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恐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照片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系统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语心
  •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病 | 心理影视 | 艺术治疗 | 精神障碍 | 成瘾行为 | 催眠治疗 | 身心症 | 精神疾病 | 情绪管理 | 心理疾病 | 家庭治疗 | 专题
  • 当前位置: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81)
  •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www.xlzxs.net      
  •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怀有手足竞争的情绪。治疗师回应道:“看起来你好像相信,你应该可以超脱所有这些和哥哥竞争的感觉,而且你觉得如果做不到就会是个失败者。”

    如同在大部分病患的心理治疗一样,诠释阻抗要先于诠释潜藏其下的内容。但是,若不能尊重病患的防卫,则会导致不良的、过早的诠释。治疗师若是被激怒、惹毛了,而去诠释病患私密的、无意识的自我意识,会让病患暴露在极丢脸或是被侮辱的感觉之中。若治疗师可以涵容自己反移情中的恼怒,病患也许就能开始表达私密的担忧和不安,以及对别人藏而不露的不屑。抵抗愤怒的防卫方式,当如反向作用,在病患能透彻了解这种防卫模式与愤怒间的关联性之前,可能就要预先处理。譬如,治疗师可能得传达如下的诠释:“我注意到每次我说我要度假了,你都会说‘没问题!’,我在想有没有可能这个反应隐藏了某些比较不能接受的感觉。”当强迫性格的病患最终能感知并表达对治疗师,未经掩饰的愤怒时,他们会学到,这么做并不如他们原先想的那么有破坏性。治疗师前后一致、坚定不移的形象,周复一周,屹立不摇,显然不为愤怒的表达所动;相同地,这些病患也会发现,他们自己没有被愤怒转化为具毁灭性的怪物。

    强迫性格病患容易为“意念的犯罪”所苦。在病患的无意识里,一个愤怒的念头就和在某人的鼻子上揍一拳一样,两者之间没什么差别。在动力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中逐步地修正超我时,有一部分是帮助病患体会到恶意的冲动、感觉与想法,跟行为本身是不一样的。病患最终会知道,意念、感觉和毁灭的行为是受到不同的道德标准所规范。接纳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可以降低焦虑。

    对这些强迫性格的病患而言,性的感受往往就跟愤怒或依赖一样无法接受。同样地,移情提供一个场景,让幼儿期情境能在此重演,在这情境中,病患将治疗师视为对性欲不以为然的父母亲。若治疗师能避免评断性的非难,最终便可让病患了解到,这些禁制是来自病患的内在,而非外在,从而可以理解到自己将(阉割或失去关爱的)威胁归咎于治疗师,是出于病患内在的错觉。

    一种和强迫性格病患共同工作的有效策略,是试着与病患共同合作,一向积极探索这些强迫性的思考是如何作为抵抗失落的防卫。籍由持续反刍着各式各样的可能性,甚至到因为犹豫不决而瘫软无力的程度,这些病人以此而避免放弃任何事。他们保持所有的可能性,想象会有无穷的选择。治疗师可以积极地和病患探索这种幻想,这可以帮助他们去哀悼所渴望但却失去的每样事物。许多强迫性格的人都有潜藏着的忧郁主题,因此在相对上,这些人在第一轴诊断上重郁症盛行率较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和强迫性格病患进行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时,成功的要诀在于能同理那些在私密的自我意识,以及无意识的自我意识中,难以接受的面向所带来的羞愧感与罪疚感,这些都会让病患沉浸在自我嫌恶中。治疗师介入的方式,如果能够体认到这些病患会害怕别人发现他们的虐待冲动、对顺服的渴望,以及广泛的不安全感,这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护持的环境。在此,心灵的黑暗面方得以被探索。
    回避性人格疾患
    之所以有回避性人格疾患这个尚有争议的人格类型,目的是为了描述一群社交畏缩却又不同于类分裂性病患的个体。回避性人格病患不同于类分裂性病患(见第十四章),他们渴望却同时又害怕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害怕失败所带来的羞辱,以及被拒绝时所带来的痛苦,这些人回避建立关系,也回避社交情境。不过,由于他们害羞又不喜欢出风头,使得他们对关系的渴求或许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关于广泛性社交畏惧症与回避性人格疾患之间的分野,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关于社交畏惧症已有大量的研究,相较之下,鲜有专门针对回避性人格疾患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介入治疗的部分。回顾比较这两者的文献,所得的结论是,无论从现象学、人口学资料、病因学、病程及治疗等面向来探讨,这两种疾患大体上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在这两种疾患间可被辨别的任何差异,似乎和严重度不同比较有关,而非症状上的不一致。回避性人格与广泛性社交畏惧之间的相似性,已经引起许多人质疑DSM-IV-TR区分第一轴和第二轴诊断这种分类法的效度。

    表19-2 DSM-IV-TR回避性人格疾患诊断准则
    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存在于多种情境中的广泛性模式,展现于社交抑制、自我能力或资格不足的感受,以及对负面评价过度敏感,表现下列各项中四项(或四项以上)“
    (1)因为害怕被批评、非难或拒绝,而回避跟重要人际接触有关的职业活动
    (2)除非确定会被喜爱,否则不愿与人交往
    (3)因为害怕丢脸或被奚落,在亲密关系中显得拘谨、克制
    (4)在社交场合中过度专注于被批评或被拒绝的想法
    (5)因为觉得自我能力或资格不足,在新的人际情境中会压抑自己
    (6)自视为社交笨拙,不具吸引力,或样样不如他人
    (7)不寻常地抗拒冒险或参与任何新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会议人尴尬

    上述回避性人格疾患的诊断准则(表19-2)在临床上很常见。一项挪威的研究发现其盛行率为5%,是最普遍的人格疾患。而在美国,其盛行率则为2.36%。但是,这个疾患很少是临床上主要或唯一的诊断。最常见的情况是,这个诊断是另一个人格疾患诊断的附加诊断,或是和第一轴诊断并存。对回避性人格的病患而言,羞愧感是核心议题,因此,在精神动力学上这一点可以连结到某些类型的自恋性格病患(特别是在现象学上呈现过度警觉的类型,以及寇哈特所描述过的一些病患)。事实上,有些研究数据显示,过度警觉型的自恋病患很有可能被误诊为回避性人格疾患,因为这些人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明显地觉得害怕,对于开展和维持社交关系则缺乏信心,同时,当他们的需求未能在关系中获得满足时,他们也会害怕受到羞辱或感觉失望。回避性人格和过度警觉型的自恋病患都需要被他人喜欢和接受的感觉,但是,不动声色的自大及与众不同的感觉,则是自恋性人格疾患所特有的特质,并不会出现在回避性人格病患身上。再者,过度警觉型的自恋病患需要被赞美,不管这是不是他应得的。

    精神动力学之理解

    人们可以因为各种理由而显得害羞或躲避人群。他们可能因为与生俱来的气质,天生体质上就倾向于避开压力情境,接着,这会被融入他们整体的人格样貌之中。举例而言,克罗宁哲等人在心理生物学模型中称之为避害的这个面向,可能就是大部分回避性人格病患共通的生物性基础。有些研究数据显示,害羞这项特质虽源自于遗传-体质,但也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经验才会完全显现出来。纳屈麦斯等人发现,依附经验的状态会调节压抑性气质的表现程度。生物学上有压抑与害羞倾向的小孩,如果没有安全的依附经验,那么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比那些有安全依附的小孩呈现更多的自主神经兴奋。在另外一个研究中,不利的环境经验也呈现在有回避性人格疾患症状的学生身上。有这些症状的学生们,明显报告有更多负面的童年记忆,譬如被隔离、被排斥,以及在童年时期常有不良的社交经验。透过害羞或回避,可以抵抗困窘、羞辱、拒绝和失败的伤害。如同其他形式的焦虑,这些焦虑的心理动力意义必须经过探索,才能彻底了解每个独特个体焦虑的源头。不过,从这些人的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中,往往显露出羞愧感是最核心的情感经验。

    羞愧感和自我揭露是紧密相连的。回避性人格病患所普遍害怕的,是那些必须去揭露自己,而让他们易受伤害的任何情境。愧疚感是在违逆了某些内在规则后,担心受到惩罚。相较之下,羞愧感则和自我评价比较有关,也就是觉得自己的能力或资格有所不足,未能达到一套内在的标准。就这层意义而言,愧疚感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是与超我紧密地连结,而羞愧感则和自我理想较有关(见第二章)。回避性人格病患或许会觉得,在社交场合里他们的不足之处会被摊开来给所有人看到,所以必须回避它。他们可能对于自己的很多方面都感到羞惭,比方说,他们或许有以下的感受:觉得自己软弱无力、无力竞争、在身体或心理上有缺陷、一团混乱而让人倒胃、无能掌控自己身体的功能,或是太过于爱现。

    羞愧感在字源学上衍生自“躲藏”(to hide)这个动词。通常,回避性人格病患自人际关系和暴露情境中退却,乃是想要从极不舒服的羞愧感中“躲藏”起来。虽然羞愧感无法被化约地连结到生命中某个儿童期的发展阶段,但似乎是在数个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中逐渐成型的。羞愧感从生命早期就明显存在,在八个月大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时显然就有了。羞愧感也与膀胱和肠胃失控出糗时的感受,以及内化父母对这些糗事的责难有关。一个两岁大的小孩光着身子嬉戏喧闹,而严肃的父母亲出面制止,坚持他得穿上衣服,也会造成小孩的羞愧感。当回避性人格病患暴露于一群人或是面对一个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人时,所有这些发展历程中的经验都可能被重新活化起来。

    依附理论打开了一扇大门,有助于去理解回避性人格病态。在依附形式上属于回避型的成人,通常都觉得在幼年时被双亲或照顾者冷落,因此在成年后,对于发展爱恋关系会感到惊恐。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在发展上的需求太过度,或不合宜,并且他们无法体验到适当的自体客体反应。

    心理治疗的取向

    虽然针对回避性人格疾患采用动力取向治疗的实证研究相当有限,仍然有两个稍早在本章讨论强迫性人格时提过的研究,显示动力取向确有其效果。根据温斯顿等人进行的一项对照研究,接受动力式治疗的C 群人格病患,比在等候名单上的控制组进展更佳。在史瓦博格等人的研究中,C群人格病患在动力取向治疗中表现极佳,而且在治疗终止后仍持续变好。

    回避性人格病患的表达性-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若能再加上坚定地鼓励病患面对令他害怕的情境,此时治疗可以发挥最佳的效果。当然,除了鼓励他们面对害怕的情境,也必须对自我暴露所带来的困窘与羞辱感给予同理性的认可。我们之所以会说这是种表达性-支持性治疗,是因为其中表达性的元素包括探索羞愧感的底层原因,及其与过去发展经验的关联性,而支持性元素则是以同理为基础的鼓励,以正面迎击害怕的情境,而非在惊恐中撤退。这种治疗方式可以结合SSRI,如paroxerine,以兼顾生物性的天生气质。

    相较于采取退缩的防卫姿态,在实际暴露的情境下,会有更多的焦虑和幻想被启动。可以在教育性介入的过程中向病患解释这件事,帮助他们了解主动挑战害怕情境的价值。治疗师该有心理准备,因为病患一开始可能会同意面对害怕情境是有必要的,但接着却无法执行指定的功课。回避性的病人可能不敢在治疗中提出这个议题,因为怕治疗师不表赞同或予以批评。

    探索式的治疗一开始可能会让人受挫,因为回避性病患不能完全确定他们害怕的是什么。回避性病患经常诉诸精神医学词汇里的陈腔滥调,诸如“怕被拒绝”。治疗师必须从实际情境中发掘更多的细节,以帮助病患跨越这些模糊的解释。治疗师可以这么问:“你昨天跟同事坐在用餐室时,究竟是怎么想象他们对你的看法呢? ”同样地,也可以在移情的脉络下探索特定的幻想。由于在心理治疗中不免要有所自我揭露,回避性病患经常有着极大的焦虑。当病患因为刚说过的话而脸红时,治疗师可以这么问:“你可以跟我谈谈,此时此刻,是什么让你觉得尴尬呢?你是在想象我对你刚说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吗?”对于特定情境里的细节穷追不舍,可以让病患获得更多的自觉,了解躲藏在羞愧感背后的想法为何。

    OO小姐是位二十四岁的护理系学生‘,因为不满意她的生活、不易建立异性关系,以及在社交情境中感觉焦虑,所以前来求助于心理治疗。她叙述自己长期以来,只要男性在旁边就会觉得胆小羞怯。因为她的外表十分有吸引力,所以经常有人约她出去,但每一次约会她都焦虑到必须喝酒才能放松。她对治疗师说,她觉得自己有依赖酒精的危险,因为只有酒精能让她对男人敞开心胸。00 小姐也注意到,当她和别人在一起“放松一下”时,好比说和护理学校的同侪,她发现自己也会有同样的焦虑。

    她试过几个月的团体治疗,但发现在团体中她总是舌头打结,而且觉得难为情。她很少闭口,因为怕“说错话”。后来她开始缺席,借口是反正自己也没真的在参与团体,也就没什么关系。00 小姐决定寻求个别治疗,因为她觉得对一个人敞开心胸比对八个人容易得多。

    从第三次的心理治疗起,她开始经常性地陷入沉默,治疗师在这些沉默的时刻都保持耐心。再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xlzxs.net/xinlizhiliao/xinlijibing_9999.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 最新心理治疗
  • DSM-4诊断与统计手册:...
  • 医学心理学(上)
  •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 我总是对自己很生气因为...
  • 心理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心...
  • 情志病所致心理障碍的案例
  • 修炼当下的力量
  • 非理性信念不合理想法的...
  • 热点心理治疗
  •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 推荐心理治疗
  • 心理异常分类
  • 怎样区别抑郁症与精神分...
  •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
  •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精神...
  •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
  •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精神...
  • 相关心理治疗

心语心理咨询电话及微信18071122930  面询请提前电话或QQ预约时间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373号

 

滨江怡畅园11-2-1202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MSN或邮箱mailto:www.hrxl.cn@qq.com  公交:61、524、558、598、720、727、728、704、559、580倒口南村站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xlzxs.net 心理咨询师神经症心理辅导在线心语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网  鄂ICP备11013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