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隔代教养越界还是互补(4)
“对病下药”而非“对症下药”
“隔代教养的矛盾冲突从表面看是一种症状,但真正要解决问题,不是去指责父母,而是去寻找这种症状的真正病因。在我看来,就是满足老人真正的心理需要。”尹璞提出。
他说,作为父母,想控制孩子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可以和爷爷奶奶合作实施。实际上,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比如父母教育方式过于教条,目的性过强,对孩子的心理感受比较忽视。而作为爷爷奶奶,平时与孙辈相处比较多,对这方面可能了解得比较清楚,可以适当填补孩子这方面的欠缺。
他还建议“中间辈”能够成为平衡三代教育关系的中心,因为他们无法要求孩子,更难以苛责父母。所以,与孩子一起成为父母的朋友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争取让老人在家里就有两代朋友,从而建立三代人沟通的基础。
另外,要注意父母“不愿被视为无用”的感受。有些年轻人怕父母“惹祸”,不让父母做饭、擦地、买菜、去银行交费、独自使用电器等等。其实,那些损失在可控制范围内的小事,尽可以放开让他们做,即使办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没人愿意被视为没用,“尤其对于男人,无论多老,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尹璞说,老人的生活视野丰富了,内心需要满足了,或许也就不再为“孙子教育”问题与儿子针尖对麦芒了。
贺佳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北京闯出了一方天地。4年来,她先后把孩子、母亲和哥哥一家都迁到了北京。可是,却一直无法和分居的丈夫团聚。丈夫说:“你在北京挺好的,不用为了我回来。”贺佳说:“你在家乡也发展得不错,不必为了我牺牲。”
表面上,俩人都在替对方着想,实际上却在玩着相敬如宾的情感游戏。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相敬如宾的情感游戏(1)
4年未果的团聚讨论
那天的贺佳(化名)愁眉不展,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只是每次眼泪打转儿的时候,她都会努力转换话题,不让眼泪流下来。因此,在我们的对话中就不时出现语意重复与循环,颇有点儿舞池中进退的韵味。
贺佳是一位山东女子,做了多年行政工作。4年前,因为不甘平凡,她从山东来到北京,开始了独立闯荡的生活。
“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很孤单。但时间长了,我自己就越来越强了!”
好强的贺佳凭自己的能力和勤劳渐渐在北京开辟出一方天地。前年,把孩子接到了北京,又将自己的母亲接过来照顾孩子。甚至为了哥哥的孩子,她去年将哥哥一家也弄到了北京。贺佳贷款买了房,自己操办装修。所有这些大事,她都做得很圆满,可见她多么能干!
但现在,贺佳却面临一件怎么都搞不定的事,这也是她来找我的原因。
像所有两地分居的夫妇一样,从贺佳来到北京,她和丈夫许垒(化名)就开始讨论如何团聚的问题。但4年过去了,一直没有结果。
“其实我挺为难的,如果让他来北京,他就得放下家乡的事业。他在那边发展了多年,客户资源都在那里,积累得相当好,过来会有不少损失;如果我回去,那我这4年的奋斗也白费了,心里会有许多不甘。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们分手。但是,我们感情一直很好,到北京这4年,几乎每天都在网上视频聊天,况且孩子也大了,没法分开。”
贺佳说话时一筹莫展,实际情况也的确让人焦心。
“那许垒是怎么想的呢?”我希望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
“唉,我们两个的关系有点儿像从前说的‘相敬如宾’吧,都特别为对方着想!他也觉得我在北京发展得挺好,回去可惜,每次打电话都表示支持我留下。还说他来不来北京不是大问题。”
“那么,这个表态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来不来北京不是大问题”让我觉得有些疑问。为什么不直接说来还是不来,而要选择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呢?
“我很感激他对我的支持。”贺佳有点儿答非所问。
“但是,从他的话里,我听不出他一定会来北京找你的意思啊!”我决定说得更直接点。
贺佳看看我,又看看窗外,最后将眼睛移向了地面。
“其实这正是我心烦的地方!”贺佳的语调慢了下来,语气里流露出些许抱怨。
说与不说成为二人的僵持
“我觉得和他交流总是很费劲儿。像他那样的回答,我就追问他到底怎么办,可每次都问不出结果。我想,如果他有困难就告诉我,只要他让我回去,我就会放下这边的一切,因为婚姻对我来说还是最重要的。但他总也不能给我一个说法。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心里越来越烦……”贺佳的眉头渐渐皱紧,眼中的哀怨也越来越浓。让我感觉这样的苦恼已经在她心头萦绕很久。
“你们在其他事情的沟通上也是这样吗?”
我的提问似乎让贺佳警醒到什么。“不是所有事情……但有一些事情是这样的。比如今年元旦,我们公司在广州有一个培训,我就问他是否来北京过年。因为儿子在北京,本来每年都是他到北京和我们团聚。但这次,我培训不能带儿子,他就要选择是到北京看儿子,还是和我一起到广州玩两天。就是这么一件事情,我们足足谈了半个月!”贺佳努力地保持着宽容的姿态,但她的眼神分明显出了抱怨和焦虑。
她滔滔不绝地说:“我问,你元旦到哪里?到北京还是广州,我好决定是否给你订票。他说他到哪里都行。我说你得说准,到底去哪儿?他说你定吧。我就说你自己愿意到哪里?他说无所谓,都行……我就觉得没有办法再沟通下去了。”贺佳又叹了口气,摇摇头。
“那你希望他到哪儿呢?”我总觉得在这段对话中缺少点什么。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相敬如宾的情感游戏(2)
“我想让他到广州,我们可以单独玩两天。他到北京看看儿子也可以,因为他也挺想儿子的。”
“所以你其实也是无所谓的。”我追加了一句。
贺佳犹豫了一下,好像在评估自己的心里是不是无所谓。
“倒也不能这么说,我心里当然希望他去广州,这样可以两个人在一起。但是,我觉得最后还得看他的选择。”
“那他知道你希望他去广州吗?”
“我也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但是,我觉得我不能强求他,因为他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也得考虑他的选择。”贺佳听出我的意思,马上给出了进一步的回答。
贺佳的话让“相敬如宾”四个字又浮现在我的头脑里。这真是一对有趣的夫妇,这是他们特殊的交流模式。谁也不说出自己的真实需要,因为担心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但其实,他们内心都在等待对方拿出决断,来解决双方的实际问题。于是,说和不说之间,变成了夫妇二人的僵持。
为别人着想还是为自己开脱
“说实话,听你讲和许垒的交流方式,让我想到的不是夫妻,而是两个不太熟的朋友,或者是两个正在相互试探期的恋人。”我直截了当地说。
贺佳的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
“你是说我们的关系不像夫妻那么亲近是吗?”
“对,你们给我的感觉是双方都刻意保持着一个距离。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自己亲近的人的态度常常不会有太多的顾忌。就像小孩子,可以和父母耍赖一样。因为彼此很亲,很信任,所以有时候会将任性、发脾气等不那么好的一面向对方展现出来。”
听了我的话,贺佳垂下眼帘:“你的说法倒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提示。其实,我知道我自己是一个有点儿硬的女人。很多人说我是个女强人,我不愿意承认,但心里明白。职场上、社会上,很多时候我必须逼着自己变得很强。有时候,觉得自己在人前就像戴着面具一样,不管心里有多痛苦,表面上都得装得没事儿一样。”
“在亲人面前也是这样吗?”
贺佳苦笑了一下:“习惯了吧!这可能和我的家庭教育有关。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要独立、坚强。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从来没有得到过妈妈的拥抱。小的时候,还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跟父母很亲。长大了,特别是工作以后才觉得父母的教育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可能也造就了我与人交往的风格。”
“你和许垒之间也是这样吗?”
“会好一点儿,但也会有影响。”
“那如果你告诉许垒,你不喜欢分居,希望他来北京,会怎么样呢?”
“我会觉得我太自私了,因为他会损失很多。而且像他这样的年龄,到北京来从头开始,前途也不好说。”
“如果许垒非常地爱你,愿意为你付出这些代价呢?”
“那他要自己考虑好,自己做出选择。”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有点儿冷。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说,你说得一点儿都没错,但从感情的角度上说,我总觉得你本身对这件事少做了些什么。”
“是什么呢?”
“是对责任的承担吧!”
贺佳的话让我感觉“相敬如宾”只是双方玩的一种表面游戏。而背后掩藏着不愿为对方承担责任的小心思。他们看上去似乎很为对方着想,内心却是在为自己开脱,防止以后有什么问题,自己落下埋怨。其实,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理性可以计算。如此地客气和计较,真让我怀疑他们的关系是不是如贺佳讲的那么亲近。
能否不加隐藏地表露自己的需要
“我想想看,似乎还真的没有向他主动要求过什么。”贺佳循着刚才的思路继续说,“即使是我一个人在北京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向他求助过。总觉得那么远,他也帮不上忙。而且,从个性上讲,我也不愿意总显出自己软弱的一面。”
“在他的眼里,你真的需要他来北京吗?”我接着问。
我是一条不冒泡的鱼 相敬如宾的情感游戏(3)
“可能……他觉得我没那么需要他吧!”贺佳的语气有些迟疑。
“那你想一想,一个男人要抛弃自己的事业和熟知的一切,来和一个并不怎么需要自己的人在一起,他会怎么决定?”我希望贺佳能够有一些换位思考。
“我想,会很难决定过来。”贺佳若有所思。
“是啊,任何一种代价都要考虑值不值得。为一个不需要自己的人付出这么高的代价,而且可能费力不讨好,他的犹豫是正常的。”我继续贺佳的思考。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为什么还一直说到哪儿都没问题,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贺佳满脸无辜。
“在你这样强的人面前,你觉得,他有可能说自己很担心,说对未来没有把握,不知道来了之后会怎么样之类的话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