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逐渐脱离家庭的依附是自然的心理倾向。多数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或研究(如Erickson, 1963)都支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逐渐脱离他人而形成独特自我的阶段,因此,对父母师长的依附程度降低是自然现象。所以青少年履践「好学生」的角色,主要的控制力量来自内化了的父母或师长的教育取得信念,而不完全是外在父母或师长的训诫。
B、学校的标签作用:在学校里经过一段时间,青少年履践「好学生」角色的程度就开始有了初步的评估。从学校方面来说,学生开始被区分是不是「好学生」,包括他能否遵守学校规范而不以为苦,继续保持听话、守规矩的行为,并以课业为其学校生活的重心。在学校有形的措施中,有许多奖赏制度(如成绩优良、整洁、全勤、服务热心等)来尊崇「好学生」角色的履践者;老师以喜爱、关怀的态度对待「好学生」;乃至有前段班与后段班的区分,使「好学生」享受到较好的待遇。当青少年认同「好学生」角色愈强烈,其「投入」于学校活动及课业的时间愈多,对校规的怀疑或不信任愈低。既使暂时受到挫败(如成绩不好),他仍然会想办法「力争上游」。另一方面,「好学生」履践者仍然与家庭保持高度的依附关系,但对家庭活动与家事的「投入」则相对地减少。在这阶段,有些青少年可能发生履践「好学生」角色的困难。结果造成他们在学校得不到奖赏及老师的关心,被分到后段班,并且得到「坏学生」的标签。他们很可能逐渐把大量时间「投入」在休闲玩乐的活动下,与玩乐性同侪联结。
青少年对「好学生」角色继续认同与否,依他们履践「好学生」角色的程度而定,而他们的「认同」及「履践」会有相对应的标签作用发生,亦即「好学生」←→「坏学生」的区分。「好学生」仍然保持家庭、学校的「依附」与「投入」,而「坏学生」则转向玩伴或其它人。
C、国三的危机:对认同「好学生」的青少年而言,进入国中三年级,升学的准备几乎是他们履践「好学生」的唯一内容。父母师长也为他们能顺利考上「有希望的高中」而给予全力的支持。因此「好学生」的认同者即使成绩不理想,其父母仍然会为他们的升学出路做准备。另一方面,对「好学生」角色不认同的青少年,也可能因为社会对「教育期待」的统一共识的作用,而必须为升学做准备。在这关键点上,他们的父母的依附性控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如果接受了父母的依附性控制,这类型的青少年仍会得到父母给予的教育安排,而使其继续升上专科、比较差的高中,或进入职校,以便为日后的职业作准备;如果不接受父母的依附性控制,他们与学校教育系统的疏离继续扩大,很可能继续其玩乐行为而提早离开教育系统。根据控制理论,这类青少年所投入的活动并非社会所期待的,因此,他们「脱离依附」的可能性也相对地提高,但是,如果他们逐渐「转向职业的投入」,仍然可以使他们避免进入「不良状态」。
D、补习班的补助功能:当青少年升学失败,或者无法进入「有希望的高中」时,通常他们的父母会让青少年进入补习班。在补习班里,青少年全都被期待为「好学生」;补习班采取的密集上课、考试以及晚自习等活动,占据了青少年多数的时间;补习班也提供他们进入「好高中」的信念;强调名师的教学;而在某个程度里消除了学生过去被标签为「坏学生」的效应。这是台湾社会相当独特的依附现象,由青少年、父母与补习班三者共同完成。
我国青少年的升学问题,被他们的父母承担下大部份,因为子女升学,不仅是生涯的出路,也涉及家庭的面子。
E、特殊组群的结合:青少年从十四岁开始,依照shaw(1985)的观察,「好学生」、「玩乐少年」与「流氓少年」的组群结合会逐渐产生。理论上,那些履践「好学生」角色的青少年因共同投入于课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