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提下,父母也不必对自己要求过高。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比如你太忙、太累,可以直接对孩子说:“请让妈妈歇一会儿。”如果你觉得自己做错了,下次改正就好了。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做80分、70分的妈妈就好。
说到底,孩子的成长责任最终还是要由他们自己承担。这几乎和“相由心生”的道理相通——35岁之后,我们的容貌要由自己来负责了。在你成年之后,如果还总是抱怨:“我之所以自卑,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太苛责”“我父母不善言辞,所以我无法当众演讲”——那你的确很难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了。家庭也许制造了一些负面的链条,而假如你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可以把这些链条砸断。
本书所选择的专题和稿件是4年来有关家庭故事的积累。通读书稿可以发现,它们更多强调的是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作用。的确,在过去的日子里,很多父母都不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但如今,我愿意同样强调孩子自身对成长的作用。家庭关系是互动的,让任何一方单独背负重任都有失公平。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成长是相依相伴的。
“儿子一定恨我限制太多了。有一次,他跟自己的家教老师说:‘让你做一天杨杨,你非得去死不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14岁的杨杨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很差,杨杨妈妈为此已经得了抑郁症,她说:“我太失望了,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杨杨爸爸却说:“跟我爱人的想法不同,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她的心理问题。”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1)
快到期末考试了,一天,一个中学生的妈妈打来电话,焦急、忧虑溢于言表。她说儿子叫杨杨,14岁,正在上初一。从2月份起,整夜上网打游戏,成绩很差。为这事她十分生气,情绪极差,整天恍恍惚惚什么也干不下去……
每当考试来临,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就会增多。我隐隐感觉到,杨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本身,可能和家庭状况有一定联系。我建议,周末时家长和儿子一起来。
到了约见的时间,杨杨并没有来。儿子说了,我没病,不见心理医生!在冲突比较激烈的家庭,父母确实很难说服儿子去做什么“思想工作”,焦虑的父母只好自己走进咨询室。
“我太失望了,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杨杨的妈妈不到40岁,衣着入时而得体,一丝不苟。在叙述过程中,我总能从她不悦的面色、抱怨的语气中感受到愤怒和无奈,但看得出,她在竭力控制情绪。杨杨父亲的外形稍显粗犷,一看就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二人坐在我面前,表示非常担心杨杨的学习。杨杨小学时成绩一般,进入一所普通初中后,成绩下滑得很快,现在已经到了全班倒数三四名的程度。自从他迷上了网络游戏,就整夜打个不停。父母不让他玩,他就说:不让玩我就不好好学。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后,他又养起了狗。为了让他抓紧时间,父母把狗强行送了人,杨杨非常不满。几次冲突之后,杨杨索性摆出“破罐子破摔”的架势。当时正是足球欧洲杯大赛期间,杨杨放学回来就守着电视,对书包动都不动。
“其实,我对他的学习抓得还是很紧的。”杨杨母亲似乎想解释自己对儿子很负责。
确实,杨杨妈妈对儿子管得很严。从小学到初中,她每天晚饭后都陪杨杨一起学习。小学时,妈妈常常在他做作业前给他把当天学的知识再讲一遍。然后,杨杨写作业,妈妈在一旁看着,一看哪儿做得不对了,立刻拿起橡皮帮他擦掉……再替他检查、整理书包。上中学后,妈妈辅导不了,就给杨杨请了好几个家教。她还经常去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频繁地和老师通电话。
为了督促杨杨学习,妈妈几乎推却了所有同事、朋友相约的休闲娱乐活动,夫妻俩晚上从不看电视。家里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可杨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妈妈反映“这孩子贪玩得厉害!学习自觉性太差,不知道努力。我尽量不给他玩的时间,可他还是经常偷着跑出去,上周五晚上直到12点才回家……”
“看来您对杨杨的表现很失望。”
“我太失望了!我没上过大学,我希望我儿子能有好前途,可现在,我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杨杨妈妈缓慢地诉说着,脸上带着无尽的哀愁和疲倦。
从前,杨杨妈妈是个非常勤快的人,在单位工作认真,人缘也不错。在家是个贤妻良母,每天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家务活全包了。可她现在仿佛变了一个人。整天无精打采,不爱说话,上班好像是在混日子。回到家,只要跟杨杨一生气,立刻回卧室往床上一躺,什么活儿也不干。就这样,她还老觉得累得很。
杨杨的外公外婆看着女儿整天愁眉苦脸,非常着急,心疼得直掉眼泪。倒是杨杨的爸爸觉得妻子这样不对劲,催她去看病,结果,精神科医生诊断杨杨的妈妈患了抑郁症!
妈妈居然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得了抑郁症!听到这儿,我也感到吃惊。很多学生的父母曾在咨询室诉说他们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不解、不满甚至是愤怒,也因为内心深处的失落、沮丧和挫败感而默默流泪,但痛苦到产生抑郁症的母亲,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对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我有了更多的疑问。
“跟我爱人的想法不同,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她的心理问题”
我注意到,在杨杨妈妈倾诉的时候,做爸爸的始终凝神倾听,一声不吭。即使妻子谈到了他,他也没有开口。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2)
这些年来,只要杨杨不学习,妈妈又管不了,就立刻给杨杨爸爸打电话,不管他是正在开会,或者是在谈生意,都要求他必须马上赶回家。他对“紧急事件”的处理往往是粗暴的,一般是到家就把孩子打一顿。有时候,杨杨妈妈还不让他上班,让他在家看着杨杨学习。
看得出妈妈在这个家的“权威性”。可杨杨的爸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当我把问题抛给他时,他居然直截了当地回答:“跟我爱人的想法不同,我不同意她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我爱人的心理问题。”
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使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更像是不良的夫妻关系、错位的家庭关系的结果。父母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当的沟通和互动模式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而这才是冰山之下的暗流。可惜,很多为子女的学业焦急如焚的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听起来,你对杨杨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
“对!他妈妈太疼孩子了,对孩子太上心了!”杨杨爸爸的神情郁虑起来,开始了滔滔不绝的叙述:
“自从有了儿子,我爱人像得了个宝贝,我马上就退居其次了。为了早晚照顾孩子,从杨杨出生起,我爱人一直与儿子一起睡,我单独睡另一个房间,这种状态持续了14年。
即便后来和孩子分开睡了,她还总是不放心,几乎天天半夜去儿子屋里,给他盖被子……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的照顾就不用说了,真是太细致、太周到了!
另一方面,她对孩子又太较真,要求高、限制多、爱挑毛病,很少表扬,总想让孩子向她想象的那个方向发展。
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着急,我能理解,但家里没别的话题,就是学习,这样孩子能不烦吗?而且,杨杨长大了,不可能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可我爱人接受不了。有时我看她气极了,就憋不住把杨杨打一顿,其实打完之后我也很后悔!”
杨杨的父亲十分直率、情绪激动,这些话好像在心里憋得太久了。我感觉他更担忧他妻子的问题。
“不光对孩子,她对我也总有好多要求,我没按她的意思去做她就生气。比如吃完饭后,我想歇会儿再刷碗,她说不行!必须马上去;想看会儿电视,不行!影响孩子学习。我喜欢交朋友,可她从不让别人来我家里玩。看什么都不顺眼,她能高兴得起来吗?”
杨杨妈妈的确很能克制自己,丈夫已经在数落她的不是了,还竟然一言不发。但看得出,她虽然表情淡定,内心却也漾起了波澜,时不时整理一下衣襟,掩饰自己的不安。
过于控制情绪会让自己感到能够掌控局面,但同时也会带来自我压抑。这次谈话结束时,我讲了对他们这个家庭的印象,并简略介绍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由于重要人物——杨杨的缺席,我建议杨杨下次能够到场,同时我也将继续关注妈妈的问题。
“让你做一天杨杨,你非得去死不可”
没想到第二次约见一家人,却只来了妈妈一个,因为父子二人都有事。可想而知妈妈对儿子的问题多么在意。我却在想:不知她改变自己的愿望有多大呢?
刚一坐定,杨杨妈妈就说起了最近的“买鞋风波”。杨杨妈妈给儿子买了一双“耐克”鞋,杨杨很兴奋,说新鞋能带给自己一些动力,一定要等到重要场合再穿。可杨杨妈妈随口又批评杨杨不知道抓紧时间学习,杨杨马上嚷起来:“烦不烦呀!你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我这几天是不是进步了?”妈妈气坏了,给老师打了个电话,结果老师说孩子还真是有进步了。
“我知道您对儿子是全身心地、毫无保留地付出,照顾、安排他的生活和学习,可你知道杨杨会怎么看吗?”我希望杨杨母亲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儿子一定恨我限制太多了。有一次,他跟自己的家教老师说:‘让你做一天杨杨,你非得去死不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 迷失在抑郁的母爱中(3)
尽管现在的中学生喜欢用一些极端的词表达内心的感受,但这个初一男生的话还是让我震惊。
“好几次我都这么想,不如离婚,让杨杨他爸带他生活,我自己吃安眠药自杀算了。”杨杨妈妈说到这儿,眼里充满泪水。
“杨杨知道您的心情吗?”
“小时候,他一听我这么说就很害怕,赶快哄我,可现在他变得特别冷漠,他会说:‘你去死呀!’……可能我说得太多了,他不当真。”
孩子的话令人感到心痛,我必须换一个角度,提醒她看到自己的盲区。“我想,杨杨爸爸一定不愿意您总想着离婚,或想着死。”
“是,他特别关心我的身体和情绪状况,总是哄我劝我,陪我聊天散步,让我多去美容、逛商场等,我出去多晚回来都没关系。他老说‘我可离不开你’。”
“看来杨杨爸爸还是很体贴您的,可我感觉您对他并没有像对儿子付出那么多。”
“……嗯,自从有了杨杨,我忙得顾不上他。我丈夫挺顾家的,一直努力挣钱,经常做家务,对我也很关心。”杨杨妈妈回答得非常爽快,“我从小就敏感脆弱,对丈夫有时过于较真,所以,觉得他能这么忍受我也很不容易……”
“您有没有想过,把给儿子的时间和精力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