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台湾经济快速成长,国民平均所得增多,每个家庭的小孩数减少,现代的父母开始越来越注意小孩的成长。但是,这种对於小孩成长的关切并不等於父母就具备对於小孩的心智健康的知识。过去大家一直认为小孩没有成人们必须面对的压力,孩童期应该是个快乐、无忧无虑的黄金岁月。也因此小孩一般不被认为会有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但从1960年代後做的许多研究确切指出,孩童也会得精神方面的疾病。台湾目前并没有任何流行病学的资料可以提供我们在考量孩童期精神疾病时作参考,但我们可由美国的经验略窥其影响性。根据统计,大约有一千两百万美国的孩童罹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得到医疗介入者仅占其中五分之一。这个代表了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得了精神疾病的小孩无法得到他们该有的医疗。相较身体残障的小孩,仅约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孩童无法得到应有的医疗照顾,精神疾病在孩童期被忽略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父母在小孩罹患精神疾病时往往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做了什么事不对,才让这个孩子生病?」这样的自责并不恰当也不须要,因为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多重因素很复杂地交互影响造成,而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许多疾病据研究系与生物、体质因素相关,父母的自怨自责或是罪恶感往往无济於事,重要的应该是去面对事实,寻求适切的治疗。儿童期精神病和其他的生理疾病一样,有一定的诊断准则及治疗方式,所以最好是能由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师进行完整评估後再决定治疗方向,以下系针对儿童及青少年期忧郁症提出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提出简介。
小孩跟大人一样,都会经验我们所谓的「忧郁」,这种情绪常在我们受挫折、失望或对於生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落感到悲伤後产生。正常人会有情绪起伏,但若是忧郁持久不消,则要考虑是否为疾病的可能。据研究显示6到12岁的孩童中最多约有十分之一罹患忧郁。
孩童忧郁症和大人忧郁症一样,可能会有悲伤、无望感、感觉自己没价值、过度罪恶感、胃口改变、对於以前喜欢的活动不再感到兴趣、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杀、没有力气、无助感、总是觉得很累、没有自信、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睡眠型态改变等症状。
和大人不同的是,孩童往往缺乏正确描述感受的语言能力,小孩若是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到某种程度,往往无法了解像「自尊」「罪恶感」或是「注意力」这些较复杂的概念。当孩童不能了解这些概念的真正意思时,他们便无法很迅速地用成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也因此小孩会倾向以行为来呈现他们的情绪问题。除了睡眠或饮食型态的改变以外,下列行为改变往往可能是孩童期忧郁症的症状:功课突然退步、突然开始坐立不安,坐不住、突然开始会不停地动(像是扭手、拉头发、摸衣服等)或是身体动作突然变慢,讲话音调变单调或变得沉默不语、无法解释地情绪激躁,乱骂人或抱怨、无法解
释地哭泣、常常显很害怕或紧张、变得有攻击性,拒绝合作,反社会行为、开始使用酒精或其他成瘾性物质、不停抱怨身体某部位疼痛不适,但却找不到身体病因。
治疗对於孩童非常重要,因为若不治疗,症状往往会影响小孩学业知识及社交人际技巧的建立,影响日後人格心性发展甚巨。治疗往往是采综合多元性的,最主要包含有:(1)心理治疗:让小孩学习如何表达情绪及处理挫折的技巧;(2)药物:抗忧郁剂有多种选择,但此类药物的使用最好是由受过训练的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医师施给;(3)家庭和学校的环境配合帮忙。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