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片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心理治疗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语简介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精神分析首页 | 当代动态 | 精分文粹 | 自体心理学 | 客体关系 | 分析心理学 | 社会人文派 | 精分案例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梦的分析 | 个体心理学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精神分析首页 >> 分析心理学 >>
  • 神话人格 (47)
  •  2008-04-01 13:42:29  作者: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条
  •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评分等级:0
  • ;    177

     

    场性。”

          德里达的思想固然十分费解,然而却使我回忆起一件往

     

    事。若干年前,当我读爱尔兰诗人叶芝的 《茵尼斯湖利岛》

     (                                 )时,诗中茵尼斯湖的英文原文

     TheLakeIsleofInnisfree

    “            ”以其固有的“扩散力”,从字面上便使我联想到它

      Innisfree

    是内心自由的象征,而整首诗的意境,又确乎支持着我的这

     

    一联想: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尼斯弗利,

     

              搭起一个小木屋,筑起篱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隐下听蜂群歌唱。

     

              在那里,我会得到一份安宁,

     

              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那儿,午夜一片闪耀,正午明亮着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见

     

              那湖水轻声拍打着湖滨。

     

              无论我站在灰色的人行道或车行道上,

     

              我都在心灵的深处听见它的声音。

     

          一位美国教授在注释中说,茵尼斯湖是爱尔兰的一个湖。

    这就是说,这首诗所向往的那个世外桃源确实存在,而且就

    在爱尔兰。但我却更宁愿相信它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向往,是


    ----------------------- 页面 183-----------------------

         荣格:神话人格

       178

     

    诗人对于内心自由的渴望,是诗人 “在心灵的深处”听见和

    看见的一个世界。显然,被译成汉语后,上述字面上的联想

    已被切断,但在汉语语境中,它却使我产生了在英语语境中

     

    不能产生的丰富联想。例如,它使我想起了苏东坡 “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

    海寄余生”的心境。此外,它也使我想起了陶渊明 “归去来

     

    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吟咏……而且,湖和田园作为隐喻

    和象征,总是情不自禁地使我想到一个人的 “内心”即一个

    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心”与 “湖”不是常常

     

    联系在一起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正是暗示着心

    情的变化、情感的波澜吗?少年时代读过的一首诗,使我永

    远地把 “湖”和 “心”联系在了一起:

     

           被秋光唤起,

     

              孤舟独出,

     

               向湖心亭上凭栏坐。

     

               到三更无数游船散了,

     

              剩天心一月,

     

              湖心一我。

     

               此时此际,

     

               密密相思,

     

               此意更无人窥破。

     

               除是疏星几点,

     

              残灯几闪,

     

              流萤几颗。


    ----------------------- 页面 184-----------------------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179

     

              蓦地一声箫,

     

              挟露冲烟,

     

               当头飞堕。

     

              打动心湖,

     

              从湖心里,

     

              陡起一丝风、一剪波。

     

              仿佛耳边低叫,

     

              道 “深深心事,

     

              要瞒人也瞒不过。

     

              不信呵,

     

              看明明如月,

     

              照见你心中有伊一个。”

     

                                             (刘大白:《秋夜湖心独出》)

     

          上述联想,属于当代阐释学中所说的“前理解”( -

                                                                     pre unA

                   )。显然,它因人而异地把读者对一篇文本的理解,

    derstanding

    越来越远地引向一篇文本之外的无数文本,甚至因此而使该

     

    文本在 “互文性”中变得具有无穷无尽的“言外之意”。这样,

    一篇文本 “固有”的意义反倒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了。

          我不知道这番解释是否符合德里达本来的意思,但德里

     

    达的努力之所以被称为解构主义,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反

    决定论、反确定性的倾向。如果结构主义确如巴尔特所说的

    那样,是试图把世界上所有的叙事作品都纳入一整套固定的

     

    结构模式中去加以解释并以此将意义固定下来,那么,解构

    主义的目标,显然是要把单个文本从所谓的结构模式中解放

    出来,并以此使它们各自的意义变得极不确定。


    ----------------------- 页面 185-----------------------

         荣格:神话人格

       180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荣格的原型理论既然是结构主义的

    先驱,显然也就应该被算作是广义的结构主义,因而不可避

    免地也在德里达的解构计划之中。但这一想法虽然不是没有

    道理,却只能在 “乍一看”中得以成立。实际上,荣格对个

    体的差异和个别的梦例一直有着高度的重视和敏感,他总是

    强调不能以固有的模式来理解不同的象征 (包括梦、幻想和

    想象)。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他反

    决定论的气质。从这一气质出发,他不仅不同意以 “童年性

    欲”、“俄狄浦斯倾向”解释梦的含义,而且原则上也反对以

    任何 “还原论”、“简化论”解释各种隐喻和象征 (包括以文

    字写成的文本和广义的、用来作为一种譬喻的 “文本”),反

    对赋予梦和象征以确定的、已知的 “语义”。

          在荣格看来,梦作为象征,也如其它所有象征一样,其

    意义是未知的。象征并没有确定的、不变的涵义。相反,它

    的涵义始终有待阐释者通过 “建钩”、“放大”和 “比较”,从

    其它象征那里获得可能的诠释。约翰 ·弗里曼在谈及这一点

    时指出,在荣格眼中,“梦不是一种标准的密码,可以用有符

    号意义的词汇来译出。梦是一个完整的、重要的、个体自己

    潜意识的表现。它……只与梦者交流,所选择的是对梦者,而

    不对任何别人有意义的象征。因此,对梦的解析,无论是通

    过分析,还是通过梦者本人,对荣格派心理学家来说,完全

    是个人和个体的事。”(约翰 ·弗里曼为 《人及其象征》所写

    的引言。)我们不妨补充一句,梦作为荣格意义上的文本,也

    如其它所有文本一样,其意义不仅有待于阐释者自己的诠释,

    而且需要从其它 “文本”那里获


  •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jsfx/jingshenfenxi3054.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 最新精神分析
  • 两百万岁的自性
  • 神话人格
  •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 心理治疗大师访谈录 --...
  •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 热点精神分析
  • 神话人格
  • 两百万岁的自性
  • 推荐精神分析
  • 相关精神分析

强迫症 | 抑郁症 | 焦虑症 | 社交恐惧 | 恐惧症 | 疑病症 | 惊恐发作 | 失眠症 | 人格障碍 | 性心理障碍 | 婚恋障碍 | 神经衰弱 |

电话:027-87908120  手机:1388609236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湖口金谷明珠园9-2-40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交通:鲁巷广场站756至湖北教育学院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千度权威签证专业机构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