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 172-----------------------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ronggeyuxifangdangdaisichao
一、精神分析的语言学转向
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语言学转向”,向西方传统提出了
一系列有力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影响很大的精神分析学
自然也不能幸免。首先受到质疑的是 “无意识”这一概念。从
语义分析的角度,无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它究竟是指一个
位于意识 “之下”的心理领域?还是指一种 “本能”或 “驱
力”?究竟是在比喻的意义上用来指储藏种种记忆和表象的
“仓库”?还是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指心理中那些 “不可说”和
----------------------- 页面 173-----------------------
荣格:神话人格
168
说不清楚的内容?何况,从语意分析的角度,“无意识”这种
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谬:既然 “无”,当然也就不可能被意识
到;既然已经被意识到,怎么还说是 “无”。有人甚至指出,
在这一基本概念如此模糊含混的情况下,人们居然围绕着这
一未知的“”写了那么多著作,不能不说是当代文化现象中
X
的一件 “咄咄怪事”。
显然,即使是精神分析学的大师,也很难给 “无意识”这
一概念下一严格的、科学的定义,因为从字面上讲,无意识
本身即意味着某种未知的东西。对未知的东西怎么能下定义
呢?但荣格却正是这样对无意识下定义的。荣格说:“无意识
这一概念什么也没有设定,它所指称的仅仅是我所不知的东
西。”( , .1, 411.)此外他也曾指出:“无意识是自然
LT V P
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头脑所不理解的。”( , .2, 435.)
LT V P
这样的概念怎么经得起分析,它又如何能令 “严格的”、“科
学的”头脑感到满意呢?
相比之下,倒是弗洛伊德的说法较能令人接受。在 《无
意识》(1915)这篇经典论文中,弗洛伊德就我们如何能够认
识 “无意识”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怎么可能达
到对无意识的认识呢?当然仅仅是当其作为某种意识到的东
西,即当其已经被转化和翻译为某种意识到的东西之后,它
才能够为我们所知。”( , .14, 166.
CompleteWorksV P LonA
: ,1978)这就是说,要对某种未被意识到
don hogarthpress
的东西有所认识,那种东西必须首先作为一个词、一种意象、
一种情感或一种肉体症状被 “转化”或 “翻译”到自觉意识
之中,即在自觉意识中获得心理上的 “再现”或 “表象”。
----------------------- 页面 174-----------------------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169
按照今天的理解,经过这样一种 “转化”和 “翻译”,这
些 “再现”或 “表象”就在我们的意识中构成了我们心理生
活的 “文本”;在阅读和分析这些 “手稿”的时候,我们就既
是自己 “手稿”的作者,又是这些 “文本”的读者和批评家。
这样一来,古典精神分析学就在当代的 “语言学转向”中获
得了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这种转化当然涉及到许多问题:这些文本的作者究竟是
谁?为什么我们自己心理生活的写照却被当成我们自己之外
的东西来阅读?进一步讲,这一读者又是谁?他将遵循什么
样的原则去阅读和解释这些作品?反过来,这些作品又是按
照什么要求、什么规则和 “语法”写出来的?……所有这些
疑问,正是拉康 ( )在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精
JacquesLacan
神分析学问题时试图弄清的。虽然事实上,这些问题在荣格
那里早已有过思考和解答,但倘若我们不把拉康作为一种参
照,荣格的有关思想是不易被阐释清楚的。
在 《符号、想象与现实》 (拉康 1953年 7月在法国精神
分析学大会上提交的论文)中,拉康试图以语言学的严密来
阐明意识和无意识的结构。为此,他把一种三分法的体系引
入精神分析学的术语,认为心理经验可以划分为三种:真实
的、想象的、符号的。他把如其本然并力图被人认知的心理
事件或心理经验称为“现实的”;把该事件或该体验在人头脑
中的 “再现”或 “表象”(意象或语词)称为 “想象的”;把
这些 “再现”和 “表象”在心理的一种结构作用下被组织成
的 “单位”称为 “符号的”。于是,在拉康那里,所谓 “符
号”便是这样一种心理秩序或心理结构功能,这种结构功能
----------------------- 页面 175-----------------------
荣格:神话人格
170
能够把种种心理表象 (想象)组织成有意义的单位。从语言
学的角度看,这些表象 (想象)被符号功能组织起来的情形,
与有关词汇要素被造句法 ( )组织为有语义学意义的单
syntax
位 (句、段)时相似。这样便不难看出,拉康努力要做到的,
不过是力图在一门较为严密和客观的学科 (语言学)基础上,
对荣格的原型理论做出新的论证。
拉康强调人格发展的过程取决于一种在文化中被决定了
的符号母体 ( )或能指母体,这一母体构成了我们生活
matrix
于其中的文本环境 ( ),我们的人格发展
textualenvironment
就是这一母体的产物。这一母体大致可理解为一种被内化了
的语言能力,它的作用当然首先是表象和命名。因为,在拉
康看来,如果自我没有一种能力再现和表象自己 (无论是再
现为意象还是语词),并从而能够从另一个有利的角度或位置
来反观自身,人格的建构以及意识和自我反思所特具的能力
就都成为不可能。“语言”的获得 (即心理的再现或表象能
力)导致了三种有意义的结果:首先,通过获得为一种经验
命名的能力,个人能够以文本来取代或替换曾经有过的经验,
从而能够把自己符号化,这样就既获得了对当下事件的意识,
又使自己与该事件拉开了距离。这一过程建立起了一个居中
(作为中介)与经验进行斡旋的表象领域或文本领域。这一领
域不仅居中 (作为中介)与客观世界斡旋,而且还作为中介
与自我体验进行斡旋。其所以能够如此,则是因为通过对第
一人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