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音乐家的友谊。那确实是一位音乐家,他的最大的抱负
就是使他的歌剧 (或如他喜欢说的那样,他的 “乐剧”)超
越公众娱乐的琐碎性,成为音乐、文学、视觉画面、舞蹈、
神话和哲学的气势恢宏的结合。尼采完全同意这一宏伟抱
负;如果 “过于人性”的瓦格纳后来竟使得他幻灭,那只是
因为瓦格纳最终希望把宗教也包括进来—— 而且更坏的
是:恰恰是希望把基督教包括进来。与尼采一样,荣格也是
一位牧师的儿子;人们不难从他们两人身上看到对早期家
庭环境中虔敬信念的反叛。然而与尼采不同的是:荣格最终
从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中,看到一种不可逃避的、往往是
十分深刻的企图,那就是把人对意义的永恒寻求用象征的
方式表达出来。不同于尼采 (以及弗洛伊德),荣格相信世
界上各大宗教都体现了一种英勇的尝试,那就是试图抓住
灵魂的本性和拯救的可能——即令它十分遥远。(同上)
在我看来,这正是尼采与荣格的最大分别:尼采把艺术
(而且是力量型、扩张型的艺术)作为人生困境的解救和自我
扩张的手段;荣格则不仅认为艺术也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
“拯救”(神恩),而且,在当今社会中,正是神话和宗教为极
端的自我扩张提供了十分必要的 “解毒剂”。
----------------------- 页面 155-----------------------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ronggeyuzhongguochuantongwenhua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我
个人认为:荣格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由于某些内在的缘故
而敏感地处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天性的复杂和博大、兴趣
的活跃和多样,使他能够以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首先在自
己的心灵中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这是一种类似炼丹或
炼金似的努力,其目的是要成就更为完整、更为纯粹的精
神。——不止一次,荣格的这种努力使我想起乔伊斯 (借斯
蒂芬 ·迪德勒斯之口)说过的一句话:“我向前迈进……在我
灵魂的熔炉中,锻造出我的同胞尚未创造出来的良心。”
(《青年艺术家肖像》)
----------------------- 页面 156-----------------------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151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本章不可能在
这一话题上充分展开,而只能采取较为随意的漫谈方式,择
其大焉地作一番粗略的考察。
一、人的潜能的实现
如本书第二章指出的那样,无意识的发现,为个人潜能
的展开和实现,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指导。弗洛伊德
在意识之下发现了无意识,荣格在个人无意识之下发现了集
体无意识,两者都是对人的再发现,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补
充和深化。由此,个人不仅可望从自己的过去来理解自己的
现在,而且可望从人类的往昔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这就使荣
格的理论闪耀出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光彩。
聪明人不难发现,尽管集体无意识也如个人无意识一样
带有决定论的色彩,但恰恰因为集体无意识具有无限广阔的
内涵,所以实际上为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开辟了无限丰富
多样的可能。集体无意识并不是一个保守或复旧的概念,毋
宁说,在历史和存在的悖论中,人无论如何总是以复旧的方
式进行着创新 (或以创新的方式进行着复旧)。人致力于在永
恒不断的变化中使精神永远保持其活力;一方面,他不断地
超越自己,仿佛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另一方面,他怀着
隐秘的思乡之情,到处都听到自己心灵的召唤。他漂泊于心
灵的荒原,却依稀看见昔日的葱茏。
许多思想家都强调过人类心灵的无限广阔。孟子说:“万
物皆备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陆九渊说:“四方上下
----------------------- 页面 157-----------------------
荣格:神话人格
152
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雨
果则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
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人的心灵是无限广阔的,被
文明之光照亮的仅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被个人自觉意识牢
牢把握住的则更是微乎其微。禀持 “认识你自己”的西方古
训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东方格言,人类从古以来一
直不懈地致力于开辟和拓展自己的心灵,这就仿佛在广袤无
垠的大漠上去惊奇地发现一片又一片新的绿洲,在浩淼无边
的大洋中去欣喜地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大陆一样。尽管从某
种意义上,所有这些发现似乎并没有走出人类精神的边界而
只不过应验了 《旧约 ·传道书》中“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
行之事,后必再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的说法,但无论
如何,这些新的发现即使作为 “重返”,毕竟也还是为我们理
解旧的东西,提供了新的视点 (而这样,也就为我们进行新
的阐释开辟了某些可能)。对此,本书在拿荣格集体无意识与
佛教中阿赖耶识作比较时,已经作过一点尝试。那么,进一
步拿荣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能不能在两种思想
的碰撞中,产生出某些启发呢?
荣格心理学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有不少相似之
处。集体无意识 (特别 “自性”原型)的假说,构成了人的
创造性潜能的逻辑前提,这一假说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
说法不谋而合。中国儒学提出过 “尽性”的主张。所谓 “尽
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子思认为:
“尽性”的必要条件是 “至诚”;孟子则认为:“诚”能 “尽
性”的前提是 “万物皆备于我”。《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
----------------------- 页面 158-----------------------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153
为能尽其 (自己)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他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又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眼中,人与天地参是人格能够达到的
最高境界,是人的潜能能够获得的最充分的实现。那么,什
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这种意
义上的自我实现呢?用子思的话说,至诚的人能够达到这一
境界。用孟子的话说:自觉意识到万物皆备于我并且通过尽
心知性而达到知天的人能够臻于这一境界。孟子假定人人都
具有 “尽性”的潜能,所以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圣贤做尧舜。
显然,人人做尧舜是把不同的个人都套入了同一个做人的模
式,因而是不可取的,但 “人尽其性”的主张作为一种自我
实现的理想,却与荣格个性化的思想是相通的。通过两者的
比较,也可以在某种叫 “互文性”中,使两者都获得新的阐
释。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在最深的层面即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
具有 “同一性”( )。这种心理同一性是原始心理状态
identity
的“遗留物”,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仍处于本初的未分化状态。
它是一切同情、投射、共鸣的前提,是一切心理感染和神秘
参与的基础。这一假说类似于中国哲学家 “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假说。荣格说:“心理同一性导致了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素朴假定,导致了到处都能发生相同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