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抑郁症 > 抑郁症心理咨询案例

父母争吵导致的抑郁症心理困扰

时间:2025-03-24 19:47:27  来源:  作者:

 


心理咨询案例:争吵声中的向日葵

咨询师:夏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来访者:小雨(化名),15岁,初二学生;父亲周先生、母亲王女士


一、案例背景

小雨生长于双职工家庭,父亲是销售经理,母亲是银行职员。自小学五年级起,父母因财务问题频繁爆发争吵,常出现深夜摔砸物品、冷战数周的情况。三个月前小雨在数学月考失利后,开始出现食欲减退、持续性胸闷,在课堂上突然用美工刀划伤手臂,经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

母亲描述:"上周她蜷缩在衣柜里说'如果我从阳台消失,你们就不用吵了吧',我们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夏伟通过初始访谈发现,小雨的《家庭动态图》中父母被画成两团黑色火焰,自己则是被火焰灼烧后飘散的灰烬。


二、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父母共同参与)
父亲皱眉:"我们吵架都是关着门的,没想到她会在门缝偷听。"母亲流泪补充:"上个月她拒绝参加钢琴比赛,说'弹得再好也修不好你们的婚姻'"。夏伟使用「时间线技术」引导小雨回溯:
「十岁生日那天,爸爸把蛋糕砸在妈妈裙子上,奶油混着红酒像血...从那以后我总做噩梦,梦见自己掉进没有底的黑色漩涡。」此时小雨呼吸急促,咨询师立刻引导蝴蝶拍技术进行情绪着陆。

第三次咨询(家庭雕塑干预)
夏伟让父母用红绳绑住小雨四肢模拟家庭关系:"感受到女儿在承受什么吗?"母亲突然崩溃:"我们像两台失控的绞肉机,把孩子的心绞碎了..."父亲沉默后首次道歉:"爸爸不该说'养你还不如养条狗听话'"。小雨在此次咨询中终于释放压抑三年的泪水。


三、核心干预策略

  1. 创伤记忆处理
    • 采用叙事疗法重构"蛋糕事件":引导小雨将事件重写为"虽然那天很可怕,但我保护了弟弟免受碎玻璃伤害"
    • 布置「情绪急救包」:包含压力球、薰衣草香囊及录音笔(用于记录而非实施自残冲动)
  2. 家庭互动模式重塑
    • 制定《冲突管理公约》:要求父母争吵前必须发送"情绪预警"短信,并确保小雨和弟弟进入"安全岛"(书房配备降噪耳机、绘本)
    • 开展每周家庭沙盘游戏:第三次沙盘中,小雨将父母人偶从对峙转为背对背守护孩子,象征边界重建
  3. 学校系统支持
    • 与班主任建立"彩虹信箱"机制:小雨可通过彩色便签传递当日情绪状态(红色=需要独处,绿色=可接受关心)
    • 创建"校园护林员"角色:安排小雨负责照料班级绿植,通过照料生命体重建自我效能感

四、咨询成效

经过12周干预(共15次咨询):

  • SCL-90量表显示敌对因子从2.7降至1.2,躯体化症状消失
  • 家庭互动录像分析:争吵频率下降78%,父母学会使用"我需要冷静20分钟"的暂停话术
  • 小雨在期末心理剧《裂缝中的光》担任编剧,将自身经历改编为"向日葵冲破水泥地"的隐喻故事

五、案例启示

本案例印证了戈特曼研究所提出的"情感洪水"理论:父母冲突超过孩子情绪承载力时,会引发心理系统的"决堤反应"。夏伟在督导报告中指出:"当父母成为彼此的情绪人质时,孩子往往沦为无形的战场。修复的关键不仅是停止争吵,更要重塑家庭的情感安全基地。"

(案例细节已做伦理化处理,融合发展心理学及家庭系统理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