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中学生心理 | 心理测试 | 性心理咨询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下) (23)
  •       2008-06-22 21:15:43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hrxl.cn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在家族身上,强迫家族接受一样,文化的诫令也有同样的力量。在家族治疗中对文化保持敏感的意思是指,当家族面临外来压力时,能够将家族经验加以扩大,并找出背景因素。
      家族系统治疗法家族系统取向的限制与受到的批评
      在家族治疗发展的初期,在顾及系统因素方面,似乎使许多人有迷失的感觉。在语言的使用上,治疗者开始把家族描述与想成由「二人一组的关系」(dyads)与「三人一组的关系」(triads)组成,并且以「运作良好」(functional)、「运作不良」(dysfunctional)「动弹不得」(stuck)、「具有伸缩性」(unstuck)、「陷网状态」(enmeshed)、「脱离状态」(disengaged)等词来形容家族;以及家族会产生「正面的」(positive)与「负面的」(negative)结果及「回馈圈」(feedback loop)。情形彷佛家族是部润滑良好的机器或也许是都偶尔会故障的电脑。正如同不必顾及零件的情感因素而可以容易地修护机器一样,有些治疗者在辅导家族时,很少去关心到个体,只要「整个」家族可以「运作」得更好。女权主义者也许是首批(不是唯一)在系统架构下,悔恨丧失个人观的人。现在心理治疗的领域正朝向个体治疗法与家族系统治疗法的整合,重要的是应重新整顿用语,以及不要忽视个体在家族中应有的尊严。
      使用欲擒故纵法的道德议题
      某些形式的家族治疗法,为了操纵当事人,而使用间接的治疗技术及不当地使用欲擒故纵法,於是产生道德上的争议。威克斯与拉贝特(Weeks& L'Abate, 1982)主张,在使用欲擒故纵法方面,许多问题诸如:学习如何应用及何时应用仍有待克服;并指出欲擒故纵法并没有基础理论可以引导该法的发展与实务。因为该法威力大而且有风险性,使用时必须小心考虑某些因素。欲擒故纵法似乎特别适合用有特定行为问题,并且会抗拒治疗的当事人身上。威克斯与拉贝特认为,在每位当事人身上过度使用本法,会有使用不当之虞;他们进一步建议应该选择性地使用,并且应混用各种其他技术。在使用得当下,确实也有其效果。
      道德实务指出,我们应知道在哪些情形下要避免使用欲擒故纵的干预措施。这些情形包括对当事人可能产生有害结果的情况,不但临床上不必要,道德上也不允许。在涉及危机、可能造成自杀或杀人、暴力、吸毒、或过度酗酒等情况下,使用本法是不智的,而且是没有帮助与不负责的作法(Weeks& L'Abate, l982)。
      关於欲擒故纵法如何奏效、使用的时机与场合、效果能否延续到当事人返回「真实世界」,以及长期的处置会多有效等等问题,似乎都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些技术在学习时,最好在有经验的治疗者之辅导下进行。目前学界的共识是,为了了解与评估欲擒故纵法,有必要做更多的研究(Huddleston& Engels, 1986)。
      在多元文化谘商中的限制
      有些家族系统取向染有浓厚的价值观色彩,因而往往跟来自某些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当事人之价值体系格格不入。应谨记在心的是,独立、自主、自我决定等理念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而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同样重视这些价值观。受到其他文化薰陶的人,诸如:亚裔美国人、美国原住民、拉丁美洲人,不尽然赞同这些观念,因而跟提出这些主张的家族治疗法可能会有磨擦。西方强调核心家庭与独立性,这往往削弱原生长家庭的重要性。例如,两位苏氏(Sue& Sue, 1991)指出,在亚裔美国人的家族里,孝顺的观念强烈左右着孩子们的行为,甚至一直延续至成人期。服从。尊敬、顺从父母等观念与自我决定的价值观是有所抵触的。而孝顺父母的观念,甚至在孩子长大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也依然存在着。也因此,与家族区隔化的观念在这种家庭关系中似乎就行不太通。
      区隔化历程会发生在大多数的文化中,但随着文化规范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例如,一位年青人可能跟父母区隔开了,但是并未搬离家里。许多弱势族群的家族移民至美国之后,其小孩往往会吸纳西方的区隔化观念。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治疗者对於原生长家庭的文化根源保持敏感,则跨世代的治疗历程是合适的。包文认为,当一个人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向之后,则必须在有利於自己与有利於家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虽然他的理论中同时强调对家族的隶属感与忠於自己的个体感,但是许多非西方的文化不会采纳那些重视自己胜过对家族忠诚的任何理论。
      治疗技术的整合前言
      本章将协助你思考九大心理治疗理论的交集与差异。虽然各心理治疗法的目标,或多或少都有交集处,但对於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仍有许多差异。有些心理治疗法强调治疗者须主动指导,而其他心里治疗法则认为当事人的自发性更重要。有些心理治疗法的重点是感觉的诱导,而有些则强调认知型态的确认,更有些则重视实际行为。对初学者而言,主要的挑战在於去寻找一些方法,以整合这些心理治疗法中的某些特色,使你对当事人的辅导能够顾及人类三种层面的经验。
      虽然本书只介绍九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但是心理治疗领域的特色是尚包括许多不同的模式,柯锡尼(Corsini, 1981)曾列出二百四十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法。荷林克(Herink, 1980)整理出至少二百五十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法,而卡拉苏(Karasu, 1986)整理出的数目则超过四百种。在这麽多种谘商方法中,实务工作者以后还会再开发出新的谘商理论,但是如果能对现有的各派理论加以整合,则发展出来的模式,会非常有用。诺可洛斯(Norcross, 1986a)指出,治疗理论虽不断地拓增,但也带来一串扰人的噪音,他呼苸各学派的实务从业人员应彼此交流,共谋治疗技术的整合。
      明显的趋势显示,自一九八○年代初期起,心理治疗理论已迅速朝向整合与折衷。这个趋势的想法是,应该把各种最好的治疗取向组合起来,以孕育出更完整的理论模式,及发展出更有效的技术方法(Goldfried&Castonguay, 1992)。「心理治疗整合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Exploration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是个国际组织,成立於一九八三年,其成员致力於发展治疗取向,而且此等取向不一定仅环绕着单一理论。
      本章探讨整合谘商理论与技术的益处,并且也提供一个架构,以帮助你开始整合各派理论的观点与技术。研读本章时,试图同时去形成你个人的谘商观,并思考最佳的谘商历程该如何进行。不要只是注意那些基本的谘商课题而已,而应该寻求一个基础,开始试着去综合不同理论中分歧的不同要素,并且尽可能地留意有那些方法能使各治疗系统一起和谐运作。
      治疗技术的整合心理治疗的整合趋势
      谘商整合是指从各种谘商体系筛选出合用的概念与方法之一种历程。对临床与谘商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30%至50%接受调查的人都认为自己在实务上系采用折衷或整合方式(Norcross& Newman, 1992)。各派别的实务工作者都渐渐寻求派别与技术间的整合。心理学家们渐渐相信,若要找得一个兼容并蓄的治疗取向,必指望於折衷谘商(Norcross& Prochaska, 1988; K. R. Kelly, 1991; Smith, 1982)。朝向整合的路途既充满希望,但也存在着陷阱。果德弗律和萨弗陵(Goldfried& Safran,1986)曾提出警言:如果过度强调折衷取向,在未来可能会有一种危险,也就是产生太多的折衷模式。他们认为,心理治疗学界越是重视整合,可能会导致另一场竞争,那就是「谁能够发展出最好的折衷模式?」
      许多治疗者都自认是「折衷派」,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这其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情形。最差劲的可能情形是,他们所谓的「折衷」是,截取若干技术拼凑而成,而毫无理论依据。此等「杂牌」的折衷派,系抓取任何看来似乎有效的东西而混在一起,并不探讨治疗历程是否真的有效;此等无系统性的折衷取向,往往是从业者人员仅依赖於一些技术之下的副产品。这一类的从业人员通常缺乏知识及技能去选用有意义的治疗方法(Norcross, 1986a)。事实上,折衷派并非广开随便之门,让那些追求时尚的从业人员攀附,而且那样的随意混用比那些狭隘独断的单一理论更差(Lazarus, 1986; Lazarus, Beutler,& Norcross, 1992)。
      心理治疗整合的最大特色在於跨越单一学派取向的束缚,进而努力寻求我们可以从其他取向中学到什麽,以及如何使当事人获益更多(Arkowitz,1992)。整合有多种途径,大致上可分为技术折衷与理论整合两大类。「技术折衷」除了有助於把焦点放在技术的差异上之外,指的是从许多取向中筛选出技术,然后做一组合。相对之下,「理论整合」指的是观念或理论的再创造,意义上比仅把技术做一混合还要高超。这条途径的目标在於合成最佳的取向(二种或二种以上),使产生更好的观念架构,但是前提假设是,演变后的结果要比任何单一理论的结果丰富(Norcross& Newman, 1992)。
      有一些证据指出,从业人员较喜欢用「整合」(integrative),而不用「折衷」(eclectic)来描述他们的实务情形。诺可洛斯和普罗恰斯卡(Norcross& Prochaska, 1988)进行一项调查发现,受试者中有40%喜欢用「整合」,有25%喜欢用「折衷」,两者的差异在於前者倾向於创造更高层次的理论或概念,不以混用技术为满足,而后者则偏向技术上的实用性,他们还发现受测者对「折衷派」的定义,可归纳为下列三项核心主题;第一,实务上选择适合当事人或问题的技术(占样本的34%),第二,在治疗实务上将几种治疗理论加以组合(占样本的18%),以及第三,整合许多治疗理论(占样本的21%)。诺可洛斯两人认为,谘商员若缺乏经验,则只能依赖单一理论及少数技术,但经验一旦丰富之后,则自然会倾向运用多种的理论及技术。
      诺可洛斯与纽曼(Norcross& Newman, 1992)指出八项互动与互相补强的驱动力,将有助於促进整合:
      1、治疗法的繁殖。
      2、单一理论不足以应付所有当事人与所有问题。
      3、外在社会经济因素的压力,例如,保险赔偿的限制及全国健康保险的远景。
      4、那些短期的、问题导向,以及处方般的治疗法日渐受欢迎。
      5、观察与实验各种治疗法的机会。
      6、各种治疗法的疗效存在着少许的差距。
      7、察觉到在决定治疗法的疗效上,那些具有治疗性的共通要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整合心理治疗法的专业团体近些年来迭有发展。
      朝向此一趋势的一项原因是,他们察觉到没有任何单一理论能够广泛地适用至所有复杂的人类行为上,特别是考虑当事人型态的范围和他们的特殊问题。因为没有那一种理论对於真相事实持有专利,也因为没有那一组谘商技术足以辅导所有不同的族群,所以凯利(K. R. Kelly, 1988/1991)不认为依循单一理论有何意义。相反的,他呼苸理论的整合做为未来谘商实务基础。从持理论多元化从业人员的展望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谘商取向中,有多种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每个理论都有独特的贡献。由於他们承认每个理论各有长处及缺点,也就是说,从定义来看,各个理论「不同於」其他理论,因此从业人员就会有某种基础去开始发展出一个调和各种理论的理论。欲发展出一个整合的治疗模式,必须经由终身经验不断地努力追求。
      容格等人(Young, Fe1ler& Witmer, 1989)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对谘商员及训练谘商员的教育学者进行调查,调查目的在於了解他们的主要理论导向,其结果如下所示:(次序依各理论导向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使用谘商取向之比较
      理论取向
      百分比
      谘商教育家
      谘商员
      阿德勒取向
      2%
      1.5%
      1%
      行为矫正取向
      3%
      3%
      3%
      认知行为取向
      6%
      8%
      4%
      折衷取向
      32%
      30%
      30%
      艾利克森催眠取向
      2%
      ?
      3%
      存在主义取向
      0.8%
      ?
      1%
      家庭系统取向
      10%
      5%
      14%
      完形取向
      2%
      1.5%
      1%
      多重模式取向
      3%
      3%
      3%
      个人中心取向
      22%
      32%
      10%
      精神分析取向
      52%
      ?
      10%
      心理教育取向
      32%
      5%
      1%
      理情取向
      2%
      ?
      3%
      现实取向
      4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xinlizixun/xinli_3609.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各类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联系方式


网上网络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 最新心理咨询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老子谈心理健康
  • 拒 绝 的 艺 术
  • 做一个有反应的倾听者
  • 中国人:看心理医生不是...
  • 哲理小故事
  • 教师“健心”四要素
  • 自我心理调节之心理目标...
  • 热点心理咨询
  •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 论人生的迷茫与困惑
  • 判断你心理是否成熟的1...
  • 心理缺陷是什么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他为什么总在想像和母亲...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如何正确倾倒自己的心理...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快乐心情在生活中这样打捞
  • 推荐心理咨询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
  • 心理咨询态度系列训练
  • 心理门诊(上)
  • 相关心理咨询
  • 溺爱导致的懦弱心理咨询...
  •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婚姻婚外恋亲子关系职业...
  •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心理...
  • 完善个性 克服嫉妒——...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
  • 走近心理咨询,提高生命...
  • 专业心理咨询的“话疗”...
  •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案报告

电话:  手机:13886092363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鹦鹉大道373号滨江怡畅园11-2-1202         邮编:430050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公交:6、524、558、598、720、727、728、532、554、704、559倒口南村站下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