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疾病,而每个人皆具有独一无二的心理特质,这一点是任何生物学研究的发现都无法抹灭的事实。即使假设精神分裂症百分之百是由遗传因素所造成,临床工作者仍须要面对病患在遭逢此疾病之严重干扰下,其反应背后复杂的精神动力。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运用细腻的精神动力取向疗法,在临床工作者治疗病人的过程中,永远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仅使用抗精神病药与短期住院治疗,大概只有不到10% 的精神分裂症病患能够良好地恢复,其余90% 的病患,却能因为蕴含精神动力的治疗取向而受益,这些疗法包括动力取向之药物治疗、个别治疗、团体治疗、家族治疗以及生活技巧训练,这些都是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决定性要素。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疗法。所有的治疗都必须配合每一位病患的个别需要。况且精神分裂症又是一个异质性的疾病,有着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一种有组织地描述各种症状的分类方法,是将症状分为三大类型:〔一〕正性症状〔二〕负性症状和〔三〕失序的人际关系(disordered personal relarionship)。首次提出的这种模式的是史特劳斯等人,这种模式可将精神分裂症病患区分出三种不同的精神病理进程,不过这只是被提出的几种分类方法之一。有些人提议第三类型应该包含心智或认知混乱(mental or cognitive disorganization) 的症状。我选择将焦点放在失序的人际关系,是因为这比较贴切于蕴含精神动力之治疗取向。正性症状包含思考内容的困扰(例如妄想)、知觉的困扰(例如幻听) ,以及行为表现(如僵直症状〔catatonia〕和激躁不安)。在急性精神病发作时,这些正性症状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
为了协助临床工作者理解精神分裂症的进程,目前已经有许多种精神动力学模式被提出来。在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理论中,冲突学说与缺陷学说两者之间的争议(参见第二章)是主要的特点。就连佛洛伊德自己,也是随着他概念的演进,在精神分裂症的冲突模式与缺陷模式中摆荡。佛洛伊德的概念大致上是源自于他的投注(cathexis)观念,指的是依附任何心灵内在结构(intrapsychic structure)或客体表征(object representation)的能量多寡。他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就是客体的去投注(decathexis of objects)。有时他运用去投注的概念,来描述病患在情绪或原欲倾注(emotional or libidinal investment)上对心灵内在客体表征的疏离(derachment);其他时候,他则使用这个词来描述病患在现实情境里,与人群之间的社交退缩。佛洛伊德定义精神分裂症为一种在面对严重挫折或与他人冲突时的退行反应(regression),这种从客体关系返回自体情欲时期(auroerotic stage)的退化,表示同时从客体表征与外在人群两者的情绪倾注中退缩,这说明了精神分裂症病患自闭退缩的表现。佛洛伊德假设病患随后将投注再次倾注于自己或自我上。
一些论者认为佛洛伊德的去投注理论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的缺陷模式。然而,弗罗伊德显然也在思索着冲突模式。在发展出结构模式之后,他修正了他对精神病的观点。他视精神官能症为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而精神病则是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精神病否定现实,并随后重构现实。尽管有了这些修正,佛洛伊德持续谈论投注退缩与自我的再投注(reinvestment in the ego)。他运用客体投注的退缩来解释以下发现:相较于精神官能症的病患,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形成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