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中学生心理 | 心理测试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 心理门诊(上) (22)
  •       2008-03-24 09:18:0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hrxl.cn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童期发生率较高,一般5—12岁儿童中约有15%的儿童有过这种现象。其中


    ----------------------- 页面 158-----------------------

    1%—6%的儿童有持久的梦游,一般到青春期就消失了。其发生率男孩多于

    女孩,与夜惊可能同时发生,睡醒后对发作经过常完全遗忘。


    ----------------------- 页面 159-----------------------

                                   四、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主要是由于心理情绪等因素所造成的进食异常。它包括神经性

    厌食、贪食症、异食癖等,其病程至少持续一个月,同时体重减轻或体重不

    增。

         □儿童进食障碍的一般特点

         1.神经性厌食症 表现为儿童长期厌食,对食物不感兴趣,缺乏食欲,食

    量小,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则立刻引起呕吐。它是一种由患者

    自己有意造成体重明显下降到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之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

    的心理生理障碍。一般地,婴儿较少有厌食行为,幼儿则经常表现出不主动

    或不好好吃饭的行为。13—25 岁青少年发病较多,而且主要是女性,男女比

    例约为 1:9.5。

         2.贪食症 表现为周期性贪吃,进食量很大,吃得很快,进食时常避开别

    人,并常为自己的贪吃行为而后悔自责,甚至情绪抑郁,因而在贪食的间歇

    期又常采用减肥或控制饮食等措施,因而体重常有波动。

         3.异食癖 多发生于学前儿童,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经常咬吃一些无营

    养的非食物性东西,如墙壁灰泥、砂土、小石子、油漆、毛发、炭末等,也

    可见咬吃玩具、纸张、衣服、野草等。由于吞食异物或污物,常可造成相应

    的并发症,如肠道感染、肠梗阻、贫血或营养不良等。

         □儿童进食障碍的病因

         引起儿童进食障碍的因素较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生理因素。①遗传因素。患儿的家族中,尤其是其兄弟姐妹及父母中

    也常有进食障碍史。②下丘脑功能异常。下鹉晕挥诖竽云げ阆拢?歉涸鸬?

    节情绪、控制进食及内分泌调节的中枢。进食障碍患者存在着明显的下丘脑

    功能异常的表现,如月经紊乱或闭经、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异常、食欲或进

    食量异常、情绪异常等。

         2.社会心理因素。有些儿童为了 “苗条”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食欲,长

    期不好好进食,使体重明显下降,重者还伴有低血压、缓脉、下肢浮肿、皮

    肤于裂脱屑、头发发脆易掉等现象;有的患者在控制饮食后又控制不了自己,

    结果又大量进食,造成体重明显上升。

         3.喂养方式了当,对新环境不适应。如家长一味地迁就孩子。爱吃什么

    买什么,无限量地喂食,致使孩子出现进食障碍;当儿童离开父母而到一个

    新的陌生环境时,如上幼儿园或其它新的环境,也易造成儿童进食异常;儿

    童喜欢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此时若无人照顾、制止,任其发展。便形成不

    良习惯,出现进食障碍。此外,儿童进食障碍辽与儿童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

    质有关,如缺铁、缺锌等。

         病例

     

                              例一:清水白菜作食粮

     

         患者,女,18岁,高中生。身高1.56米,体重29 公斤、极度消瘦,全

    身皮肤干燥无光泽,毛发稀少,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水肿。患者婴幼儿期无特

    殊。自幼爱吃零食,任性。无精神病家族史,曾患肝炎已愈。87 年夏考入职

    业高中心中不快,年底患者明显消瘦且闭经,88 年寒假回家不与家人共餐,


    ----------------------- 页面 160-----------------------

    自用清水煮白菜叶充饥,每日三餐前加大运动量且回避进食,体重由原 92

    斤降至65 斤,88 年3 月极度衰弱,全身浮肿。

     

                              例二:暴食诱吐的少女

     

         患者,女,19 岁,大学一年级学生。患者婴幼期正常,自幼好吃零食,

    任性、爱美、娇惯。13岁月经初潮,体格健壮,多项体育达标。无精神病家

    族史。

         患者 15 岁 (1984 年)因羞于青春期发育,怕乳房、臀部突出,经常不

    吃饮,每天仅食3~4 支果丹皮或一瓶酸奶,2~3 个月后,体重由原 110 斤

    减至 86 斤,半年后开始脱发、闭经。1985 年春起饭后饭水即自行诱吐,病

    人认为这样既解馋又下发胖。1986年上大学时。在校常不吃饭,回家则暴食

    后自我诱吐。1987年因肢麻、记忆下降、贫血曾住院治疗21 天,病好出院。

    1988 年初贪食症状加重,常趁家人不在偷食大量鱼、肉、水果,食后诱吐。

    同时伴有情绪低落,常觉得 “活着没意思”。

     

                            例三: “吃泥人”的小男孩

     

         患者,男,10岁,生于我国西南乡村某农家,好动而顽皮。3 岁起就经

    常一个人外出找小伙伴玩耍,4 岁时开始喜欢玩弄泥土,捏小泥人。一年后,

    虽然没人教,可他捏出的泥人却很像样,周围许多小朋友向他要,却很少得

    到。每次捏完小泥人后就独自离去,父母多次发现他回家时嘴边有泥痕,以

    为他是不留心粘上的,也没在意。

         一天,患者的堂兄来他家作客,看见他捏小泥人很好玩,就向他要一个、

    他不肯,两人发生争执后,患者独自离去。堂兄为了要得到小泥人就悄悄尾

    随着,到了一片竹林处,见患者鬼鬼崇崇地钻进去。拿着小泥人玩了一会儿

    就往嘴里塞。他堂兄急了,跑过来说: “你不能吃泥人,很脏的。”他先是

    一惊,后马上还嘴道:”不用你管。”堂兄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患者的父

    亲。在父亲面前他承认吃过小泥人。说是肚子饿了才吃的,其父训斥道:“肚

    子饿了就回来吃饭,不准吃泥土。”他当时便认了错。可在以后的半年里,

    有好几位小朋友发现他还偷吃小泥人。虽然其父母多次教训甚至打他,可他

    吃泥人的行为屡教不改。

     

                              例四:泥土不是巧克力

     

         患儿,6 岁,男,足月顺产,母乳喂养至12个月,14个月学会走路。从

    小较顽皮,好动,无其他异常行为,无重大疾病史。患儿在4~5 岁时,常与

    其他小朋友在室外用泥土捏小泥人玩。回家时,嘴边常有泥痕,家人未予注

    意。后其小伙伴告诉患儿父母,说他在玩的时候常将小泥人吃掉。后经父母

    询问,患儿承认一开始是好奇地尝了尝,后发现泥土像巧克力,但不及巧克

    力好吃。患儿吞服泥上已一年,他平时不喜欢吃蔬菜,零食中特别喜欢巧克

    力制品。

         诊断分析

         例一、例二是两例典型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这两位患者由于突病及心


    ----------------------- 页面 161-----------------------

    理原因而控制自己的饮食,结果造成进食障碍。例2 患者先由厌食症进而转

    变成贪食症,造成了极重的心理负担,甚至想轻生。例三、例四是两例典型

    的异食癖患者,以吃泥人为乐。造成该症的原因与患者母亲早期抚养习惯及

    缺乏教育有关。


    ----------------------- 页面 162-----------------------

                       第九章 老年期心理障碍及典型病例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这已成为人类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人的寿命正在逐渐延长,人口中老年人的比率

    也随之增加。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预计年龄在65 岁以上的老人将会占社会总

    人口的 1/5 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正以发展中

    国家人口老化最快的速度向2000 年老年型社会迈进。据联合国预测,到2000

    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1%。老龄问题将成为21 世纪中

    国人口的主要问题。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使年老过程的心理学问题和老年人

    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课题。

         人的老年期是指哪一个年龄阶段呢?一般来说,无论男女,年龄在 60

    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 页面 163-----------------------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衡量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一般从实足年龄、社会标准 (即退休年龄)

    和心理变化等三个方面来加以综合评定。随着年龄的增高,人的身体各方面

    的功能正在逐渐退化,新陈代谢延缓,器官结构老化。机能活动下降,脑组

    织也发生衰老,由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在减退。尤其是老年人在退休

    以后,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收入、社交活动、家庭关系等也发生

    了变化,需要老年人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根据对老年医学的大量研究,预

    防和延缓衰老是完全有可能的。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愉快、更健康,就必须重

    视和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工作。

         老年人有其独特的心理变化。其心理既受身体功能退化的影响,又与其

    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有的是原有性格特点的进一步发展,因其逐渐改

    变而未被人们注意,直到到了严重反常的阶段才被其家人所重视,但往往已

    经迟了。因此,了解和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谋求老年人的高水平的、全

    面的健康,使老年人在辛劳一辈子后能愉快舒畅、安享晚年,是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的。


    ----------------------- 页面 164-----------------------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生理机能衰退,情绪易波动,疾病增加,致使心理功能老化

         人到中年,衰退已经出现。到了老年,衰退现象尤甚。进入老年后,首

    先是体态和外型发生了变化。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花白甚至满头银丝,胡

    须皆白。落发加剧。牙齿也日渐脱落。这是因为年老体迈、肝肾不足、精血

    亏耗等所致。

         其次,情绪不稳。随着衰老,脑动脉逐渐硬化并伴有脑神经细胞老化脱

    失,调节机能减退,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容易波动。其情绪激动程度与所

    遇到的不随心事件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对应,易出现焦虑抑郁反应,兴趣日益

    减少而只注意自身健康方面的变化。容易怀旧,喜欢谈论过去的情境,常固

    守以往的生活习惯而不愿作细微的改变,有僵化、粘滞与固执的特点。

         第三,内脏器官细胞数量的减少和脏器的萎缩等,会出现脑、运动、消

    化、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生理机制老化,出现脑血管病症、骨质疏松易折、

    慢性胃炎、肝病等。

         第四,随着衰老,全身各种细胞会不断损失与功能减退,贮备能力降低,

    适应能力减弱。

         老年人的所有这些生理变化,使得感官衰退,智力以不同的速度下降,

    思维迟缓,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减退,记忆障碍,言语准确性低,心理平

    衡能力减弱,情绪不稳,易伤感和激动,忧郁悲观,力不从心。

         □健志、罗唆、猜疑、妒嫉

         随着衰老,老年人的智力逐渐减退,但其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并且与心

    理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因自信心不足,自认为有减退,而实际上并不严重。

    老年人主要是记忆和计算能力下降,而词汇和一般常识并不受很大的影响。

    记忆减退常以近事遗忘为主,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活就记不起来,以致于经

    常找东西甚至怀疑被偷窃而随意谴责他人。由于远事记忆衰退不明显,所以

    常唠叨往事,留恋过去、讲话罗唆重复,而对新事物不容易接受。

         进入了老年期,由于身心变化容易产生 “衰老感”,常对自身的健康状

    况过度关心。这类关心常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引起焦虑不安,到处求医。

    虽有许多不适主诉,但又谈不出确切的症状特点而成为疑病倾向。又由于自

    尊心的明显增高,对周围人产生不信任感,常计较他人的言语举动,猜疑对

    方畸有恶意。随着判断和理解能力的下降,常使一些想法变得突出而顽因,

    严重的可发展成为妄想。有的气量变得狭小,计较琐碎小事,容易生气,见

    到他人健康幸福而产生妒嫉心理。

         □生活环境的变化使老年人的心境面临着新的适应

         老年人离开数十年辛勤劳动的环境,往往会产生诸多的感慨,并常因工

    作的解除、生活的清闲而感到空虚,因余力无处发挥而感到惆怅,因离开工

    作集体而形成一种疏远感。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或子女独

    立门户,或丧偶而成为鳏夫寡妇,或老年丧等而生了孤独感。老年人还常因

    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子缩小及失去同伴而产生沮丧感。凡此种种,新的生

    活,要求老年人进行新的适应。

         □长年积累使老年人的习惯心理、个性独具特点

         由于长年累月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使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十分巩固;几十

    年的社会实践,使得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更加明显。他们的兴趣、爱好、


    ----------------------- 页面 165-----------------------

    脾气秉性、性格等具有突出的个性化。他们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习惯、观

    点和爱好,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更无法轻易改变。由于习惯心理、定

    型个性而对一切变化和新事物总是惴惴不安,极力反对,盲目排斥。由于不

    自觉地坚持自我中心和自我防卫态度,因而对什么都表示怀疑,固执地想保

    护自己而采取利己的方法和态度,优先考虑自己。有的甚至由怀疑发展到妄

    想,总以为别人要谋财害命,以致于心神不安;也有的因此变得抑郁或悲伤,

    甚至自杀。


    ----------------------- 页面 166-----------------------

                       二、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真特点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讲,人们在进入老年期后,大致都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角色交

    换阶段、适应阶段、重新计划人生阶段和稳定阶段。老年人在经历这四个阶

    段过程中,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老化,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n


  •  
    文章内心理案例皆为匿名或化名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xinlizixun/xinli_2944.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 最新心理咨询
  • 双重性格的爆发不受控制
  • 豁达
  • 面对挫折,心理健康起来...
  • 心理超负荷
  • 维护心理健康
  • 父亲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会...
  • 双重性格
  • 社会和谐需要心理咨询塑...
  • 一个对抑郁症的音乐治疗...
  • 自我否定导致的心理障碍
  • 热点心理咨询
  • 双重性格的爆发不受控制
  • 推荐心理咨询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
  • 心理咨询态度系列训练
  • 心理门诊(上)
  • 相关心理咨询
  • 心理门诊儿童增多 孩子...
  • 心理门诊(下)

心语心理咨询电话:  手机: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373号

 

滨江怡畅园11-2-1202         邮编:430052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MSN或邮箱mailto:www.hrxl.cn@qq.com  公交:6、524、558、598、720、727、728、532、554、704、559、580倒口南村站下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