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片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心理治疗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语简介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精神分析首页 | 当代动态 | 精分文粹 | 自体心理学 | 客体关系 | 分析心理学 | 社会人文派 | 精分案例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梦的分析 | 个体心理学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精神分析首页 >> 弗洛伊德 >>
  • 自我与本我 (10)
  •  2008-03-30 14:49:21  作者: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强迫症,神经症,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条
  •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评分等级:0
  • 是力比多真正的和原始的储存器,力比多只是从这个储存器中伸向对象的。”

      弗洛伊德把一段相当近似的文字收进了他写于1922年夏季的百科全书条目(1923年,《标准版全集》第18卷第257页)之中,接着几乎立刻着手宣布了本我,这好象是对他早期叙述的一个重大的校正:“既然我们区分了自我和本我,我们就必须把本我看作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再有,“从一开始,所有的力比多积聚在本我中,这时,自我仍在形成的过程中,或者还很弱。本我发送一部分力比多到性对象精力贯注中去,于是长得强壮了的自我试图抓住这个对象力比多,并且把自己作为爱的对象强加于本我。自我的自恋正是这样一种继发性的自恋,它是从对象中被抽出来的”。(前面第178页注①和第195页)

      这个新的见解看来相当清楚易懂,所以它对于接下来的一句倒成了一个小小的干扰,这句话写于《自我与本我》一书发表后一年左右的《自传研究》(“AutnbiograPhical Study”,1925年(1924年],《标准版全集》第20卷第56页)中:“在主体的生命中,他的自我一直是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对象精力贯注从中发出,并且力比多重新从对象流回储存器。”2

      诚然,这个句子出现在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作历史概述的过程中;但这里并没有指出在《自我与本我》中思想的表述改变了。最后,我们发现在弗洛伊德最后写成的著作中的一本上面,在写于1938年的《精神分析学概论》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说清在本我和超我中力比多的行为的任何事情都是困难的。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力比多的一切都与自我有关,首先,力比多的全部有用的定额储存在自我中。我们把这种状态叫作绝对原始的自恋。它一直延续到自我开始向对象观念员注力比多,把自恋力比多转变成为对象力比多。贯穿着全部生命,自我一直是大量储存器,从中力比多精神能量向对象发送,并且它们被再次收回到储存器中来,正象变形虫用伪足行动那样。”

      是否后面的这几段暗示弗洛伊德取消了他在本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呢?很难相信这一点,这里有两点可能有助于调和表面上冲突的意见。第一点并不显著。“储存器”这个词的本身的性质,就是模棱两可的:一只储存器可以被看作盛水的桶,也可以被看作供水的源头.把这两种意义的想象应用在自我和本我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如果弗洛伊德更严谨地表示出他头脑中想象的是哪一种图景,这肯定会澄清各种各样被引用的段落——特别是第178页的注释。

      第二点较为重要。在《引论新讲》中,在本页注释中提到的那段文字后面仅有几页的地方,在探讨受虐狂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写道:“如果真有破坏的本能,那么自我——但是这里在我们的脑子里所想的无宁说是本我,即整个人——最初就包括所有的本能冲动……”当然,这个插入语是指事物的原来状态,在这状态中本我和自我还是末分化的。3在《概论》中有一个相似的,但是更为明确的意见,这次引用的二段在上面已经引用过了的那段之前:“我们把这样的最初状态描写为爱的本能的全体有用的能量——这个能量我们今后叫它力比多——以仍末分化的自我—本我的形式存在于其中的状态……”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作为弗洛伊德理论的真正的精髓,那么在他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中的表面矛盾就将减少。这个“自我—本我”本是储水桶的意义上的“力比多大量储存器”。分化以后,本我继续作为储水桶,但是当它开始发送精神能量(不论向对象还是向已分化的自我)时它另外还将处在水源的地位上。但是,这对自我同样是正确的,因为根据同一道理,它也是自恋力比多的储水捅和供给对象精力贯注的源头。

      但是这最后一点把我们引向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认为弗洛伊德在不同的时候持有不同的观点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自我与本我》(见第195页)中,“从一开始,所有的力比多积聚在本我中”;接着,“本我发送一部分力比多到性对象精力贯注中去”,自我试图通过把自己作为爱对象强加给本我来控制这个性对象精力贯注“自我的自恋正是这样一种继发性的自恋”。但是在《概论》中,“首先,力比多的全部有用的定额储存在自我之中”,“我们把这种状态叫作绝对原始的自恋”’“它一直延续到自我开始向对象观念贯注力比多”。两个不同的过程好象在这样两个叙述中被设想出来。在第一个中,原始的对象精力贯注被认为直接出自本我,仅仅间接达到自我;在第二个中,全部力比多被认为是出于本我到达自我,而仅仅间接到达对象。这两个进程似乎不是互不相容,两种都发生也是可能的;但对这个问题弗洛伊德保持沉默。
    --------------

      1   这个比拟的基本形式已经在《图腾与禁忌》的第三篇文章中出现过了。《图腾与禁忌》首次发表于1913年。见《标准版全集》第13卷第89页。
      2  《引论新讲》的第三十二讲中有几乎相同的叙述(1933年).
      3  当然,这是人所熟悉的弗洛伊德的观点.

     



  •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jsfx/jingshenfenxi2990.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 最新精神分析
  • 文明与缺憾(下)
  • 文明与缺憾
  • 爱欲人格(下)
  • 爱欲人格(上)
  • 自我与本我
  • 少女杜拉的故事(下)
  • 少女杜拉的故事(上)
  • 性爱与文明(下)
  • 性爱与文明(上)
  • 热点精神分析
  • 爱欲人格(上)
  • 文明与缺憾
  • 性爱与文明(下)
  • 文明与缺憾(下)
  • 少女杜拉的故事(上)
  • 少女杜拉的故事(下)
  • 爱欲人格(下)
  • 性爱与文明(上)
  • 自我与本我
  • 推荐精神分析
  • 相关精神分析

强迫症 | 抑郁症 | 焦虑症 | 社交恐惧 | 恐惧症 | 疑病症 | 惊恐发作 | 失眠症 | 人格障碍 | 性心理障碍 | 婚恋障碍 | 神经衰弱 |

电话:027-87908120  手机:1388609236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湖口金谷明珠园9-2-40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交通:鲁巷广场站756至湖北教育学院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千度权威签证专业机构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