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片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心理治疗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语简介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精神分析首页 | 当代动态 | 精分文粹 | 自体心理学 | 客体关系 | 分析心理学 | 社会人文派 | 精分案例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梦的分析 | 个体心理学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精神分析首页 >> 分析心理学 >>
  • 神话人格 (37)
  •  2008-04-01 13:42:29  作者: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条
  •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评分等级:0
  • ;相分”的

     

    区分。所谓 “见分”与 “相分”,用西方哲学的术语,即所谓

     

    认识之主体与客体。但若按荣格心理学对西方哲学之推进和

     

    发展,此主体、此对象均不仅仅见之于认识活动而同时也见

     

    之于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种种心理功能。(参看本书第

     

    二章第二节荣格 “原型”对康德 “范畴”的发展。)在佛学瑜

     

    珈行派和唯识宗里也是如此,“八识”的每一识体上都既有

     

    “见分”又有 “相分”,从而人的认识和感觉都或者是用识体

     

    的 “见分”去 “缘虑”、“了别”和把握 “相分”,或由 “相

     

    分”导致 “见分”的 “缘虑”与 “了别”。这类似于荣格原型

     

    和原始意象不能直接把握,只能从梦、幻觉、想象等具体精

     

    神现象中见出的思想,也得似于荣格经验和意识处于 “两面

     

    受敌”境地的思想。例如:

     

               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无意识心理。这种

     

          无意识心理从后面和从内部影响我们的意识,正如外部世

     

          界从前面和从外部影响我们的意识一样。 (                                  ,  .15,

                                                           CW     V

     

            136)

          P


    ----------------------- 页面 144-----------------------

                                                          荣格的先驱   

                                                                          139

     

               当我说到 “意象”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对外部对象的

     

          心理反映,而是……一种幻想中的形象即一种幻象。这种幻

     

          象只是间接地与外部对象的知觉有关。实际上,意象更多地

     

          依赖于无意识的幻想活动,并作为这种活动的产物,或多或

     

          少是突然地显现于意识之中。”

     

          这些说法显然与 “种子”、“见分”、“相分”的说法有类

    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荣格始终把自己的思想限制在心理

     

    学的范围而避免了对世界之实在性予以否定。荣格的经验主

     

    义态度和现象学态度,使他得以免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独断。同时,荣格建立在常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大量说法,也

     

    为我们提供了重新阐释佛学义理之可能。在我看来,大乘佛

     

    学的 “八识”说,虽然强调了 “识”特别是阿赖耶识是一切

     

    精神现象之 “见分”,但这不过是在世人所执之客观世界的解

     

    释 (俗谛)之外,另外赋予一种超越性的解释 (真谛)。我始

     

    终认为: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大乘佛学并没有在自己的全部思

     

    想中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强调 “万法唯识”只是要修行者

     

    超越 “俗谛”进入 “真谛”,从而可望在 “俗谛”与 “真谛”

     

    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恰好与践行大乘教义者既出世又入世

     

    的生活态度相吻合,同时也解释了 “中观”之真正含义即一

     

    种现象学的态度。《中论 ·观四谛品》云:“若不依俗谛,不

     

    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入涅。”这完全是居持 “中

     

    道”,于 “有”、“无”两边均无所执著的 “中观”。从某种意

     

    义上讲,这与荣格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同时却在着

     

    眼于种种经验和精神现象的同时,超出通常的唯物主义解释


    ----------------------- 页面 145-----------------------

         荣格:神话人格

       140

     

     (俗谛),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赋予 “经验”和精神 “现象”以

    无意识原型这一超越性解释 (真谛)的做法,在重建精神家

    园以便在利欲熏天的红尘中多少发挥一点“济世”、“救溺”的

    作用,两者之间在精神意向上仍有某种共同之处。

     

                                二、荣格与尼采

     

          尼采对荣格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最早的著作中,荣

    格就对尼采进行过讨论。那些和他最熟悉的人,几乎都听他

    谈起过在他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尼采作为哲学家、诗人

    兼心理学家,对他有过的重要影响。在自传 《回忆、梦、反

     

    思》中,荣格谈到在医学院学习期间曾不得不压缩和削减自

    己的哲学阅读时这样说道:

     

               随之而来的实习期使我忙得几乎没有时间涉猎专业之

     

          外的领域。我只有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读康德的著作。同时,

     

          我也刻苦攻读爱德华 ·冯 ·哈特曼的著作 (他那时正因其

     

          著作 《无意识哲学》而声名卓著)。尼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一直列在我的阅读计划里,但我一直犹豫、延宕着没有去读

     

          他,因为我总觉得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那时,尼采一直受

     

          到据称很有资格的哲学研究者们的讨论。这些讨论通常都

     

          是对他的攻击,由此我可以推知:他在上流社会中激起了敌

     

          意。最高的权威当然是雅可布 ·布克哈特,他对尼采的许多

     

          批判性评论传布极广。何况,在巴塞尔大学还有一些人与尼

     

          采有过个人交道,能够兜售各种各样对尼采颇为不利的说

     

          法。


    ----------------------- 页面 146-----------------------

                                                          荣格的先驱   

                                                                          141

     

          人们对尼采的毁谤刺激了荣格的好奇。他之所以一直犹

    豫、延宕着不去阅读尼采,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害怕自己太

    像尼采,害怕自己会落得和尼采同样的命运。—— “使得我

    望而却步的是一种隐秘的恐惧,即害怕我也许会和他一样。”

     (同上)尽管如此,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结果是荣格以极大

    的热情沉浸于尼采早期散文集 《不合时宜的沉思》,以后又沉

    浸于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阅读。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给荣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按照

    荣格的说法,这本书 “就像歌德的 《浮士德》一样,是我的

    一次最大体验”。不过他仍然随时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危险的

    领地,我必须从它退回到经验研究这一较为安全的地基。当

    然,暂时的退却并没有使这本书就此被束之高阁,相反,正

    如我们看到的,从 1934年到 1939年,在整整五年时间内,荣

    格和他的研讨班的学生们一起,再次回到对 《扎拉图斯特拉

    如是说》的研究。这次研究在荣格二十卷文集之外,产生出

    两大卷 (约 1600页)研讨记录—— 《尼采的 〈扎拉图斯特拉

    如是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在我看来,此书

    是用 “放大”的方法进行文本阐释的范例,因而如同荣格的

    二十卷文集一样值得认真研究。

          从医学院毕业后,荣格成为苏黎世布尔霍尔兹利精神病

    医院的医生,此后不久便有了与弗洛伊德那次历史性的会见。

    荣格后来谈到这次会见时说:令他惊奇的是,弗洛伊德这位

    阅读广泛、学识渊博的学者,居然坦率地承认自己从来没有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jsfx/jingshenfenxi3054.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 最新精神分析
  • 两百万岁的自性
  • 神话人格
  •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 心理治疗大师访谈录 --...
  •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 热点精神分析
  • 神话人格
  • 两百万岁的自性
  • 推荐精神分析
  • 相关精神分析

强迫症 | 抑郁症 | 焦虑症 | 社交恐惧 | 恐惧症 | 疑病症 | 惊恐发作 | 失眠症 | 人格障碍 | 性心理障碍 | 婚恋障碍 | 神经衰弱 |

电话:027-87908120  手机:1388609236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湖口金谷明珠园9-2-40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交通:鲁巷广场站756至湖北教育学院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千度权威签证专业机构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