |

电话:027-87908120  手机:1388609236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湖口金谷明珠园9-2-40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交通:鲁巷广场站756至湖北教育学院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千度权威签证专业机构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