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爱》 作者:孙未
作品相关
审视与叩问:当自恋、劈腿、第四类情感琳琅满目,速配和期限婚姻成为后现代男女的时尚,虚拟恋情和MSN填灵需要,你还会有情感匮乏的焦虑吗?爱究竟是都市人孤独的止痛剂,还是生存焦虑的安慰剂,抑或是自我认可必须的呼应?
作者简介
孙未,当代中产写作的著名代表人物,一位通才型的作家,心理学的隐士。
已出版《富人秀》、《寻花》、《女性主义者的饭票》等书,先后在《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外滩画报》、《广州日报》、《今日风采》等报刊开设专栏。
深谙心理学、哲学、宗教对人类世界的探索,并相信生活是不可解释的。
书稿简介
本书选取了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情感现象,结合故事与案例,以心理学与社会学观点,剖析几类都市人典型的情感障碍,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这些就在身边的分析,将能很实用地令人们更了解他人、自己和彼此间的感情模式,克服孤独和焦虑,调整自我,营造起和谐充实的关系。
引言
这个时代爱与分手的正当理由,
都在一根扎得太深的“自我”的刺上跳舞,
让人们忘记了爱的真实面目曾是宗教典籍中超越理性的光芒,
并藉此魅力令神赢得信众。
首章
爱是一辆填不满的购物车
现代人习惯于推着空荡荡的心灵购物车出门,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个巨大的超级市场,他们把各种情感和人际关系像商品一样从货架上取下来,飞快而成倍地填进他们的购物车里。
贪婪,是我们这个时代爱的显著特征之一,表现为索爱行为的类消费化。
人们忙着“劈腿”,忙着拥有更多的情人,就像女人以衣橱里同时挂着数件貂皮大衣一般为荣,她们忙着不断增添新欢,就像增加当季新款,然后再忙着厌倦和淘汰,就像旧款飞快地下架。人们发明了“速配”,使得找寻一个合适的恋爱对象就像从自动售卖机里选一瓶饮料那么便捷,他们开始讨论“期限婚姻”,就像在给每一件商品打上生产日期的同时再打上保质期。
这些潮流化的现象,并非源于某群人的出色创意,也并非不约而同的巧合,它们的背后是都市人在同一个时代相似的生存处境下潜意识中共同的密码。
贪爱症之三“速配”和“期限婚姻”
如果说,男人和女人不约而同地希望同时拥有更多伴侣是潜意识中把爱情对象看成了自己的拥有物,那么正在进入现代人婚恋领域的“速配”和“期限婚姻”这两种方式则是试图把爱情双方的关系物化。
“速配”好比一个临时超市,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爱情,供人们匆匆浏览筛选,入货买单。
“期限婚姻”好比在婚姻的易拉罐底部打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作废。
在把情感当作商品一样消费的同时,事实上是人类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漠视。以往的人们用“永恒”来对峙人生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现代人则是用“高效”的行为来替代对意义的思考,相当于把生命过程视作一件怎样被更好消费的物品。
对无意义感的困惑是这个时代的标签,这令人在生存的荒谬感中产生不安。
爱是对永恒的信仰,人们渴望爱与意义的救赎却在爱的奢侈面前却步,希望用成本更低廉、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来获得这项礼物并且通过限定“保质期”来获得虚幻的掌控感,以避免失去更多选择机会。于是,对爱的贪婪与拥有成为了一项悖论。
案例一:高效择偶的诱惑(1)
叙述人化名:莉亚
性别:女
年龄:26岁
职业:外企文秘
我声明,我参加“8分钟约会”的速配活动只是为了尝试一下这种新方式而并不是急着要相亲,虽然我目前还是单身。
在“速配”这种时尚活动中,电视综艺节目观众太多,交友网站不太靠谱,我比较感兴趣的是“8分钟约会”,听说这种方式最早起源于美国休斯敦,无数人参加了这种速配活动,在美国电视连续剧《欲望都市》里,也有女主人公参加“8分钟约会”的情节。这种约会还有心理学的依据,据说8分钟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的最佳时间,人们会在这8分钟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一次的活动正好是我的一个朋友操办的,我让她私下给我留了一个名额,便用了化名“莉亚”参加。
约会活动是在一个酒吧里进行的,酒吧正中摆着一条长桌,桌上铺着方格台布,摆放着玫瑰和烛台,还有矿泉水。我和另外7个女子坐在长桌的这一边,那一边是8位男士。
第一个坐到我面前的男士用了“张博士”的化名,他有些矮胖,戴着眼镜,相貌很一般,坐下来以后,支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因为只是来尝试和体验,所以我倒是比较轻松自然。于是我主动问他,为什么用“张博士”这个名字?这果然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说他是个中文博士,刚刚拿到学位,还介绍了他的博士论文,具体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比较有印象的是他对我特别解释了一下他为什么报名参加这次“约会”。他是湖南人,孤身在上海,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忙碌之余独自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常常会觉得生活乐趣没有人分享,所有的奋斗都很没有意义。
转眼铃声响了,我的面前又换了一位男士,这一回是个帅哥,让我眼前一亮。他非常会说话,一上来就大惊小怪地夸我皮肤好,问我平日怎么保养,又夸我衣裙的搭配很有品味,问我是不是做艺术工作的。他很年轻,比我大一两岁的模样,而且很熟悉女人感兴趣的话题,我想这次选中他的女人应该很多,不过我不会选他,因为据我判断,他恐怕从来不缺女人。
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对面又来了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手上戴着大戒指,故意把万宝龙的皮包和宝马的车钥匙往桌上这么一放。他看上去超过40岁,非常瘦小,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样子,刚一坐下就像面试一样,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几岁,住在哪里。
他说现在的女人都是冲着他的钱来的,所以他要多考察挑选。我听着很来气,就骗他说,我是博士,比我学历低的人,我都不会考虑,他顿时泄了气,勉强支撑到铃响,灰溜溜地挪到旁边的女孩面前。
后面还有形形色色的男人,我都已经记不清了,一个小时内约会8次,我和其他参加者一样付给操办这次活动的朋友200元钱,平均每次约会才二十几元,摆在面前的就有博士“相依为命的爱情”、帅哥“玩世不恭的爱情”等,无限丰富。
事后组织这次活动的朋友告诉我,有3个男士向我发出了邀请,我没问具体是谁,因为我只是想体验一下而已,不过心里还是暗自得意,我发觉自己挺有魅力的,我猜邀请我的男士中应该有那个“张博士”。
我虽然对“张博士”没什么来电的感觉,他的心情我却很理解。外企的工作很有规律也很枯燥,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有时候忽然不知道这么忙碌是为了什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看着窗外大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办公室内人来人往,为什么我会觉得如此孤单?
内心里,我很期待有一份稳定的感情,有另一个人可以分享我的生活,可是每天上班下班见到的就这么些人,累了一天也不想再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总是没有时间去恋爱。至于“速配”,倒是不用迂回,目标明确,但是如果成功率很低,也无非浪费时间罢了。
案例一:高效择偶的诱惑(2)
心理分析
莉亚始终不断地声明,她参加“8分钟约会”只是为了“尝试”和“体验”并不是急着要相亲,但是从她的叙述可以看出,她在日常信息的获取中,对于“速配”的话题十分关注,尤其青睐“8分钟约会”的形式。
她之所以用“体验”的借口是因为参加这样的约会令她很紧张。正如“张博士”支吾着说不出话来而她因为自我定义为一个旁观者,所以表现得轻松自然并且主动开口以缓解对方的紧张,这种行为其实是“投射”,她想要缓解的是自己内心的紧张。
从中我们看见了她的在意以及她迫切的愿望。
她潜意识中非常想获得一段恋情,这也体现在她对“张博士”的“共情”中,她不记得他博士论文的内容,有印象的是他参加“约会”的原因——忙碌之余,他独自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常常会觉得生活乐趣没有人分享,所有的奋斗都没有意义,因为她特别能设身处地体会到这种心情,理解他的伤感。
也正因为潜意识中的认同,她在与“暴发户”对答时,选择了高学历的谎言,包括在获悉有三位男士选择自己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张博士”会在其中。这当然不是出于爱意的萌发,仅是拥有相似的感受,这种感受也正是这个时代都市人所共有的生存孤单,如莉亚所言,“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有时候忽然不知道这么忙碌是为了什么,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人们急于从伴侣关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生存的孤单”这个概念是由存在主义流派提出的,指的是个人从世界分离的感受,这种孤单区别于单纯的个人与他人的距离以及人际关系等层面。在与整个世界的距离感中,人所体会到的是生存的荒谬和无意义感,正像“张博士”和莉亚都自述过的那种感受。
爱是缓解生存孤单的一种方式,有人分享你的生活,生命空泛的过程变得有了重心,从与他人情感的相互付出中,在给予和得到的过程里,体会到自我价值的认同。
用“高效”来填充生命是现代人对峙死亡的方式。
生存孤单和难以消除的无意义感,这种感受根本上源于人类与死亡自古而来的对峙。死亡必将到来,生命的短暂无可变更,作为生存的主体,这样的客观现实很难接受,除非把对随时结束的恐慌化作某种推动力。
已然逝去的诸多年代里,人们曾经以“永恒”作为衡量行动的意义,用以对抗“短促”的客观存在。现在“永恒”几乎被认为是“低效”和“缺乏现实生存能力”的代名词,人们更崇尚的是“高效”。短暂而不定期的生命仿佛一个狭小的纸盒子,要尽可能在里面塞进更多的有效事件,连恋爱也被发明出了“速配”的方式,因为省时省钱,一个小时200元可以换得8个人选。
人们不断地质疑,自己是否“浪费”了时间。且看莉亚,她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去恋爱,因为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去结识异性远没有“速配”来得目标明确,但是她又再度质疑道,如果“速配”的成功率很低,也无非是浪费时间罢了。
姑且不论这种不断往生命的纸盒子里填充各种所谓“高效”事件是否荒唐,只说这“8分钟”,如果“速配”的倡导者不是刻意搬出所谓的心理学依据,那么我们还能否如此坦然地接受这么短时的相亲,短到我们在目不暇接中荒废了一生?
案例一:高效择偶的诱惑(3)
害怕错过选择机会与害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