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过去”这一概念是解释“言及…”的东西的,它属于“我-它”关系。因为作为对象的“它”的呈现,只是呈现过去了的时间的结论,“对象滞留于已逝时光”所以它是结束了的,是封闭了的,它只能呈现在知识中,而不是真实活跃的。
其三是关于世界整体的理解。在“关系本体论”的眼中,世界究竟呈现怎样一种面目,这是“关系本体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说“你”之世界究竟为何?
布伯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经验到‘你’什么?全无,因为‘你’不能被经验,我们知悉‘你’什么?一切,因为‘你’之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单独知悉”(P26)。
这也就是说,在“我─它”关系下,日常的认知关系中,我把世界理解为对象,但“你”之世界绝不是一个对象世界。如果人们只是“流连于事物之表面而感知它们,他由此抽取关于它们之性状的消息,获致经验知识。他们经验到事物之性质。”(P19)以此种方法,人们所发现的只是事物之性质,是事物性质的集合,而不是事物存在的整体。因为存在有许多性质是无法描述的,抽取出来的特点、性质已不复为‘你’。所以对于经验世界来说,“你”乃是无,是不可描述的。“你”之世界既是无,他也就超越了经验世界之所以构成的条件──时空网络。作为经验世界的“它之世界”“把事物塞入时空一因果网络,使其各居其位,各循其途,…”(P46)。而“‘你’之世界全然不知,何谓刻板有序”(P46)“任何事物由我们之‘你’转成我们之‘它’时,方可排列组合”(P46)也就是说,经验世界之秩序根在“你”之世界,“你”的世界并非没有秩序而是全然不同于经验世界。布伯称“它”之世界为“有序世界” (aworldthatisordered),而“你”之世界乃“世界秩序”(theworld-order)。“在幽寂玄奥之时,世界秩序敞亮呈现,昭示真貌,虚无深渺,从它们不可获致确切内容,然则它们的伟力贯穿人之创造,人之领悟,其力量涌入有序世界,一次次把它瓦解,此呈现于个人历史,人类历史” (P47)。两种秩序判若云泥。
从经验的角度看,“你”之世界,乃是无。另一方面,“你”之世界呈现的是全体,是“万有一体”(universality),是惟一性(exclusiveness)。布伯说:“人可在相遇者身上发现‘你’,可在万有一体中把握‘你’”,对象化,有序化的理解对事物的“万有一体”无所感触,仅仅在关系中人方可感悟万有的惟一性,仅在惟一性中方可有万有一体的心胸(p46)”。这是有别于经验世界的观念,是对世界整体的理解,只有在关系中才能达于这种洞见。
其四,对世界的关注,最终是对人自身的自由和命运的关注。在布伯的眼中“我-你”是自由之域,“我-它”是因果性世界,这两者是相对立的。故 “那不计后果且依据本心底蕴做出决定者,那抛开一切服饰财富而赤身承仰“你”之圣容者,便是自由人。”(P72)命运(destiny)似乎以自由的对立面而呈现,但命运在布伯的语汇中并不是自由的羁绊,相反命运是自由的完成,自由与命运在意义中融为一体。自由真正的对立面是宿命(fate)。如不与 “你”之世界相沟通,则“它”之世界中的因果性恶性膨胀,遂演变为宰制一切,窒息一切的宿命。布伯认为当今世界的思想囿于“它”之世界,努力培养对宿命的信仰,无论在生物学和历史都是这样。于是人不可避免地被囚于既定的事态中。在这样的世界中,尚若希求自由则会被视为疯狂,人们或服从奴役,或无望反抗,在 “它”之世界中俯首称臣。
布伯认为自由的本质是皈依,对上帝的皈依,可以使人以沉静的力量改造世界,扭转乾坤。而相信宿命则斩断了通向皈依之途(P77)。在“你”之世界中,命运与自由水乳交融,自由人无所愿意而愿意,与世无争,无限无依,但又非听天由命,依附世界,而是遵从命运之期望,响应命运之希求,以人的精神,人的活动使世界变成实在。
我们看到在“关系本体论”的视野中,世界呈现出有别于日常经验的样态。在布伯看来,这才是世界的本真状态,人们只有看到这一层,才能真正体味与世界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呈现本真的人生。
四,皈依“永恒之你”
布伯的“关系本体论”的旨圭,从理论上来看,乃是帮助人们建构新的世界图景,在此之下,走出“危机”;从信仰上来看,乃是指向上帝。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从学理的角度来阐发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但我们万万不能忘记布伯最终的归宿。“永恒之你”这一维是布伯“关系本体论”的前提,也是它的归依。
皈依“永恒之你”就要抛弃这世界,历史上的虔诚者曾如是说。可布伯却说“那为了寻求上帝而舍弃人生轨道之人何等愚蠢,何等绝望!”“因为我们于万有之中无处不可觅见上帝”(P102)。可见,皈依“永恒之你”不是要离弃世界,而是要转换对世界的态度,由视万物为我的对象,转而视万物为“你”。从 “我-它”转而为“我-你”。“执着于世界者,无从接近上帝,离弃世界者,无从承仰上帝。唯有以生命整体走向‘你’,并把世间生存者视为‘你’,方可接近无可寻觅的‘上帝’”(P101)。上帝只在关系中。执着于世界,离弃世界都是对本真关系的放弃。前者把上帝当作“它”来对待,后者把上帝当作“我”来追求。只有在“我-你”关系中才能感悟上帝,“不断延伸的关系之域在‘永恒之你中欣然相结,每一个别之‘你皆是对‘永恒之你的洞见;每一个别之‘你皆向‘永恒之你称述原初词‘我-你”(P97)。所以,所谓皈依“永恒之你”乃是我们以“我-你”对待世界的根本保障。“人的生活不能划分为与上帝的本真关系和与世界的非本真关系,不能既虔心祈祷上帝,又无情的利用世界。把世界当作利用之对象的人,对上帝也一定作如是观”(P132)。反之亦然,与上帝保持本真关系,才能与世界保持本真关系。
布伯在此非常明确:皈依“永恒之你”是存在意义之源泉。“上帝莅临人,其目的不是要人向往他,渴慕他,而是为了让人确信世界具有意义。(P141)”意义只在这种本真的关系中存在,这正是人寻找的家园。上帝的启示从来不是对生命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种力量的馈赠,帮助人拂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使生活有意义地沉重。此“意义不是来世的,而是此生的。”(P135)所以一切都必须从此时此地的你自己开始,去爱,去投入,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在与你相遇的每一日常事物中,揭示其神圣意义。当你用你全部的存在同世界相遇时,你就与上帝相遇。
布伯此处的思想充满犹太思想的神秘色彩,但又极具当代意义。“永恒之你”的向度曾经由基督教而为西方哲学传统所接纳,但西方哲学的历史进程正一步步走向“它”,而离弃“你”。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正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因为拯救时代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只有超越“它之世界”的沉沦,皈依“永恒之你”,才可能抑制膨胀了的、放大了的自我。有了“永恒之你”这一维,人们才能正确对待世界。布伯呼吁人们投入“你”,感悟关系世界,走出时代危机。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